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恐龍你了解多少?盤點中生代時期,出現在中國境內的恐龍!

2020-12-04 HALO特別先生

恐龍,是對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統稱。最早出現於大約2億3千萬年以前,生活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存在了1億5千萬年。

恐龍的體型差異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龍只有雞那麼大——鼠龍,但大多數都體型巨大。

最大的是蜥腳類恐龍——戈壁卡拉麥裡龍,它的體長超過30公尺,高10公尺,為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陸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僅次於鯨。

在大約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幾乎所有種類的恐龍都滅絕了,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鳥類與某種恐龍有血緣關係。

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我國有80餘屬100餘種。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我國發現恐龍數僅次於阿根廷和蒙古,居世界第三位!具體在中國境內都有什麼龍你知道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永川龍

永川龍是一種大型食肉恐龍。全長約10米,站立時高4米,有一個又大又高的頭,略呈三角形。嘴裡長滿了一排排鋒列的牙齒,就像一把匕首。脖子較短,身體也不長,但尾巴很長,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奔跑時,則要將尾巴翹起,作為平衡器用。前肢很靈活,指上長著又彎又尖的利爪,後肢又長又粗壯,也生有三趾。常出沒於叢林、湖濱。行為可能像今天的豹子和老虎。

2.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羅紀早到中期的中國西南部。許氏祿豐龍體型中等,大約4.5到6公尺體長,具有小巧的頭顱及相當長的頸子。前肢為後肢的三分之二長度,強而有力的前肢推測它能夠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時前肢雖然較後肢稍為纖細,但是推測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離的短程移動。新近發現到的足印化石證實了這項推論。祿豐龍壯碩的尾巴在平衡頭部軀體上有重要的功能。

3.沱江龍

生活在中國的沱江龍與同時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劍龍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沱江龍從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長著15對三角形的背板,比劍龍的背板還要尖利,其功能是用於防禦來犯之敵。在短而強健的尾巴末端,還有兩對向上揚起的利刺,沱江龍可以用尾巴猛擊所有敢於靠近的肉食性敵人

4.馬門溪龍

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現化石,經科學鑑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1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1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相對較少。

5.特暴龍

特暴龍(學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 蜥蜴」,是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 暴龍超科。是 霸王龍的遠親。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的蒙古和中國,約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特暴龍的化石大部分是在蒙古發現,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又譯勇猛特 暴龍。特暴龍最長可達12米,最重7.5噸。和近親相比,特暴龍吻部較窄,腿雖然長但按照比例不如近親長,前肢比例是暴龍科裡最短小的,身體很粗壯。

6.汝陽黃河巨龍

汝陽黃河巨龍是原始的巨龍形類恐龍。2006年初,在河南省汝陽縣三屯-劉店一帶數十平方公裡範圍內,發現了恐龍化石點30餘處。 其中一具恐龍化石,長度有18米,光一根腳趾就有20釐米長,前肢較長,肩部高度為6米,肩寬達3米。臀部高度為5.1米,臀寬達2.8米,而頭部高度則有8米左右。

7.欒川盜龍

欒川盜龍,是在中國中部發現的一屬大型馳龍科恐龍,地質年代為晚白堊世早期。它的化石標本是在河南省欒川秋扒組發現的部分骨骼,包括有四顆牙齒、一根額骨、一節頸椎、一或兩節背椎、17節尾巴脊骨、肋骨、人字骨、肱骨、指骨及爪、部份肩胛骨及骨盆,並其他零碎的骨頭,都是來自中等身型的馳龍科。這些化石編號為4HIII-0100,存放在河南地質博物館。它是首類在遠離中國東北部或戈壁沙漠的亞洲地區發現的大型馳龍科。

8.諸城暴龍

諸城暴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中的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的東亞,距今7350-6500萬年前,是目前亞洲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體型比其近親特暴龍和懼龍還要大。

發現於山東省諸城市的王氏群,地質年代約7350萬年-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至白堊紀末期,該地也是世界上恐龍化石含量最高的地域之一。

