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國空軍為何又追「颱風」
↑圖為「颱風」戰鬥機。資料圖片
前不久,德國空軍沒有選擇購買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戰鬥機,而是向空客集團再次訂購了38架最新改進的第三階段增強型「颱風」戰鬥機,用來替換現有的老舊「颱風」戰鬥機。
德國空軍目前裝備有數百架以「颱風」和 「狂風」為主的戰鬥機。這次採購的38架「颱風」戰鬥機是德國空軍138架戰鬥機更新計劃——「雙輪戰車計劃」的第一步,後續還將繼續購買55架「颱風」戰鬥機,剩餘的另外45架為新採購的 「超級大黃蜂」戰機和電子戰飛機,用於替換老舊的「狂風」戰鬥機。
那麼,德國空軍為什麼沒有「隨大流」選擇F-35戰鬥機,而是堅定地去追「颱風」呢?請聽專家相關解讀——
一手養大的「自家孩子」,既知根知底,使著順手也放心
對德國來說,「颱風」戰鬥機無疑是「自家孩子」。
從「颱風」戰鬥機發展歷程不難看出,這款由歐洲英、德、意、西4國合作研製生產的三代半(歐美稱為四代半)多用途戰鬥機,從1994年4國空軍參謀長就先進飛機需求達成一致時起,便與德國緊緊捆綁在一起。
德國作為核心成員國,一直全程深度參與「颱風」戰鬥機的研發和生產,並且還是負責機身中段,包括飛行控制系統、目標識別與自動攻擊系統、傳感器系統和液壓系統的生產製造。
由於「知根知底」,德國空軍從2003年開始接收第一批「颱風」戰鬥機。這時,「颱風」戰鬥機剛完成防禦輔助子系統、多功能信息和分配系統、初始直接語音輸入和傳感器融合系統的裝配,具備了基本作戰能力。
2009年,德國空軍開始接收第二批「颱風」戰鬥機,並進行了先進中程空空飛彈試射,在雷達處於被動模式時發射飛彈,展示了出色的隱身能力。
之後,「颱風」戰鬥機新增頭盔信息顯示系統。經過持續升級改進,該戰機陸續完成了與「流星」「硫磺石」「風暴陰影」「金牛座」等飛彈的集成,具有了遂行多種任務能力。
2016年開始,第二階段增強型「颱風」戰鬥機開始進入德國空軍服役。
通過多年使用,「颱風」戰鬥機漸漸在德空軍部隊「紮根」。
德國空軍這次採購的第三階段增強型「颱風」,特別增強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防禦輔助子系統和高速數據網絡,以確保「颱風」戰鬥機能夠在多用途戰鬥機領域繼續名列前茅。
從一定意義上講,選擇購買最新型「颱風」戰鬥機可以保持德國空軍主力機型更新換代的連續性。
德國空軍現役的「狂風」戰鬥機已經老化,到了必須淘汰的時候;德國在2003年購買的第一批「颱風」戰鬥機只有最基本配置,升級改造成本很高。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購買最新型「颱風」戰鬥機替換老舊戰機,不僅能夠實現德國空軍主力戰機快速順暢地更新升級,更可幫助空客集團將「颱風」戰鬥機生產線至少保留到2050年,守住飛機、雷達、航電系統、武器系統等智慧財產權,為德國和法國聯合研製歐洲下一代戰鬥機做鋪墊。
藉此,相關國家還可保住10萬個工作崗位。這對於受到疫情打擊而經濟低迷的歐洲而言,無疑是利好消息。
「颱風」戰鬥機雖然被定位為三代半戰鬥機,但是已具有四代機的典型能力
↑圖為「颱風」戰鬥機。資料圖片
作為一型雙發動機、前置鴨式三角翼布局的多用途戰鬥機,「颱風」無疑是許多國家飛行員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它不僅具備超視距、空中超機動攻擊能力和空中格鬥能力,還可以實施對地攻擊。
在作戰行動中,它能夠根據任務要求,在執行防空及奪取制空權任務與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之間切換。10多個外掛點可同時攜帶多種不同的空對空武器和空對地武器,最大載彈量約8噸。
「颱風」戰鬥機雖然被定位為三代半戰鬥機,但是已具有四代機的典型能力。隱身、超聲速巡航、超機動性能、超強的戰鬥感知能力與先進航電系統是衡量第四代戰鬥機的標準。在超聲速巡航、超機動性能、超高的戰鬥感知能力與先進航電系統這3個方面,「颱風」戰鬥機已經非比尋常。
