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小探秘|導讀《飛越風暴》中的發現

2021-01-08 百班千人

閱讀真是個大寶藏!可以讓我們欣賞語言之美,可以給我們帶來遊戲之樂,可以讓我們增長廣闊之識,可以讓我們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我們發現科學秘密!快跟張老師走進一本文學書裡的科學探秘!

領讀老師

張會彥,中教一級教師,保定市清苑區溫仁鎮南孟莊小學副校長。我喜歡閱讀,也喜歡寫作,最喜歡陪孩子們在文字中自由暢想。創有個人公眾號《燕子飛行》。

閱讀理念

帶著欣喜,在閱讀中尋找快樂。與文字相伴,在故事的海洋裡自由翱翔。

導讀思路

閱讀,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有不同的感悟。即便同一本書,同一個人,不同時期讀,感觸也是不一樣的。

《飛越風暴》,不僅是一本成長小說,也是一本探險小說,更是一本探秘的小說。那麼,書中除了拉魯斯提到的,「為什麼會有大海?」、「風為什麼會吹動?」、「海鷗的心中到底藏著什麼秘密?」等問題之外,書中還有沒有其他的秘密呢?還有哪些秘密呢?

一群孩子同讀一本書,從不同的角度,找尋不同的秘密。

光源與影子的秘密

當拉魯斯知道,始終跟隨著自己,與自己形影不離的黑鳥,是自己的影子時,他便開始認真地觀察它。

P12:他發現有時候影子在他的下面,有時候在左邊或右邊,還有的時候會跑在它的前面,就好像要逃跑,並挑釁他快去抓住它似的。於是拉魯斯試圖追上它,但是他飛得越快,影子也跑得越快,永遠都追不上。

那麼,拉魯斯為什麼追不上影子呢?這與什麼有關係呢?影子又是怎麼形成的呢?人類根據這個原理製作了什麼?

孩子們通過動手做試驗,並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得出以下結論。

楊子安: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物體時,在背光面的後方,形成沒有光線到達的黑暗區域,成為不透明物體的影子。比如,太陽在東方,影子就會在物體的西方。太陽在南方,影子肯定在物體的北方。以此類推,影子在光源的對立面。

貓頭鷹的秘密

P21:海鷗沒有貓頭鷹的眼睛,在黑暗中他們是盲目的。

我們都知道,貓頭鷹是夜間活動的動物。貓頭鷹能在晚上行動,主要依靠的就是那雙明亮的眼睛。那麼,貓頭鷹的眼睛有什麼秘密呢?人類根據它的秘密,發明了什麼?

孩子們在相關書籍上,或網絡上搜索,找到了依據。

彭夕璇:在貓頭鷹眼睛的視網膜上,有極其豐富的柱狀細胞。柱狀細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號,因此,貓頭鷹的眼睛應該能夠察覺極微弱的光亮。因此,人們通過貓頭鷹的特性,發明瞭望遠鏡。

楊棋賀:貓頭鷹是夜行性動物,能夠在黑夜裡看到東西。它一旦判斷出獵物的方位,便迅速出擊。人們根據貓頭鷹夜視的特異功能,發明了夜視儀。

孟希暢:貓頭鷹會飛,夜間能看到東西,會抓老鼠和小動物,頭大眼睛固定在眼眶裡不能動。羽毛蓬鬆色盲。古希臘人把貓頭鷹尊敬為雅典娜與智慧的象徵。人類根據它的特徵,研製瞭望遠鏡,夜視鏡。

蝙蝠的秘密

拉魯斯為了煉就貓頭鷹一樣的眼睛,便選擇在廢棄的礦井隧道裡,練習黑暗中飛行的技能。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P24:「他又停下來仔細地聆聽,吱吱聲從某個角落裡傳來。」

「他面前的東西開始變得模糊不清了,隨後耳邊再一次傳來了吱吱聲。」

為什麼在黑暗中,先聽到蝙蝠的鳴叫聲,後看到他們的身影呢?蝙蝠身上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人類以此發明了什麼?

孩子們繼續尋找相關的書籍,或者上網查詢相關信息。

彭夕璇:由於蝙蝠使用回波定位,發現獵物。所以人們利用它的這一本領,製作了雷達。

楊棋賀:蝙蝠利用超聲波在夜間導航,它的喉嚨發出一種超過人耳朵所能聽到的高頻聲波,這種聲波沿著直線傳播,一碰到物體就迅速返回來。他們用耳朵接收了這種返回來的超聲波,使它們迅速做出準確的判斷,引導它們飛行。

孟希暢:蝙蝠的回波定位很靈敏。依靠聲納辨別位置。通過翅膀製作聲音實現回撥定位。能夠迅速改變耳朵的形狀。以適用不同的傳感任務。利用超聲波定位。人們根據蝙蝠回聲定位發明了雷達。進行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彭佳夢: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類動物。它們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它們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此外,蝙蝠晝伏夜出習性,使得它們更利於捕捉獵物。

