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調配 人機結合 龍泉城管清掃落葉靚市容

2020-12-06 湘湘帶你看社會

一夜涼風起,黃葉染初冬。隨著新一輪冷空氣來襲,龍泉驛主次幹道兩側落葉大量凋落。

一地金黃,感覺挺好看,還有點兒浪漫!

落葉雖美,但多了之後也會帶來不小的麻煩。冬季樹葉易結霜露,尤其遇上雨天,市民和車輛出行易打滑、不安全;落葉遭車輛碾壓後,碎葉片汙染路面,影響市容環境衛生;易堵塞雨篦子,造成路面積水,且葉片從管網流入湖(河)中也會影響水質,汙染水環境。

及時清理落葉很有必要

龍泉城管多措並舉

以「繡花功夫」開展精細化保潔

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合理安排人員

增強保潔力度

依據落葉情況劃分重點清掃路段,在做好日常保潔的基礎上,強化重點路段巡迴保潔作業。及時調整環衛保潔人員分布,增加人員向落葉密集處傾斜,備足垃圾收集袋等必需物資,確保落葉清理到位。

提高機械保潔率

清掃工作全覆蓋

充分利用灑水車、洗掃車等機械設備覆蓋面廣、保潔效率高的優勢,實行「先衝後掃」,通過加大機械化清掃力度及保潔頻次,最大限度發揮機械清掃的作用,縮短落葉滯留時間。同時,在落葉較多的路段、點位增派作業車輛,增加清運頻次,做到密閉運輸,確保道路乾淨整潔。

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不留死角、不留盲區

對落葉較嚴重的路段加強巡查及監督管理,發現落葉未及時清掃、清運等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同時,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靈活調整工作方案,做到早安排、早防範。確保大風、降雨天氣來臨時,環衛工人、工具及車輛能迅速到崗到位,及時清理道路排水口及雨篦子周邊落葉,保障雨後排水通暢。

