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對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統稱。最早出現於大約2億3千萬年以前,生活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存在了1億5千萬年。
恐龍的體型差異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龍只有雞那麼大——鼠龍,但大多數都體型巨大。
最大的是蜥腳類恐龍——戈壁卡拉麥裡龍,它的體長超過30公尺,高10公尺,為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陸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僅次於鯨。
在大約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幾乎所有種類的恐龍都滅絕了,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鳥類與某種恐龍有血緣關係。
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我國有80餘屬100餘種。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我國發現恐龍數僅次於阿根廷和蒙古,居世界第三位!具體在中國境內都有什麼龍你知道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永川龍
永川龍是一種大型食肉恐龍。全長約10米,站立時高4米,有一個又大又高的頭,略呈三角形。嘴裡長滿了一排排鋒列的牙齒,就像一把匕首。脖子較短,身體也不長,但尾巴很長,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奔跑時,則要將尾巴翹起,作為平衡器用。前肢很靈活,指上長著又彎又尖的利爪,後肢又長又粗壯,也生有三趾。常出沒於叢林、湖濱。行為可能像今天的豹子和老虎。
2.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羅紀早到中期的中國西南部。許氏祿豐龍體型中等,大約4.5到6公尺體長,具有小巧的頭顱及相當長的頸子。前肢為後肢的三分之二長度,強而有力的前肢推測它能夠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時前肢雖然較後肢稍為纖細,但是推測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離的短程移動。新近發現到的足印化石證實了這項推論。祿豐龍壯碩的尾巴在平衡頭部軀體上有重要的功能。
3.沱江龍
生活在中國的沱江龍與同時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劍龍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沱江龍從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長著15對三角形的背板,比劍龍的背板還要尖利,其功能是用於防禦來犯之敵。在短而強健的尾巴末端,還有兩對向上揚起的利刺,沱江龍可以用尾巴猛擊所有敢於靠近的肉食性敵人
4.馬門溪龍
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現化石,經科學鑑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1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1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相對較少。
5.特暴龍
特暴龍(學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 蜥蜴」,是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 暴龍超科。是 霸王龍的遠親。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的蒙古和中國,約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特暴龍的化石大部分是在蒙古發現,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又譯勇猛特 暴龍。特暴龍最長可達12米,最重7.5噸。和近親相比,特暴龍吻部較窄,腿雖然長但按照比例不如近親長,前肢比例是暴龍科裡最短小的,身體很粗壯。
6.汝陽黃河巨龍
汝陽黃河巨龍是原始的巨龍形類恐龍。2006年初,在河南省汝陽縣三屯-劉店一帶數十平方公裡範圍內,發現了恐龍化石點30餘處。 其中一具恐龍化石,長度有18米,光一根腳趾就有20釐米長,前肢較長,肩部高度為6米,肩寬達3米。臀部高度為5.1米,臀寬達2.8米,而頭部高度則有8米左右。
7.欒川盜龍