有些蝙蝠的飛行速度,可達到每小時50千米以上。有的蝙蝠會釣魚,墨西哥兔唇蝙蝠,一個晚上能捕獲30條小魚。蝙蝠的以上本領都益於,它得天獨厚的回聲定位系統。人們根據蝙蝠回聲定位發明了雷達。

看來,科學無處不在。參加百班千人的閱讀,能讓我們發現更多的秘密。

相關焦點

  • 小精靈科學室—從科學活動中發現樂趣,體驗科學帶來的無限奧妙!
    小精靈.科學探索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就是探秘,探秘就是樂趣。」在幼兒科學教育中,幼兒科學實驗活動既能滿足幼兒動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因充滿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幼兒們的青睞。為什麼要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就是要讓他們從科學活動中感受和發現樂趣,並從中體驗科學帶來的無限奧妙!好奇心.科學探索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好奇心又是興趣的先決條件,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就要適時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進而使幼兒主動靠近科學,認識科學,「愛」上科學。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學習科學知識活動。
  • 第六季高校實驗室探秘之旅 點燃環保小衛士環境科學熱情
    浙江環保小衛士實驗進行中  12月18日,第六季浙江環保小衛士高校實驗室探秘之旅在杭州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正式收官。在本季的浙江環保小衛士高校實驗室探秘之旅中,環保小衛士們圍繞著「除塵與治水」「色彩世界」「霾的故事」「認識現代生態農業」「白色汙染」「資源利用」「守護綠水青山」和「環保知識大盤點」七大主題探秘浙江五大高校,在妙趣橫生的實驗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收穫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 木星發現「六眼風暴」,天文學家:風暴面積跟美國一樣大
    在太陽系,木星一直是個充滿謎團的「老大哥」,在眾多行星中,它不僅體積最大,質量最大,同時,作為一個氣體巨行星,它總產生一些「異象」,前有震古爍今的「大紅斑」,最近又出現了詭異的「六眼風暴」。上個月,美國宇航局的朱諾(Juno)探測器飛越木星南極,觀測到了一場巨大的風暴,這個風暴與美國德克薩斯州一樣大,更令人驚奇地是,該風暴與南極地區的其他五個風暴組成了一個六邊形,堪稱「六眼風暴」。這場「六眼風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排列。
  • 新視野號近距離飛越太陽系邊緣小天體—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洛杉磯1月1日消息,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1日近距離飛越一顆暱稱為「天涯海角」的太陽系邊緣小天體。這是人類探測史上最遙遠的一次星際「邂逅」。   美國東部時間1日零時33分(北京時間1日13時33分),「新視野」號以每小時約5萬公裡的速度從距離「天涯海角」僅3500公裡處飛過。
  • NASA分享公民科學家製作的朱諾號木星飛越的視頻
    一名公民科學家將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號原始圖像轉化為視頻中的飛越木星畫面,讓公眾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近距離」地觀察這顆行星。 NASA對這段視頻印象深刻,因此公開與天文愛好者分享,並指出這些圖像最初是在6月初拍攝的。
  • 小精靈科學發現室-幼兒科學認知的重要性及如何科學認知的方法
    幼兒科學認知的重要性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在科學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對幼兒進行早期的科學認知,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把科學、發現、探究,對周圍事物的好奇整合在一起,促進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增強了興趣,培養了能力,幼兒能積極地參與科學活動,在活動中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是一種早期的、全面的啟蒙教育。
  • 探秘「穩態強磁場」,探索前沿科學寶藏
    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位於中國合肥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建成3臺場強創世界紀錄的水冷磁體,建成場強排名全球第二的40T級混合磁體,將向45T的世界紀錄發起衝擊。
  • 撫仙湖水下探秘發現驚人
    它上下共5層,第一層底部寬63米,第二層寬48米,第三、四層倒塌比較嚴重無法仔細測量,第五層寬27米,整個建築高16.9米,類似於美洲瑪雅人金字塔,在每一層大的臺階之間都有小臺階相連。  在另外一片區域裡,還發現了一座圓形建築,底部直徑為4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別出臺階,該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較嚴重,東北面有個缺口,形狀類似於古羅馬的鬥獸場。
  • 九村小學教育集團畢業課程之科學探秘之旅來了!
