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蜥腳下目是比較原始的恐龍,相對來說體型沒有後面高級恐龍大,大多可以2足行走或可4足行走,食性可能有的是雜食性的。
始盜龍Eoraptor,又名曉掠龍,是世界最早的恐龍之一,演化位置仍未定,可能屬於基礎蜥臀目或基礎獸腳亞目恐龍,它們的身體小型,成年後約1米長,重量估計約10公斤。它的前肢只是後肢長度的一半,而每隻手都有五指。其中最長的三根手指都有爪,被推測是用來捕捉獵物。科學家推測第四以及第五指太小,不足以在捕獵時發生作用。
板龍Plateosaurus,是已知最大的三疊紀恐龍之一,也是三疊紀最大的陸生動物之一,身長可達6到10米,體重估計有7噸。板龍的小型、葉狀牙齒顯示它們為草食性,並且為最早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之一,以高大植被為食,例如針葉樹與蘇鐵。如同它們的近親大椎龍,板龍可能吞食胃石以協助消化食物,因為它們缺乏咀嚼用頰齒。
槽齒龍Thecodontosaurus,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三疊世瑞提階。平均身長為1.2米,高度約30公分,體重為30公斤。它們擁有小型頭部、大型拇指尖爪、修長的後肢、長頸部、前肢比後肢短、長尾巴。它們是二足恐龍。槽齒龍前掌有五個手指,後腳掌有五個腳趾。
槽齒龍也是第一個被敘述的三疊紀恐龍。是第四個被命名的恐龍,1836年命名。,前三個分別為斑龍(1824年)、禽龍(1825年)、林龍(1833年)。
大椎龍Massospondylus,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年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雖然基礎蜥腳類恐龍被推論可能為雜食性動物,大椎龍卻可能是植食性動物。大椎龍身長4到6米,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大椎龍的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來防衛或協助進食。
地爪龍Aardonyx,化石發現於南非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地爪龍應該是平常以二足方式移動,也可以用四足方式移動,類似禽龍。
近蜥龍Anchisaurus,又譯安琪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約2億到1億9500萬年前。是種小型恐龍,身長估計約2米,體重可能約有27公斤。可以四足也可以兩足行走,前肢有著多種用途。前掌可以向內彎曲用來抓食物。
利奧尼拉龍Leonerasaurus,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地質年代可能是侏羅紀早期。是種小型恐龍,身長估計約2.5米,它們是個過渡物種,可能代表朝向四足恐龍的演化趨勢。
祿豐龍Lufengosaurus,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我國西南部,是中國第一種由中國人發現並完整挖掘、裝架的恐龍,也常常被認為是中國國內發現的第一種恐龍。嚴格來說,中國國內發現的第一種恐龍是滿洲龍,但由於它是被俄國人越界盜挖走的,並且化石被盜運到俄羅斯保存,因此知名度不高。在1958年,為了慶祝祿豐龍的發現,中國發行了祿豐龍紀念郵票,是第一個登上郵票的恐龍。中國並組架祿豐龍的骨架模型,這是中國的第一個組裝的完整恐龍骨架模型。
如同所有的原蜥腳類恐龍,祿豐龍的後肢比前肢長許多,可能有時是以二足方式行走,尤其是在搜索食物的時候。祿豐龍是種草食性恐龍,並擁有銳利的指爪與牙齒,而拇指的指爪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