諸城暴龍也是目前亞洲和中國第一大的食肉恐龍。

諸城暴龍的正模標本被發現時包含了一個近乎完整的右上頜骨和一個左下頜骨。該標本被估計長達12米,臀高高約4.1米,重8.5噸,是第2大的暴龍科恐龍,體型超過了懼龍和特暴龍,僅次於霸王龍。該標本的下頜骨大於多數霸王龍的下頜骨,包括「蘇」。但略大於幾乎所有特暴龍的下頜骨。和特暴龍相比,諸城暴龍的前肢較長,體型粗壯度略遜色於特暴龍。和最近親特暴龍一樣,諸城暴龍也有著長腿、大腦袋、短小的前肢。

9.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化石所處的地層的時代為白堊紀晚期。它的身長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狀擴大,腸骨上部隆起,在薦椎腹側中間有明顯的直稜,後面成溝狀,頂飾實際上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著的一條帶稜的棒狀棘,很像獨角獸的角,從兩眼之間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計它活著時體重為6-7噸左右,但腦子很小,僅有200~300克重,活體重約7噸,它不善於奔跑,又缺乏自衛武器,只適合在淡水湖泊生存。

10.峨嵋龍

峨嵋龍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晚期的中國。它們的屬名來自於發現地四川省的峨嵋山。

峨嵋龍是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一種體形較大的恐龍,體長12 至 14米,高5至7米,頭較大,頭骨高度為長度的二分之一多。它的頸椎很長,所以脖子顯得特別長,最長的頸椎為最長的背椎的3 倍,超過尾巴長度的1.5倍。峨嵋龍前肢較短而粗壯,前肢第一指有爪,後肢第一、二、三趾上也有爪。它主要生活在內陸湖泊的邊緣,牙齒粗大,前緣有鋸齒,以植物為食。峨嵋龍喜群體生活。

11.中國鸚鵡嘴龍

中國鸚鵡嘴龍為鸚鵡嘴龍科的植食性恐龍一種,化石發現於中國的晚白堊紀早期青山組地層。生活在1.33億年-1.2億年前的中國山東半島。

中國鸚鵡嘴龍是三角龍的近親,長約5英尺(約1.52米),臉龐顏色鮮豔,啄與鸚鵡相似,長的像「外星人ET」。腿部有網狀紋路且表面有黑點。這類生物是雙足食草動物,生活在1.33億年-1.2億年前的中國東北地區。它們在遇到危險時會運用「反蔭蔽」(動物保護色的一種類型,身體下部顏色變淺,上部的顏色變深)來保護自己。

12.山東龍

山東龍(Shantungosaurus)是鳥腳類恐龍、鴨嘴龍科(Hadrosauridae)的一個屬,植食性,體長約15米,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晚期。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的山東省。

13.喀左中國暴龍

暴龍類是一類特殊的肉食恐龍,由虛骨龍類演化而來,其早期體型較小,化石發現於中國,北美和歐洲的晚侏羅—早白堊世地層中。而晚白堊世個體巨大的暴龍科化石則主要分布於東亞和北美,它們頭骨碩大,後肢粗壯,前肢卻極度退化。

發現於遼寧喀左縣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的喀左中國暴龍代表晚期的個體較大的霸王龍類,體長達10米。化石頭骨和腸骨的特徵不同於其它暴龍,故代表一新屬種,種名「喀左」表示化石產自遼寧喀左。

14.虔州龍

虔州龍與北美的霸王龍個體差異較大,掠食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故而兩者沒有直接的生存競爭。

古生物學家曾經在蒙古也發現這種類型的霸王龍類——分支龍(Alioramus),而虔州龍的發現表明,在亞洲白堊紀的晚期,長鼻子的霸王龍類廣泛分布,是一組主要的掠食性恐龍,與特暴龍生活在一起,它具有霸王龍類的牙齒,但同時也有非常長的吻部和鼻部上一排角。它可能與其他霸王龍一樣致命,甚至可能更快且具有隱蔽性。

今天就先介紹到這裡,我們有機會下次再講。

謝謝大家,我是HALO特別,關注我,每天帶你看更多好玩的文章!

