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的宇宙中,我們的太陽屬於中等質量恆星,不大不小。當所有類太陽恆星死亡後,最終都會成為核物質和電子海洋混合而成的超高密度球狀體,這就是天文學家所說的「白矮星」。1930年,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利用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作出了兩個非常清晰的預測:第一,確實存在「白矮星」這種天體,凡是質量和太陽差不多的恆星最終都會演化為白矮星;第二,白矮星的質量絕不會超過太陽質量的1.4倍。這兩個預測在當時實屬非常大膽,並沒有多少人相信。
但是,今天的天文學家們已經記錄下了大約幾萬顆白矮星,大多數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0.6倍,有記錄的最大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3倍。事實說明了錢德拉塞卡的關於白矮星理論是正確的,當我們的太陽在50億年的時間內耗盡核燃料,它也將面臨這樣的命運,而在我們整個銀河系內,將有超過50%的恆星也將是這種結局。那麼,當太陽演化為白矮星之後,整個太陽系會是什麼樣子?太陽系中的眾多行星的結局又會如何?
就在不久前,天文學家使用ESO的「甚大」望遠鏡陣列,首次發現了一顆與白矮星相關的巨行星的證據。這顆行星在近距離繞著熱白矮星運行,導致其大氣層被剝離,並在恆星周圍形成一盤氣體。這個獨特的系統暗示了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在遙遠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然而,在這之前,科學家們還從沒有發現白矮星周圍有存在倖存行星的證據。這次的發現很偶然,領導這項研究的是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小組,他們對斯隆數字巡天調查觀測到的大約7000個白矮星進行了檢查,發現其中一顆與任何其他白矮星不同。
通過分析恆星光譜的細微變化,他們發現了以前從未在白矮星上觀測到的化學元素的痕跡,知道這個系統中一定有異常,並推測它可能與某種行星殘餘物有關。研究小組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ESO甚大型望遠鏡上用X射線儀器分析了它,後續的觀測證實了白矮星的光譜中包含有氫、氧和硫等元素,而這些元素本不應該在白矮星上出現。通過細節研究,科學家們最終發現這些元素是在一個氣體盤中旋轉到白矮星的,而不是來自恆星本身。
來自英國、智利和德國的天文學家團隊將觀測數據與理論模型相結合,更清楚地描繪了這一獨特的系統。這顆白矮星很小,溫度約為28000攝氏度(約為太陽溫度的五倍),非常熱。相比之下,這顆行星卻是一顆龐大的冰巨星,它的體積至少是恆星的兩倍大。由於它正近距離地繞著熱白矮星運行,所以繞著它轉了一圈只需10天。白矮星的高能光子正逐漸吹走行星的大氣層,行星的氣體逸出,大部分被拉入一個圍繞白矮星的盤,然後以每秒3000噸的速度旋轉到恆星中,正是這個氣體盤使原本隱藏的如同海王星般的冰巨星被發現。

這顆白矮星現在被命名為WDJ0914-1914,位於約1500光年外的巨蟹座。據研究人員稱,這顆系外行星離白矮星的軌道距離只有1000萬公裡,距離近得很異常。科學家們推測,在主星成為白矮星之前,這顆行星也許離主星更遠,目前的新軌道可能是與系統中其他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在這個系統中,也許不止一顆行星在主恆星的暴力過渡中倖存了下來。這一發現對預測太陽系的未來意義重大,太陽終究難逃它自身的宿命,但最終會是什麼樣子?這次的發現也許就是太陽系未來的翻版。它也有力地表明,宇宙正在一次又一次地挑戰我們的固有思維,超越人類既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