2021年01月06日 浙江日報第00008版 本報記者李華通訊員莫超琳任傑斌
2020年底,寧波海關技術中心研究員顧建鋒主編的《慧眼識線蟲——口岸檢疫線蟲圖鑑》出版,並被列入國門生物安全叢書。他說:「希望把我用笨辦法、苦功夫積累的經驗,轉化為可實操的參考資料,讓年輕人投身線蟲檢疫時少走些彎路。」
顧建鋒不扛槍、不站崗,卻是一名實實在在的「國門衛士」。他耕耘線蟲檢疫崗位20多年,帶領寧波海關線蟲檢測團隊,有效防止檢疫性線蟲入侵,為保護我國農林業生產及生態安全作出了貢獻。顧建鋒要揪出的線蟲,隱藏在進境木材和各種植物體內,大多是肉眼看不見的「偷渡客」。一臺顯微鏡,就是顧建鋒的「武器」。
不放過一條「漏網之蟲」
在寧波海關技術中心植物檢疫實驗室見到顧建鋒時,他正在滿是化學儀器的實驗室裡埋頭看顯微鏡。顯微鏡下的玻片上,是剛剛從一批進口木材中分離出的線蟲。
拿起玻片仔細觀察,肉眼完全看不出有東西。「我把它投影到屏幕上,你就能看清它的樣子了。」顧建鋒身穿白大褂,戴著高度近視眼鏡,說話輕聲細語而不失嚴謹。見我對線蟲好奇,他打開電腦上與顯微鏡連接的操作界面,完成對焦後,只見一隻形似蚯蚓的線蟲在電腦屏幕上扭動,看著有些瘮人。
「不要看它們小,可以說是五臟俱全。」一說到線蟲,有些不善言辭的顧建鋒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你看,這是它的頭,它的尾巴,這是它的牙齒……」大部分線蟲肉眼觀測不到,個子最大的也只有三四毫米長,比頭髮絲還要細。
「它們的危害很大嗎?為何對這些小東西如臨大敵?」我不解地問。
顧建鋒的神情嚴肅起來。「這個就是線蟲裡最有名的外來生態殺手——松材線蟲。」對著屏幕上一張線蟲照片,顧建鋒介紹,「1982年在南京首次發現,目前,已經在我國大面積擴散,病死松樹超過1000萬株。雖然它沒手沒腳,卻可以通過天牛攜帶快速傳播擴散,入侵一個月即可導致一棵松樹死亡,幾年就能毀掉一片森林。」
近年來,我國對外來生物安全越來越重視,在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制定了《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其中,約200多種線蟲被列為植物檢疫性線蟲。
「列入名錄的200多種線蟲,就是我們要重點防控的『偷渡客』。」顧建鋒說,口岸人員會對原木、木質包裝和景觀樹、種球、根、土等進境貨物抽樣,並把樣本送到顧建鋒所在實驗室進行檢測。一旦發現檢疫性線蟲,就會進一步採取除害處理、退貨或銷毀等相關措施,嚴防有害生物傳入國內。
回憶起揪出鱗球莖莖線蟲的經歷,顧建鋒至今還有點緊張。
「這種線蟲很可疑,大家手頭工作放一放,一起來做比對!」2016年的一天,在對一批西班牙苜蓿草樣本檢測時,一種形態陌生的線蟲出現在顯微鏡下。憑著經驗和直覺,顧建鋒如臨大敵,發動整個實驗室對線蟲進行形態和分子生物雙重鑑定。花了幾天時間,比對了幾十種參考資料後,它的身份被最終確定——鱗球莖莖線蟲。這是一種被我國列入「黑名單」的檢疫性線蟲,其寄主達500多種,可嚴重危害鬱金香、水仙、風信子等觀賞植物以及多種農作物,能在極端乾燥的環境中存活。國家質檢總局隨即向全國口岸發布警示通報。「當時我國口岸還沒發現過這種線蟲活蟲,如果不小心,它可能就成了『漏網之蟲』。」顧建鋒說。
截至目前,顧建鋒帶領團隊已累計截獲檢疫性線蟲2000多種次。
為「敵人」畫肖像立家譜
1972年出生的顧建鋒,從小生活在農村,曾在南京農大學習植物保護專業。
2002年,在參加一場中德木材傘滑刃屬線蟲鑑定技術培訓班時,顧建鋒結識了兩位德國線蟲專家,由此跟線蟲深深結緣。
「通過他們,我了解到國外對線蟲研究已經很深入,相比之下國內差距很大。如今中國口岸吞吐量越來越大,線蟲檢疫肯定需要更強大的技術支撐。」因此,顧建鋒一頭扎進了浩如煙海的線蟲世界。
「線蟲研究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它的豐富和未知。」顧建鋒說,國際上普遍認為線蟲至少有50萬種以上,而目前已描述的只有2萬多種。
種類多,這也是線蟲鑑定最難的地方。在顯微鏡下捕捉各類線蟲的主要鑑定特徵,準確總結出種內和種間的差異,即便對於顧建鋒來說,這也是十分複雜的工作。說話間,顧建鋒習慣性地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眼睛不舒服,是我們的職業病。」他苦笑道。
「發現一個不常見的線蟲,我們要四處查資料作對比,確定它的種類。如果查不到,就要進行新種認定,為他們畫肖像、立家譜。」顧建鋒說,他的工作也算是複合工種,不僅要懂專業知識,還得懂英語、會畫畫。
「這是我們最新發現並命名的一種線蟲。」在電腦上打開一篇英文論文,對著一幅由他手繪的線蟲圖像,顧建鋒如數家珍地介紹起這種線蟲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危害性等——這篇論文2020年10月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Nematology》(線蟲期刊)上,這種發現於日本進口雞爪槭上的線蟲,也正式被顧建鋒命名為日本吻球線蟲。今後,如果其他地方發現這類線蟲,顧建鋒的研究成果就成為最權威的參考。
讓鑑定識別智能化
在實驗室的一側,顧建鋒自豪地向我介紹起一個上著鎖的柜子。「這裡面裝著5000多片線蟲標本,有200多種線蟲,是國內標本數量最大的線蟲標本庫。」顧建鋒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片標本說。
20多年來,他發現並命名線蟲新種58種、亞種4種、新紀錄種13種,建立新屬2個。正因為有這些標本作為重要證據,這些成果才受到國際認可。
「線蟲標本數量,實際上也體現了行業內的國際話語權。」顧建鋒說,現在,經常有國際線蟲研究專家聯繫上他,要借線蟲標本進行研究。
俯首與線蟲打了20多年交道,顧建鋒在科研領域碩果纍纍:發現並命名線蟲新種58種;先後出版專著7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9項,並受邀參與松材線蟲國際標準的修訂;2014年,顧建鋒主持的「口岸高風險種苗病原分子檢測和檢疫處理技術研究及其體系構建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6年,顧建鋒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譽,成為寧波海關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研人員。
榮譽紛至沓來,實驗室裡的顧建鋒,心卻更定了。
「線蟲研究是在拓展生物學的認識邊界,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去做研究。」這是顧建鋒在線蟲檢測業務培訓班上經常重複的一句話。
顧建鋒還有一個目標:他正帶領線蟲團隊探索智能識別系統,希望讓線蟲鑑定識別智能化、便捷化。
「現在線蟲形態檢測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專家,而且至少要兩三天。以後通過智能化手段,可能新手也只要幾分鐘就能得到初步檢測結果,在提升口岸效率的同時,也讓國門防線和生態安全更有保障。」顧建鋒說。
【來源:海關總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