【來源:龍泉驛城市管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城關環衛採取人機結合作業模式 保障「寒衣節」期間環境整潔
    城關環衛採取人機結合作業模式 保障「寒衣節」期間環境整潔 每日甘肅網11月16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陰曆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寒衣節」,城關區環衛局結合實際強化組織領導、加大對祭祀垃圾清掃衝洗和清運力度,全力做好「寒衣節
  • 冬雨送落葉,濮陽5000餘名環衛工忙「戰」滿城「黃金甲」
    入冬以來,  繽紛的落葉為濮陽冬日美景增添了一份特有韻味  幾多歡喜,幾多愁,  落葉的美景可以停留在相機裡。  卻影響了市容環境衛生,  給居民的出行帶來不便。市城區環衛部門立即啟動清掃落葉應急預案,全員上崗,人機結合,加班加點,加大人工清掃力度,及時清除慢車道及人行道上的落葉和積水。
  • @隨州人,環衛工頂風雪清掃,請您不要亂扔垃圾!
    寒風吹 雨雪急遍地皆是落樹葉11月23日隨州城區迎來了第一場降雪當天下午2:30,陣陣寒風撲面淅淅瀝瀝的雨夾雪從天而降在城區神農大道濱湖體育公園路段10餘名環衛工人頂風冒雪清理著路面落葉對於路人而言,落葉的飄零是初冬的美景;但對於環衛工人來講,落葉的清理工作量大時長。為此,大家加班加點已持續了10多天。據市容環衛局清掃管理處主任餘立友介紹,為減少落葉影響道路環境衛生,清掃管理處會同清運管理處,科學安排,合理調度,整合人員和車輛等資源,向落葉密集的神農大道、白雲大道、迎賓大道和編鐘大道等道路傾斜。
  • 安徽馬鞍山博望區丹陽鎮:兩省城管聯合執法 提升市容整治新高度
    為徹底解決兩省交界處長期存在的佔道經營、非機動車亂停亂放等各類問題,打造良好的市容衛生環境。連日來,博望區丹陽城管中隊與江寧區橫溪中隊合作,各派出執法人員組成聯合執法隊,共同開展市容整改工作。整治行動中,聯合執法隊堅持「溝通為主,處罰為輔」的原則,文明執法、依法執法。
  • 沙區城管部門增強外展外擺管理
    晨報訊(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李社生) 為積極助力沙河口區疫後經濟快速回升向好,沙區城市管理部門迅速響應、積極行動,認真貫徹落實市區兩級外展外擺工作部署,按照「定時、定點、定內容、定責任、定規矩」的工作要求,積極做好購物節期間商業外展外擺區域管理,聚焦區西安路七處綜合體商業外擺活動,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加大周邊區域市容環境整治力度
  • 是否清掃保潔、是否霧撒降塵?江城環衛車裝上了北鬥,動動滑鼠就...
    楚天都市報12月1日訊(記者盧成漢 通訊員金嬋 潘婷)環衛車裝上北鬥定位系統,它是否上路進行清掃保潔,是否霧撒降塵。城管隊員通過手機或電腦,就可以查到它的運行狀態。1日,東湖高新區城管執法局稱,該區運行的北鬥智能環衛監管平臺正式上線,24小時可以掌握該區456條道路上從事清掃保潔的350多臺環衛車輛作業狀態,監管作業質量,提升城市環境。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江蘇揚中:「城管經驗+農村自治」開啟鄉鎮...
    揚中市自2011年各鄉鎮城管中隊成立以來,由該局抽調業務能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骨幹人員充實到鄉鎮執法隊伍,再根據所在地人口數量,配備正式隊員及協管員。鄉鎮中隊的工作職責和內容與城區一樣,重點負責對鎮區駐地亂倒垃圾、佔道經營、亂貼亂畫、違規廣告牌匾等嚴重影響市容市貌行為進行治理,對農村環境衛生秩序進行監督管理。
  • 合肥「大學生城管」十年 參與和見證城市環境「美麗嬗變」
    在實際工作中她堅持文明、規範執法,以自身行動向社會群眾充分展現大學生城管的形象與素質。在大學期間,張馨是廣告專業。2010 年 2 月,結合專業所學,她調至區城管局市容管理科負責全區戶外廣告店招審批、覆核,市容立面整治等相關工作。
  • 襄陽城管:念好「放、管、服」三字訣,著力優化營商環境
    今年以來,襄陽市城管部門結合自身職能,開展學習大討論、問題大排查、整改大提升,念好「放、管、服」三字訣,通過補短板、消痛點,營造乾淨衛生城鄉環境、高效透明政務環境、公平公正法治環境、安商親商社會環境,為襄陽高質量發展貢獻城管力量。
  • 薛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年落葉季,我們清掃忙
    進入冬季,紛紛揚揚的落葉給城市平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同時也成為道路垃圾的「主角」,不僅影響著市民出行、城市整潔,同時還存在一定火災安全隱患。為確保市民出行方便、城市乾淨整潔、消除安全隱患,棗莊市薛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集中園林和環衛力量對城區落葉進行專項清掃工作。
  • 鄭州環衛工及時清掃 市民:能否留住一絲秋韻?
    有的落葉遭車輛碾壓,如果不及時清掃,行人容易滑倒,行車也不安全。有的落葉胡亂飛舞,滿大街都是,一片髒亂。秋冬季節的城市落葉問題,市民、環衛工、管理者等各方如何看待?既要保留秋韻和城市美景,又要保證市容市貌和市民安全,如何兼顧?市民呼籲,能否在有條件的黃葉紅葉景觀街道上留住落葉之美?
  • 中聯重科極光綠閃耀寧波市容環衛裝備展覽會
    5月12日,2016寧波市容環衛裝備展覽會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環境產業集團攜多臺高端設備閃耀登場,同時還在寧波泛太平洋酒店舉辦了「綠色智造 匠心中國」寧波品牌巡展活動。產品演示現場據悉,寧波市容環衛裝備展覽會已成功舉辦了四屆,目前已經成了寧波市環衛行業設備技術轉型升級、發展理念共享的重要平臺。
  • 垃圾變裝飾,落葉不掃更考驗城市管理
    垃圾變裝飾,落葉不掃更考驗城市管理本報記者 馬愛平進入初冬時節,全國各地的樹木紛紛開啟落葉模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過去馬路上的落葉很快就會被人清掃。但最近幾年,很多地方都推出了「落葉不掃」的政策,給公眾提供觀賞落葉的時間和空間。
  • 落葉滿階黃不掃,可否?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正在推進全域旅遊模式的寧夏,該不該打造這「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落葉景觀道路呢?10月底,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就此議題展開「有事好商量」協商活動。
  • 媒體談多地推行落葉不掃:垃圾變裝飾背後是更精細化管理模式
    視覺中國供圖 進入初冬時節,全國各地的樹木紛紛開啟落葉模式。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過去馬路上的落葉很快就會被人清掃。但最近幾年,很多地方都推出了「落葉不掃」的政策,給公眾提供觀賞落葉的時間和空間。
  • 一片落葉不能看到,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做法,城市管理需要科學規劃
    對於環衛工人來說,這樣做一方面確實是減輕了自己的工作量,不用整天在街上費力地清掃落葉。但是,對於當地市民來說,秋天看不到金色的樹葉,無形中影響了自己的心情和對四季的本來印象。給環衛工人清掃帶來很大的難度不說,還嚴重影響到城市的環境衛生。這種加速樹葉掉落的方式,很早以前就有了,只不過那時用竹竿綁上掃帚,如今用高壓水槍罷了。如果單單是為了搞好環境衛生也就算了,不過有消息人士透漏,環衛工人用高壓水槍打落葉,是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有關領導認為,只要街道上看不見一片落葉,就說明這個城市很乾淨。
  • 虹口城管:「破冰」行動!今天,你掃好「門前雪」了嗎?
    虹口城管北外灘中隊再次「暖心」出動,對極易結冰的區域開展街面「破冰」巡查。動遷中的東餘杭路依舊充滿著生活氣息,魚蝦生鮮、點心水果……沿街商鋪的生意絡繹不絕。「師傅,你看這門前都結冰了,很容易造成滑倒」,在一家海鮮水產店內,擺放著數個養魚養蝦的大盆,溢水順著店鋪地面流淌到了人行道,導致路面積起薄薄細冰。
  • 夜戰5小時風雪的煙臺城管清雪隊員吃上早飯
    凌晨2:30起,早已待命多時煙臺清雪隊員「以雪為令」集合出動,在早高峰前為市民出行清掃出一片「放心路」,用行動再一次證明了「煙臺速度」。豆漿、油條、雞蛋、鹹菜……早晨7:30左右,在煙臺市體育公園門口,59歲城管清雪隊員曲善棟在奮戰5小時後,終於抽空吃上了早飯。「從昨天下午我們就已經待命,今天凌晨2點半開始出動清雪,一直忙活到現在。」曲善棟大口吃著油條對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