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預測界,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到底是未時還是申時,大家爭論很大,
1949年10月9日在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由許廣平代馬敘倫(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提出的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建議。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採納了這一建議,並作出正式決定。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其實,在清光緒28年(公元1902年),中國海關曾制定海岸時,以東經120度之時刻為標準。公元1912年,位於北京的中央觀象臺將全國分為五個時區,民國28年(1939年)3月9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召集標準時間會議,確認1912年劃分之時區為中華民國標準時區。分別為:
崑崙時區GMT+5.5 新疆西部與部分西藏
新藏時區 GMT+6新疆及西藏
隴蜀時區 GMT+7 中國中部
中原標準時區 GMT+8 中國海岸
長白時區 GMT+8.5 中國東北
1949年之後,中國將「中原標準時間」改稱「北京時間」,並在全國統一使用該時間作為標準時間。
從以上中國時區使用的歷史中可以知道,清朝到民國,中國已經跟世界「區時」接軌,就有精確的時區概念,這個概念使用跟現在通行的「時區」一致。新中國成立後,使用公曆紀年和記時。只是「中華民國xx年」改為「公元xxxx年」,公曆、農曆的記年、月、日、時方法,新中國和民國沒有多大的區別。新中國標準時是「北京時間」,跟「中原標準時間」一致(現在臺灣仍然使用的是「中原標準時間」)。開國大典在北京舉行。當然應該用的是中原標準時間!
中原標準時間是以東八區的區時(東經120度的地方時)為標準時間的。北京時間也是以以東八區的區時(東經120度的地方時)為標準時間的,所以北京時間和中原標準時間是一致的。
北京的經度是東經116度,所以北京的地方時(真太陽時)比東八區的區時——中原標準時間遲。中原標準時間下午3點時,北京地方時不到下午三點,也就是下午三點前,下午三點前是未時而不是申時。所以開國大典開始時間是北京地方時未時而不是申時。
從地圖上看,北京和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其實是同一個時區,而且,歷來中國的核心精英階層,在推演河圖洛書,周易八卦,都會考慮到中原的黃帝古城為中心點,這是很重要的基準考慮。
那麼,了解了這一點,接下來這一個八字,對預測界就非常重要了,和各位都息息相關了。
2018年,祝福國家繁榮昌盛,國富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