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2月9日電(記者黃筱)「聽說村裡今年春節要點龍燈、舞板龍,我們一家人專門趕回來過年。」在上海工作的鐘為定是浙江桐廬縣新合鄉松山村人,十年沒有回老家過年的他,因為一場舞板龍的鄉村民俗活動,帶著妻兒回山裡湊湊熱鬧。
發源於桐廬新合鄉的板龍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板龍約有200多米長、由近百個花燈和板凳連接而成,每節燈板上有不同的造型燈,集花燈、剪紙、繪畫於一體的板龍,造型美觀、栩栩如生。板龍表演一般在春節期間,走街串戶拜年迎新春,深受村民歡迎。
然而近些年這個「非遺」似乎被人們「遺忘」,松山村村委主任郭鋒飆說,上一次村裡舞板龍是2005年,因為板龍製作工藝複雜,並且需要一筆不小的開銷,十多年來村裡多次有組織的想法,卻一直未能實現。
「再不重新恢復這個民俗活動,恐怕年輕的一輩真要忘記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了。」今年73歲的鐘為奇是目前松山村最年長的板龍製作手藝人,近兩年他接連送走了好幾位同做板龍的老夥伴,眼看著自己也垂垂老矣,村裡會做板龍的人越來越少,堅守了一輩子的手藝很可能就此失傳,他與幾位尚健在的老夥伴,便向村裡和鄉裡提出要讓板龍「復出」。
松山村多方籌資,愛心企業和鄉鎮府也大力支持,近30萬元的板龍製作費用落實了。從2018年4月鍾為奇就開始板龍的製作,他發動了會做板龍的三四位老師傅,帶著賦閒在家的五六位婦女和三位在附近工作的「年輕人」幹起來。
鍾為奇說:「其實這幾個『年輕人』只能說跟我們相比算年輕,也都是近五十歲的人了,他們對這個傳統手藝還有一些興趣,利用業餘時間就來跟我們一起學著做。」
46歲的郭寶軍就是其中一位「年輕人」,在過去的一年只要鍾為奇一個電話,說「要做關鍵部分,回來學學」,在桐廬縣城經營企業的他,就會立刻驅車一個多小時回山裡當「學徒」。
「對板龍我們是有情結的,小時候我從十多歲開始就扛著旗子站在隊伍前面,再後來大了點就是過年回家跟村民們一起舞板龍,鑼鼓一響大家舞起來氣勢磅礴,渾身都起勁。」郭寶軍說,板龍雖然是民俗活動,但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家的凝聚力,一種對故鄉的牽掛。
製作板龍看著容易,做起來卻十分複雜,從用竹篾做骨架結構到用各種材料做飾品繪畫,全部都是手工完成,一個拳頭大小的「楊梅球」,老師傅一天能做20多個,而新手只能做兩三個。
十多個人花了大半年時間,整條板龍到2018年年底才正式完工。擇好良辰吉日,鍾為奇揭開蒙住龍眼的紅布,為板龍點睛,沉寂了十多年的板龍終於在松山村重現,老師傅們看到這一幕都紅了眼眶。
舞板龍的隊伍裡許多人都是常年在外地工作、祖籍松山村的中青年,他們跟鍾為定一樣,是因為想再睹板龍的精彩,與子女分享這份從兒時就保留於心的新年喜悅。
郭寶軍和他十二歲的兒子也在隊伍中,他說:「看見兒子玩得很開心,就好像看到小時候的自己,希望這種對家鄉的眷戀、對文化的繼承能感染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