相關焦點

  • 你對恐龍在中國了解多少?盤點一下中生代中國中的恐龍
    恐龍是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通稱。他最早出現在2.3億年前,生活在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存在了1.5億年。恐龍的體形變化很大。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只有一隻雞的大小-一隻老鼠龍,但大多數都是巨大的。他經常出現在叢林,湖濱。他的行為可能像豹子和老虎。2、許氏祿豐龍許氏祿豐龍是恐龍的一個屬,按許氏祿豐順序排列。許氏祿豐龍體型中等,長約4.5至6米,頭部小,頸部相當長。前肢是後肢的三分之二長度,強壯的前肢應該能夠直立行走和兩足行走。同時,雖然前肢比後肢稍薄,但推測有可能可以與四足動物進行短程運動。
  • 為何恐龍種類繁多?
    但是,無論依據哪一位古生物學家的計算方式,恐龍種類之多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據了解,當前已知的恐龍種類約有700-800種,而其物種總計可能多達幾千種。那麼,恐龍種類緣何會變得如此多種多樣呢? 首先,對於全球範圍內為何曾經有種類如此繁多的恐龍存在,人們腦海中必須存在相關的概念界定。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恐龍曾是雄踞地球的一代霸主,最早在中三疊世開始出現,直到白堊紀末滅絕,延伸整個中生代,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繁盛,從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都有恐龍的身影,支配著地球陸地生態系統長達1億多年。如果沒有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哺乳動物可能永遠要在夾縫中生存。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提到古生物化石,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體型龐大、形態各異的恐龍。恐龍曾是雄踞地球的一代霸主,最早在中三疊世開始出現,直到白堊紀末滅絕,延伸整個中生代,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繁盛,從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都有恐龍的身影,支配著地球陸地生態系統長達1億多年。如果沒有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哺乳動物可能永遠要在夾縫中生存。
  • 侏羅紀公園之旅,中生代恐龍帝國的開始與毀滅-歷史學習筆記4
    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不要隨意下車,不然會被恐龍吃掉。中生代距今2.51億年到6600萬年前,是顯生宙第二個地質時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時的地球生機盎然,動物和植物到處都是,其中最猛的還是生物鏈頂端的恐龍,它們走在了進化序列的最前端,成為中生代地球的統治者。
  • 母親節 · 來刷一刷中生代恐龍媽媽們的朋友圈
    讓我們一起回到中生代,來聽一聽媽媽們的育兒經~魚龍「我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身軀的構造使得我們的卵必須在體內孵化,並在水中產下寶寶。與卵胎生的魚龍不同,而後出現的曾經馳騁世界的霸主恐龍,它們都是通過生蛋來繁殖後代的。
  • 地殼演化簡史第4篇:中生代——恐龍的鼎盛期和爬行動物的時代
    中生代:顯生宙第二個地質年代,指介於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時代,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地質學上分為3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行動物統治地球最鼎盛的時代,其中代表的動物是恐龍,出現於三疊紀,鼎盛於侏羅紀、白堊紀中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由於當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恐龍,統治地球時間長達約1.6億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那麼這一個地球重要的地殼發展史階段,中生代有什麼特點呢?
  • 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中出現恐龍?
    恐龍是一種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已經滅絕了,因此恐龍和人類絕對不可能有交集。然而在一幅1562年的油畫上,卻出現了類似於恐龍的生物和畫中人物在一起的場景。早已滅絕的龐然大物恐龍首次出現在三疊紀時期
  • 中國十大最著名的恐龍,一起過來了解下在中國地區的恐龍
    1996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它的化石。開始以為是一種原始鳥類,定名為「中華龍鳥」,後經科學家證實為一種小型食肉恐龍。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利於捕食,後腿較長,適宜奔跑,全身還披覆著一至原始絨毛。研究發現,中華龍鳥全身覆蓋著黃褐色和橙色相間的羽毛,而尾巴則是橙白兩色相間的。
  • 中國恐龍第一鎮——萊陽呂格莊鎮
    這個小村莊,從上個世紀以來便一直名聲在外,其原因是這裡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也被國內外專家認定為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發現和研究命名的恐龍蛋化石4科5屬11種,有長形蛋、金崗口橢圓形蛋等;其白堊紀地層是我國北方研究中生代陸相地層的經典地區。
