鮣魚的創新啟示與應用

2020-12-21 唐山科普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發明創造都與「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懶得走路,有人發明了各種交通工具;因為懶得清潔衣物,有人發明了洗衣機;因為懶得打掃房間,有人發明了掃地機;因為懶得清洗鍋碗瓢盆,有人發明了洗碗機……。因為想要得到更舒適的各種生活狀態,我們不斷發明創造出五花八門的新技術和新工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海洋,來認識一種因懶惰而聞名於世的魚類——鮣(yìn)魚,看看它能激發人們發明創造出什麼新奇的工具和設備。

吸附在綠海龜腹部的鮣魚丨圖源:Paul and Jill / Flickr

豹紋鯊、鮣魚和黃金鰺丨圖源:Richard Ling / Flickr

頭頂長著「鞋印」的鮣魚丨圖源:reef1980 / NOAA

強力吸盤支架丨圖源:Cinetics / Flickr

仿生鮣魚吸盤及水下機器人丨圖源:文獻[2]

[1] Williams E H , Mignucci-Giannoni A A , Bunkley-Williams L , et al. Echeneid–sirenian associations, with information on sharksucker diet[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0, 63(5):1176-1183.

[2] Wang Y , Yang X , Chen Y , et al. A biorobotic adhesive disc for underwater hitchhiking inspired by the remora suckerfish[J]. Science Robotics, 2017, 2(10):eaan8072.

[3] Su S, Wang S, Li L, et al. Vertical Fibrous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in Natural and Biomimetic Suction-Based Adhesion Discs[J]. Matter, 2020.

