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我們的初衷是想把丟失已久的傳統民俗文化重新撿回來。」周楊斌說,村民們很支持這件事,大家都擔心再過幾年,這門技藝就要失傳了。
本網訊 元宵節舞龍燈,是中國民間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近日,我市各地紛紛開展精彩紛呈的龍燈表演,為了一展風採,不少地方很早便組織人員投入龍燈製作。在遂昌縣治嶺頭村,一條沉寂二十三年的「龍」重煥新生,這背後有著怎樣曲折的故事?
村民們齊心製作板龍
時隔二十三年,村民們重拾板龍技藝
2月19日晚上10點,遂昌縣濂竹鄉治嶺頭村村民完成了為期三天的舞龍表演。這是一場時隔二十三年的龍燈表演,看著這條30多米長、共分15節的「龍」在黑夜中綻放光彩,許多村民激動不已。
「這條板龍對我們來說,意義不同尋常。」治嶺頭村村委會主任周海斌告訴記者,通過製作板龍、表演舞龍祈福,是當地的特色民俗。然而,距上一次村裡製作板龍,已經時隔二十三年。「村裡會製作板龍的人越來越少,很多老手藝人都已不在人世。」周海斌說,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村裡的板龍手藝也漸漸瀕臨失傳,看著其他村子年年舞動的板龍,村民們既羨慕又無奈。
今年,這條「龍」之所以能「復活」,得感謝村裡的年輕人。今年春節,治嶺頭村的周楊斌、周金駿等年輕人得知鄉親們想再次欣賞舞龍表演的願望,於是一面募集製作資金,一面走訪村裡掌握板龍製作技藝的長輩。
大年初三,幾個年輕人向全村村民宣布了製作板龍的決定。「我們的初衷是想把丟失已久的傳統民俗文化重新撿回來。」周楊斌說,村民們很支持這件事,大家都擔心再過幾年,這門技藝就要失傳了。
在製作板龍的過程中,村民們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經初步估算,單是購買板龍製作材料以及蠟燭、鞭炮等物品,就花費了上萬元。今年80歲高齡的周會祥是熟諳板龍製作的老藝人,他專門負責為板龍繪製設計圖。老人雖然身體虛弱,但拿起筆時卻一絲不苟,就連龍頭上纖細的花紋,他都一筆一划精心描繪。
板龍製作重細節,村民齊心「攻堅克難」
由於許多村民手藝生疏,板龍的製作過程並不順利。周海斌說,過去,老手藝人製成整條「龍」只需兩天,而這次,大伙兒足足忙了六天才完工。
儘管製作過程困難重重,但該講究的細節,村民們可一點也不含糊,其中龍頭的製作技藝最令人嘆服。「龍頭要用一根十幾米長的竹篾編到頭,中間沒有穿插,必須一次成型。」治嶺頭村村民周根華告訴記者,做龍頭的竹子產自本地,不僅長度要求高,而且必須具有超強的韌性。
而製作龍身時,則是用劈好的竹條一根根固定在龍板上,有的連接處需要用鐵絲擰緊,用的則需要用麻繩固定。所有麻繩都是村民們用手一根根搓出來的。「我們一直用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手工麻繩扎龍,不僅穩固,而且易於刷上漿糊、快速粘合。有的龍身關節連接力度比較大,就得用上鐵絲。」周根華說。
上色繪圖時,不能直接用水彩顏料往板龍上畫,因為顏料會迅速化開、模糊不清,所以在上色前,村裡的藝人們先用羊油繪出花紋形狀,再添上顏料。此外,板龍的尺寸也有明確規定,龍頭不能做得太大,其高度和寬度要剛好能從祠堂的側門進出。
農曆正月十三,村裡的男女老少將製作好的板龍「請」出來,熱熱鬧鬧地舞起來。「龍」在村裡遊街串巷,也到鄰村去拜訪,用村民的話說,這叫「走親戚」。連續三天,村民們盡情歡騰,與「龍」共樂。而到了農曆正月十七,舞龍燈活動圓滿結束,村民們將製作龍燈的竹篾全部拆除,然後把龍板背回祠堂,小心安放在高處,待來年新春再度起舞。
■ 連結 「板龍」傳承,麗水在行動
麗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州板龍」代表性傳承人、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王德洪告訴記者,板龍最早見於《春秋繁霞》一文,經歷代而不衰,是「龍舞」的一種。舞板龍最初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經過千百年沿襲、發展,人們通過舞板龍化解矛盾、增進友誼、表達喜悅和歡慶,展望更加美好的生活。
板龍在麗水流傳極廣,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歷史最長的已有一千多年。舞龍表演稱之為「盤龍」,預示著吉祥、平安。處州板龍的盤龍時間各地大致相同,多在正月十三至十七之間,也可到正月二十為止。處州各地一般是正月十三上燈,上燈後就可以盤板龍。正月十四是陳十四夫人的節日,十五是元宵節,最為熱鬧。有的地方盤龍後要將龍燒毀,俗稱「龍上天」。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處州板龍,進一步提高處州板龍表演水平,我市制定了處州板龍保護和傳承五年計劃,其中2016年重點培育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和龍泉市安仁小學兩所傳承教學基地,完善教學傳承;2017年在應星樓建設非遺館,對外宣傳展示處州板龍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