無尾三角翼近距耦合鴨式布局形成了「颱風」戰鬥機機體的空氣動力學不穩定設計,使戰機具有高度敏捷性;兩臺強勁的雙軸渦扇發動機,推力大、推重比高,使「颱風」戰鬥機具有一定的超聲速巡航能力,高速飛行時操縱性能優異;加上由超過70%複合材料製成的極輕度機身,使「颱風」戰鬥機擁有強大的空中機動能力,在不適用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就具有優異的超機動性能,包括加速、爬升和更寬的飛行包線。
在隱身方面,「颱風」戰鬥機的「數字隱身」概念使其在複雜電磁環境下也具有一定優勢。
「數字隱身」概念,是指利用除飛機物理性狀以外的其他手段來阻止敵方偵測系統獲得飛機高精度地理位置和信號特徵的思路與方法。
這種「數字隱身」概念的形成,顯然是基於「颱風」戰鬥機先進的電子戰套件。
「颱風」戰鬥機的電子戰套件一方面擁有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面向未來的模塊化航空電子系統、自動化防禦輔助子系統、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等,可以讓飛行員清楚地知道威脅來自何方。
攻擊與識別系統實現了傳感器數據融合,可對來自機載傳感器的數據進行組合,也可將機載傳感器數據與接收到的機外傳感器平臺的數據進行組合,包括「聯合星」聯合監視目標攻擊雷達系統等。通過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數據鏈,攻擊與識別系統還可接收到來自其他「颱風」戰鬥機的數據。
另一方面,「颱風」戰鬥機擁有的電子戰套件可使戰機信號數位化隱身,讓對手的雷達無法識別,或者製造複雜的迷惑性數位訊號,阻止敵人瞄準目標發射飛彈。
由此而生的「低可探測性」,配合較強的瞬時盤旋能力,使「颱風」戰鬥機能夠佔據有利位置發射飛彈並在發射後迅速機動規避敵方飛彈的攻擊。
德國空軍此次購買的第三階段增強型「颱風」戰鬥機在加裝「捕手-E」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射程更遠的「流星」空對空遠程飛彈之後,防區外打擊能力更強。
不僅如此,「颱風」戰鬥機還具有空中加油能力,能夠對大範圍或縱深地面目標進行打擊。
此外,「颱風」戰鬥機使用的數字式增穩飛行控制系統,可有效提高戰機的飛行性能。頭盔顯示器、直接語音輸入音頻控制系統以及LCD屏幕等構成了集成化自動化的座艙顯示系統,讓飛行員可以通過語音發出指令執行某些操作,這種技術在全世界範圍內都處於相對領先的地位。
通過多次升級和「聯考」,實力仍在不斷增長
從戰機生產和維護理念等角度來看,「颱風」戰鬥機功能提升空間較大。通過持續不斷升級,改進各項作戰性能,「颱風」戰鬥機做到了多年來始終對標科技發展前沿,與同代戰機相比保持了一定領先優勢。
在「颱風」戰鬥機量產和服役期間,每兩年都會有一次升級。每批戰機交付部隊之前,都會進行階段性改進。同時,該戰機採用全新的維護理念,改變先前造價相對昂貴的部隊維修方式,改為由工廠負責維護戰機,大大節省了成本。
從「颱風」戰鬥機的實際使用效果來看,它可以算得上是久經考驗。
「颱風」戰鬥機首次執行任務是在2006年義大利冬奧會期間,執行的是空中巡邏任務。首次實戰運用則是在2011年的「奧德賽黎明」行動中。「颱風」戰鬥機在為期6個月的作戰行動中,共飛行3000小時,出動600多架次。
它先是承擔了對空作戰任務,與北約聯軍空軍在利比亞上空執行禁飛區任務。每架「颱風」戰鬥機均掛載6枚AIM-120中距空對空飛彈和2枚ASRAAM近距格鬥飛彈。
之後,「颱風」戰鬥機又與「狂風」戰鬥機混編,執行空對地攻擊任務,使用「鋪路」制導炸彈攻擊目標。作戰行動由「哨兵」預警機進行指揮控制,「颱風」戰鬥機進行了空中加油,作戰任務持續了5小時。經過實戰檢驗證明,攜帶重型對地攻擊彈藥,不會影響「颱風」戰鬥機的飛行性能。
「颱風」戰鬥機還曾在接近萬米的高空以1.6馬赫飛行時拉出6個G的過載,這是其他戰鬥機很少能夠做到的。可見,與同類戰鬥機綜合性能比較,「颱風」的性價比更高。
相比之下,F-35雖然價格沒有F-22戰機那麼高,但近年來問題頻出,到現在還處於低速生產狀態。前不久,F-35還因為未通過「重大威脅測試」使全速率生產再次推遲。而「颱風」戰鬥機經過持續不斷的升級改進,成熟度更高,性能更加穩定,且經過實戰檢驗。對於德國空軍來說,這自然是更合適的選擇。
(龐旭 葉海松 供圖:陽明)
編輯:楊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