  • 中國有哪些地方發掘出了恐龍化石?哪些地方被稱為恐龍之鄉?
    中國地域廣袤,而且地形多樣,有利於各種化石保存,目前,已在中國境內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比較著名的有四川自貢、雲南祿豐、內蒙古二連浩特、新疆準噶爾、山東諸城、遼西熱河等地區。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中國著名的恐龍化石發現地,有機會你也可以去探索發掘恐龍化石哦。
  • 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有哪些存在時間相對很短的動物?
    總的來說,這個時期內的動物是上一時期遺留的,而且在遺留的基礎上,這些動物也在不斷的演化。因此,也沒有出現比奇異蟲存活時間少的動物。中生代中生代簡單來說就是恐龍時代,中生代一共分為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以及白堊紀。從三疊紀開始,古生代依然存活的動物開始逐漸的滅絕,而齒槽類爬行動物的崛起為恐龍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恐龍時期的蟑螂究竟有多大?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蟑螂是地球現存的最古老的物種之一,甚至可能比恐龍時期還要久遠。恐龍時期指的是2億多年前至60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包含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那個時代地球上的動物體型都很大,恐龍便是其中的代表,最大的阿根廷龍體長超過40米,重量100噸以上,簡直是巨無霸。
  • 南極,恐龍曾經的故鄉--中國數字科技館
    1986年,科學家在南極洲找到了南極甲龍的化石,這塊如今看來生存環境極其殘酷的極地竟然也出現了恐龍的足跡,這著實讓科學家興奮不已。在此之後,古生物學家又陸續在南極地區發現了其他多種恐龍化石,其中既有植食性恐龍,也有肉食性恐龍。由此,恐龍的蹤跡就覆蓋了地球上的所有大洲。
  • 恐龍的簡介,恐龍生活的時期和恐龍的分類
    看了《我是恐龍》,原聲中英文雙語字幕的動畫片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喜歡上了恐龍。現在來分享一下有關恐龍的知識。沒有人見過恐龍,最早的人類開始出現在地球上時,恐龍都已經滅絕好幾千年了!人類是從化石中發現恐龍的。
  • 大美江西或是恐龍最後故鄉
    而此前的一周,瑞金市謝坊鎮新建村一村民自建房開挖山體時,發現疑似恐龍腳印。時間再往前推,去年4月,南康龍嶺新屋發現恐龍骨骼化石1處,恐龍蛋化石6處。    「此前在江西曾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蛋和恐龍骨骼化石,但疑似恐龍腳印化石在我省境內尚屬首次。本次發現對研究恐龍時代的古地理環境及恐龍的生活習性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介紹道。
  • 恐龍如何滅絕?專家帶你一次性了解...
    距今五億多年的寒武紀,雲南澄江動物群出現,代表生命發生一次大爆炸。距今四億多年的時候,才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條魚,這個時期叫「泥盆紀」。地球演化和發展的歷史,絢麗多彩,在研究生命演化歷史和地球演化歷史的時候,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媒介——化石。
  • 海洋裡最兇猛的恐龍,恐龍時期的海洋霸主你都知道嗎?
    注意以下幾種遠古海洋動物只是名字帶有龍,並不是恐龍,下面簡稱為海洋恐龍史前時期海洋中生活著各種強大的動物,除了體型較小的動物外,還有稱霸海洋的超級霸主,它們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沒有任何動物能夠與之匹敵
  • 恐龍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原來東西方對恐龍的稱呼差距那麼大
    傳說中的龍既然並不存在,因此它也就跟恐龍挨不上邊。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大類爬行動物,有大量化石為證。它們各有自己的形象,與傳說中的龍完全不是一回事。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把龍與恐龍兩者相混淆呢?問題在恐龍的「龍」字上。話說當初發現恐龍的化石之後,科學家們經過艱辛的努力,科學家得以將之復原,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種中生代的統治動物恐龍。
  • 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原標題: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師氏盤足龍,1922年至1923年,在山東蒙陰(現新泰市),由奧地利的師坦斯基和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發現。雖然這種羽毛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結構類似於小雞身上的絨毛,與鳥類的體羽有所區別,但這可能顛覆學術界的傳統觀點: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  這種新的暴龍類恐龍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根據研究人員的推算,這種生存在大約距今一億兩千五百萬年白堊紀早期的食肉恐龍,成年的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