欒川盜龍,是在中國中部發現的一屬大型馳龍科恐龍,地質年代為晚白堊世早期。它的化石標本是在河南省欒川秋扒組發現的部分骨骼,包括有四顆牙齒、一根額骨、一節頸椎、一或兩節背椎、17節尾巴脊骨、肋骨、人字骨、肱骨、指骨及爪、部份肩胛骨及骨盆,並其他零碎的骨頭,都是來自中等身型的馳龍科。這些化石編號為4HIII-0100,存放在河南地質博物館。它是首類在遠離中國東北部或戈壁沙漠的亞洲地區發現的大型馳龍科。
8.諸城暴龍
諸城暴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中的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的東亞,距今7350-6500萬年前,是目前亞洲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體型比其近親特暴龍和懼龍還要大。
發現於山東省諸城市的王氏群,地質年代約7350萬年-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至白堊紀末期,該地也是世界上恐龍化石含量最高的地域之一。
諸城暴龍也是目前亞洲和中國第一大的食肉恐龍。
諸城暴龍的正模標本被發現時包含了一個近乎完整的右上頜骨和一個左下頜骨。該標本被估計長達12米,臀高高約4.1米,重8.5噸,是第2大的暴龍科恐龍,體型超過了懼龍和特暴龍,僅次於霸王龍。該標本的下頜骨大於多數霸王龍的下頜骨,包括「蘇」。但略大於幾乎所有特暴龍的下頜骨。和特暴龍相比,諸城暴龍的前肢較長,體型粗壯度略遜色於特暴龍。和最近親特暴龍一樣,諸城暴龍也有著長腿、大腦袋、短小的前肢。
9.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化石所處的地層的時代為白堊紀晚期。它的身長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狀擴大,腸骨上部隆起,在薦椎腹側中間有明顯的直稜,後面成溝狀,頂飾實際上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著的一條帶稜的棒狀棘,很像獨角獸的角,從兩眼之間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計它活著時體重為6-7噸左右,但腦子很小,僅有200~300克重,活體重約7噸,它不善於奔跑,又缺乏自衛武器,只適合在淡水湖泊生存。
10.峨嵋龍
峨嵋龍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晚期的中國。它們的屬名來自於發現地四川省的峨嵋山。
峨嵋龍是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一種體形較大的恐龍,體長12 至 14米,高5至7米,頭較大,頭骨高度為長度的二分之一多。它的頸椎很長,所以脖子顯得特別長,最長的頸椎為最長的背椎的3 倍,超過尾巴長度的1.5倍。峨嵋龍前肢較短而粗壯,前肢第一指有爪,後肢第一、二、三趾上也有爪。它主要生活在內陸湖泊的邊緣,牙齒粗大,前緣有鋸齒,以植物為食。峨嵋龍喜群體生活。
11.中國鸚鵡嘴龍
中國鸚鵡嘴龍為鸚鵡嘴龍科的植食性恐龍一種,化石發現於中國的晚白堊紀早期青山組地層。生活在1.33億年-1.2億年前的中國山東半島。
中國鸚鵡嘴龍是三角龍的近親,長約5英尺(約1.52米),臉龐顏色鮮豔,啄與鸚鵡相似,長的像「外星人ET」。腿部有網狀紋路且表面有黑點。這類生物是雙足食草動物,生活在1.33億年-1.2億年前的中國東北地區。它們在遇到危險時會運用「反蔭蔽」(動物保護色的一種類型,身體下部顏色變淺,上部的顏色變深)來保護自己。
12.山東龍
山東龍(Shantungosaurus)是鳥腳類恐龍、鴨嘴龍科(Hadrosauridae)的一個屬,植食性,體長約15米,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晚期。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的山東省。
13.喀左中國暴龍
暴龍類是一類特殊的肉食恐龍,由虛骨龍類演化而來,其早期體型較小,化石發現於中國,北美和歐洲的晚侏羅—早白堊世地層中。而晚白堊世個體巨大的暴龍科化石則主要分布於東亞和北美,它們頭骨碩大,後肢粗壯,前肢卻極度退化。
發現於遼寧喀左縣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的喀左中國暴龍代表晚期的個體較大的霸王龍類,體長達10米。化石頭骨和腸骨的特徵不同於其它暴龍,故代表一新屬種,種名「喀左」表示化石產自遼寧喀左。
14.虔州龍
虔州龍與北美的霸王龍個體差異較大,掠食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故而兩者沒有直接的生存競爭。
古生物學家曾經在蒙古也發現這種類型的霸王龍類——分支龍(Alioramus),而虔州龍的發現表明,在亞洲白堊紀的晚期,長鼻子的霸王龍類廣泛分布,是一組主要的掠食性恐龍,與特暴龍生活在一起,它具有霸王龍類的牙齒,但同時也有非常長的吻部和鼻部上一排角。它可能與其他霸王龍一樣致命,甚至可能更快且具有隱蔽性。
今天就先介紹到這裡,我們有機會下次再講。
謝謝大家,我是HALO特別,關注我,每天帶你看更多好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