    2021年元月五日,九村小學教育集團與十二中共同合作,為學生量身打造了精彩的科學探秘之旅。這次活動是經過兩校多次協商,在兩校領導的高度關注下,充分利用十二中完善的理化生物實驗室資源,為九小六年級學生精心定製的。九村小學六年級學生分批次在班主任和科學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探秘基地—十二中。
  • ■試讀·《飛越冥王星》
    《飛越冥王星》講述的是一段激情澎湃的科學探索歷程。冥王星雖然在人類視野中經歷了起起伏伏,但它一直是如此的淡定與從容;新視野號在歷經艱難曲折後,學會了合作與等待。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如何通過木星借力把飛行器甩出去?柯伊伯帶裡究竟有沒有太陽系的第九行星?
  • 發現全新的木星——朱諾號公布首批成果!
    圖中的卵形特徵都是氣旋,直徑可達1000千米。這是由朱諾號上的JunoCam在3次不同飛越過程中拍攝的照片合成的,圖片經過了色彩增強和球極平面投影處理。這些發現來自於8月27日首次採集科學數據的那次飛越,當時朱諾號從木星打著旋兒的雲頂層上空大約4200千米處飛過。兩篇描述這些發現的論文即將發表在本周出版的《科學》雜誌上,還有另外44篇論文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我們知道,木星會給我們準備一些意想不到發現。」
  • 木星大紅斑照片 一窺太陽系中最劇烈風暴
    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發布的一張木星「大紅斑」照片帶我們從近處一窺這場太陽系中最劇烈的風暴NASA解釋道,「大紅斑內部和四周的劇烈風暴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湯姆·莫馬利(Tom Momary)發表了這張照片,題為「一瞥大紅斑……利用色彩增強技術展現豐富細節。」僅僅幾周前,NASA剛剛發布朱諾號從大紅斑上空經過的歷史性飛越中拍下的首批照片。一年來,朱諾號探測器一直在監控木星的表面狀況。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而且化學也並非普通公眾刻板印象中的那種樣子,它是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而且化學也並非普通公眾刻板印象中的那種樣子,它是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 新安小記者探秘海洋館科普之旅就要開始了……
    小記者體驗海洋科普之旅為什麼海水是鹹的?海豚怎麼睡覺的?海豚有牙齒嗎?海豚是魚嗎?魚是睜著眼睛睡覺嗎?海豚音是怎麼來的?為了慶祝11月8日記者節,新安晚報阜陽記者站與阜陽堯泰漢海海洋公園,共同舉辦小記者海洋公園科普遊活動,讓小記者們用真實的見證激勵成長,用親歷的感動開啟夢想,以童眼見證奇特海洋生物,提升小記者們的綜合素養。天真爛漫的孩子們,腦袋裡總愛思考一些千奇百怪的問題。對於未知迷人的海洋世界,更是充滿好奇 。而身為父母的你們,是不是經常被問的啞口無言呢?
  • 瘋狂實驗室+探秘科技館 小記者團免費帶你玩!
    動手實驗加探秘【小記者團帶你玩轉省科技館 】只此一期,省科技館和晨報樂加小記者團傾情奉獻,首期探秘全程免費,快來報名吧活動內容:遼寧省科技館,很多孩子都去過,且都很愛玩,但館裡有多少展品,都有什麼科學知識你知道嗎?快來參加華商晨報樂加小記者團的「瘋狂實驗室+探秘科技館」吧,你將不僅是玩的嗨,更是玩的好,學的通。
  • 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腦科學頂刊導讀 05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人類認知科學中的跨文化方法及其緊迫性2,自發性大腦振蕩與知覺決策 3,近端威脅促進了反應性恐懼學習迴路的恐懼獲得和持續 這些發現綜合揭示了持續的低頻振蕩(<30hz),尤其是在alpha波段(8-13hz)的振幅,使感官反應產生偏差,並改變了意識知覺,但令人驚訝的是,感知的潛在敏感性並不因此受到影響。一個基於模型的關鍵發現是變化的決策閾值不依賴於感知活動中的alpha相關改變,這表明在跟蹤感覺反應的內源性變化方面,決策機制似乎處於次級狀態。
  • 導讀020期|探秘學習記憶:動態環境學習中的功能性腦網絡重構
    ERP響應的一個中潛伏期的額顳成分被發現能夠反映嬰兒對特定情景的記憶,這種嬰兒情景記憶的神經標誌物(FTMR)和語義記憶的神經標誌物(頂葉的N400響應)明顯不同。作者認為在嬰兒期,暫時禁用的語義處理能夠保護精確的情景記憶免受語義記憶的幹擾。而這種選擇性地限制語義的訪問能夠觸發語義的細化,從而甚至能夠改善語義記憶。
  • 竇驍《探秘行星地球》南極篇熱力上線
    即將於2019年1月3日的大型探險類紀錄片《探秘行星地球》南極篇近日首曝預告,團隊邀請演員竇驍作為體驗者,攜手老狼、張瑋瑋,橫穿德雷克海峽,在狂美的南極大陸,開啟一場風暴與心靈的試煉。紀錄片摸索人與自然的相對位置,記錄最純粹的海與風暴的聲音,通過竇驍此次旅行,都將充分展現給觀眾。極限運動愛好者竇驍的加盟,無疑是為此行程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面對神秘的南極大陸,預告片中的竇驍狀態輕鬆自然:「我是帶著特殊任務出發的。」在探秘南極的未知行程面前,集中於探險裝備檢查及專業知識儲備的他,表現出老練的極限運動經驗。
  • 探秘極地 2020科學之夜中國航海博物館專場活動舉行
    這是繼去年8月首次登陸後,科學之夜再次走進中國航海博物館。與浦東彩虹魚深海科普體驗基地的聯動更是將暢遊科學之旅的概念進一步升級,更多親子觀眾可從中有所收穫。  本次科學之夜中國航海博物館專場主題為《相約臨港 探秘極地》,由上海科技節組委會辦公室指導,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科技會展有限公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彩虹魚深海科普體驗基地聯合主辦,共設中國航海博物館、彩虹魚深海科普體驗基地兩個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