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批「90後」已步入晚婚年齡,許多「95後」單身男女如雨後春筍,悄然地拔出了尖兒。根據最新的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目前單身人口達到了2.4億。從年齡來看,38%的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不足23歲,四成「95後」已有了相親經歷。從遇見婚戀網近兩年的註冊信息也可發現,「95後」單身青年逐漸在相親市場中活躍起來,在10月份結束的廈門日報第二十屆讀者節相親會中,最年輕的相親者出生於1997年。
「越來越多『95後』湧入了相親大軍。這類人群在相親市場上有著自己比較明顯的特徵,在相親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屬於他們特有的困難。」遇見網情感顧問文濱老師說道。
擇偶條件
更看重「軟體」
95年的錢先生祖籍山東,來廈讀書後成功落戶。當談及對相親對象的要求時,錢先生表示對家庭情況、收入水平不是非常在意,但希望雙方能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最好是北方人,「一是生活習慣上比較接近,二是回家過年比較好協調」。無獨有偶,96年的趙小姐也有這樣的想法,來自江西的她並沒要求對方非在廈購房不可,「都是年輕人,可以一起打拼,最重要是人品好,有上進心。」
文濱老師在回訪了上百位「95後」單身青年的擇偶標準後談道:「剛剛進入相親市場的95後,物質要求並不凸顯,軟性要求卻不少。軟體要求包括對方的外在條件、性格、三觀、人品修養等,他們普遍認為物質方面不確定性太多,未來發展不穩定,但軟性條件一般很難改變,良好的軟體能讓彼此的愛情和婚姻變得更穩定。」
在本次擇偶觀的調查中,30%以上的受訪者對相親對象的外表提出了要求。「我是健身教練,所以我喜歡身材勻稱一點的女孩兒。」「我性格比較內向,所以我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是個陽光開朗的男生。」雖然提出的外在要求各不相同,但紅娘老師發現他們基本都會從自己的條件出發,或者希望找到條件相當,或者找個可以跟自己互補的。50%的受訪者把內在條件作為選擇伴侶的首要條件。認為外表並不是關鍵,性格溫和好相處,三觀一致,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才是維持感情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選擇收入職業,家庭背景以及社會地位這三項加起來的比例僅佔受訪者的15%。
對愛情抱有幻想
期望過高
雖然95後對擇偶對方的硬性條件要求沒有那麼嚴苛,但剛步入社會不久的他們對愛情有著美好的幻想,相信灰姑娘式的浪漫,美人魚式的悽美,或是白雪公主式的完美幸福。
戀愛時,因為有激情的存在,甜言蜜語的包裝,對婚後的生活就有了很高的期望,許多95後年輕人習慣性地將幻想中美好的愛情與現實的愛情相比較,公主與王子的故事演變成了婚姻生活中「高標準」、「嚴要求」的化身,這是他們自己給愛情人為附加的一種外包裝,當這種美好的幻想和人為的外包裝一旦被婚姻生活的瑣碎所取代,隨著婚後需求的無法滿足,失望與絕望的情緒就會像「黑雲壓城」一般伴隨著受騙的感覺一同襲向他們。
對此,文濱老師提醒道:「年輕人因為生活經驗較少,比較容易從偶像劇、童話等文藝作品中去理解愛情觀和婚姻觀,這樣就容易對婚姻有過高的期待,而做出不全面的準備。真實的婚姻中,要學會將幻想與現實相結合,保持理性的態度看待愛情,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面對愛情,唯有建立在客觀的自我分析和認知的基礎之上,並明確自己在婚姻生活中應具備的能力和責任,適時調整自己的婚戀觀,才能迎來自己滿意的婚戀。」
過於排斥父母
堅持自己想法
家住龍巖的王先生在廈門攻讀研究生,95年出生的他一門心思放在學業上,社交時間少,遲遲沒有遇到心儀的對象。作為獨生子,他的婚戀問題成為逢年過節親友關心的焦點,父母也不止一次催促他,對於家人的關心,他表示不耐煩,「我還只是個學生,戀愛結婚有必要一直催嗎?」
「95後年輕人普遍會有更多的條件去堅持自己的個性,對於父母的安排和催促往往很難理解。其實他們是不理解長輩的用心。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希望未來有人能陪伴在孩子身邊,自己也能安心。年輕人要更多地去學著理解父母的想法。父母逼著你去相親,主要是覺得你沒有往這方面努力,你何不把自己的人生計劃告訴他們呢?譬如:30歲前是拼搏、拼事業階段,然後也在結識異性朋友,讓父母知道你在努力,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逼迫了。」文濱老師分析道。
而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排斥的或許並非是相親本身,他們只是不喜歡被父母安排的感覺。如果換一種方式,比如說朋友介紹,或者父母雖然安排了,但提前將聯繫方式給對方,讓對方自己主動接近,給子女更多的空間和選擇權,這樣年輕人會更容易接受些。
來源:廈門網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