文章來源:京水野救護

相關焦點

  • 鮣魚施絕技鯊魚口中奪食 兩鯊魚被活活餓死(圖)
    現在,海底隧道裡有4條鮣魚,它們直接威脅著5條鯊魚的生存環境。像性格溫順的檸檬鯊,最多時會有三至四條鮣魚緊跟著,就是現在,這隻鯊魚的身上還有道道被鮣魚吸附後留下的紫色傷痕。目前海底隧道的5條鯊魚中,除了一條身長超過2米、體重100多公斤的大鯊魚不受威脅外,其餘4條1米多的鯊魚經常陷於鮣魚的圍困包圍中。
  • 鮣魚得罪誰了?是誰那麼狠心在其身上踩了一個大鞋印?
    在大海中,魚類是千奇百怪的,而漁民也會經常能捉到一種這樣的魚,一條魚的背上好像是被誰狠踩了一腳,留下一個大大鞋印,漁民都為這條魚心痛,這魚得罪了誰?是誰那麼狠心在其身上踩了一個大鞋印?有強迫症的人,可能想幫這魚減少痛苦,總是想掰開這個鞋印,但這個鞋印天生就和這魚連在一起,鞋印在,魚在,所以這魚又叫做鞋底魚,學名是鮣魚(拼音為yìn yú),吸盤形似鞋底的魚!
  • 仿生鮣魚以340倍自身體重的力量附著在物體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科學》 鮣魚是自然界天生的「吸盤」。這種鰭刺類魚能夠緊緊地附著在任何物體上,如船身、跳躍的海豚,甚至是人類潛水員身上。鮣魚又名「亞口魚」,它們的強大抓力來自於頭上改良後的背鰭形成的吸盤。 像鮣魚特殊的吸管一樣,這種「仿生鮣魚盤」能夠像真魚一樣利用同樣的環形組合。它的若干排皮瓣上裝飾著小釘子,使其可以升高或降低到一個表面的距離。為了驗證這個吸盤效果究竟如何,研究人員將它連接到遠程操控的潛艇上。 當研究人員引導著機器人吸附到諸如有機玻璃或是鯊魚皮等潛艇材料上時,機器吸盤會以低於4秒的平均時間吸附到這些表面上,並一直黏貼在其上,直到研究將人員將其拉開。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打造出另一個超級吸盤:靈感來自鮣魚
    據外媒報導,幾周前,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發出而來一種高效吸盤,他們的這一靈感則來自於毫不起眼的鮣魚(也稱吸盤魚)。現在,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則採用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來打造出了他們自己的高效吸盤甚至將其用到了水下機器人上。
  • Matter:中國科學家發現吸盤魚「搭便車」的新奧秘丨CellPress論文速遞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教授在描述這種特殊的扁狀、細長型的吸盤魚時說到「鮣魚本身的形狀和遊動能力不足以使其在自然界中取得生存優勢,於是它將自己頭部的第一背鰭進化成吸盤,這樣就可以搭載其它海洋生物的便車,從而實現兩項重要的生物學行為:捕食和繁衍。」
  • 吸貓擼狗已經過時 現在最流行的是「吸魚」
    仿生鮣魚可以利用3D列印的吸盤持續吸附在物體表面,要想將其取下需要 45 公斤的力量,相當於吸盤重量的 340 倍。幾天前,東京遊戲展 TGS 上的一段「美女機器人」視頻火了,大家紛紛表示想要領一個機器小姐姐回家,但過後被證實那只是真人假扮的。不過,科學家雖然在造人形機器人上比較弱,但在造其他仿真機器人方面技巧相當高超。
  • 兩種長相奇特、用途詭異的魚,不可不知哦
    但是這種被鞋子踩到的鮣魚就不一樣了,它的吸盤並不是長在腹部,而是由前端的背鰭變形而成,也就是長在了它的頭部,而這個吸盤的用途也和其它魚的不太一樣,鮣魚常常運用這個吸盤吸附在其它種類的大魚身上的。我想大家最有印象的就是鯊魚了,常常在很多影片裡看到的鯊魚身上都吸附著幾隻小魚,那些小魚就是鮣魚。
  • 科學家發現「吸盤魚」可吸附在鯊魚身體上(圖)
    科學家發現「吸盤魚」可吸附在鯊魚身體上(圖) 2013-02-05 09:55  來源:騰訊科學
  • 海洋有一種像鞋印的魚,連鯊魚都會成其坐騎,到哪都搭「順風車」
    在海洋世界中,魚類大多數都善於遊泳,也希望進化出更強的遊泳能力,但也有一些魚類的遊泳能力是慢慢退化的了,例如遍布海洋的這種魚——鮣魚(拼音為yìn yú),鮣魚的頭頂,有一塊長得像「鞋印」的區域,這是它們已經退化的背鰭,現在已經進化成吸盤,所以它們遊泳能力非常差,但卻遍布海洋,連鯊魚都會成為其坐騎
  • 這條「懶」魚,不用白費力氣,也可以免費環遊世界
    海裡就有這樣一種這樣的「懶」的魚,它們「懶」得連魚鰭都退化了,長途旅行也靠著其他魚,不用白費力氣,也可以免費環遊世界。這種魚就是「鮣魚」。「鮣魚」的第一背鰭變異呈吸盤狀,可以吸附在其他大型海洋生物上,因此它又被稱為「吸盤魚」,它是一種肉食性的海水魚,它主要以其它體型小於它的口徑的魚類,和一些無脊椎生物為食,有時也充當「清道夫」吃一些食物殘渣。
  • 纖維結構幫吸盤魚「搭便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物質》   作為海洋世界眾所周知的免費旅行家,鮣魚搭便車時會利用頭部由背鰭演化而來的吸盤緊緊地吸附在宿主的表面。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鮣魚強大吸附能力來自吸盤唇圈內部的特殊結構。相關論文2月27日發表於《物質》。
  • 海洋裡最懶的魚,懶得遊泳懶得找東西吃,鯊魚來了也懶得逃
    今天要科普的是來自大洋裡的海魚——鮣魚。這種魚其貌不揚,生活在海底,每天除了吃了睡,睡了吃,基本沒有其他活動,堪稱海洋生物界的懶癌患者。鮣魚的介紹如下:食肉性海魚,體極為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分裂生成為鰭瓣,約有21-28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上下頜、鋤骨、顎骨及舌上均具齒。
  • 海洋深處最懶的魚,懶得找東西吃,危險來了也懶得跑
    有一種魚是來自大洋裡的海魚,雷莫拉鮣魚。這個漂亮的魚,生活在海底,除了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基本上沒有其他活動,稱之為海洋生物圈懶惰的癌症患者。鮣魚描述如下:食肉魚,身體極其延伸,平頭,成為筒狀向後,所形成的抽吸杯的變形到第一背鰭的頂。光線成為中央的盤原始分割鰭瓣的兩側,大約21-28個; 花梗薄,有圓筒狀的前端所述的後端側逐漸平坦。
  • 皮皮蝦的創新啟示與應用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它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技能,以及這些超群絕倫的「功夫」為科研人員研發新裝備、新材料提供了一些什麼啟示。偏振光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日常佩戴的偏光眼鏡可以反射偏振光,降低眩光對眼睛的傷害;醫學實驗證實癌變和健康組織會反射不同的偏振光,受到皮皮蝦眼睛的啟示,科學家們研製出了一種仿生彩色偏振成像儀,通過它可以幫助人們儘早發現癌變組織,防患於未然[3]。
  • 吸貓擼狗已經過時,現在最流行的是「吸魚」
    摘要:
  • 有一種魚能隨時搭上鯊魚的車,有一種蝦沒有防彈魚缸不敢養
    鮣魚,主要生活在大海裡較為溫暖的水域。鮣魚是一種食肉海魚,這種魚看起來非常特別,尤其是頭頂,非常平坦,就像被踩了一腳。據相關資料顯示,鮣魚的頭頂其實是一個吸盤,它們在大海裡遊得並不快,但它們卻能靠著吸盤直接吸附在海龜、鯨或者鯊魚身上。很多人對鯊魚的第一印象就是兇猛可怕,而鮣魚卻能隨時搭上鯊魚的車,鯊魚吃剩下的東西是它們的主要食物。
  • 美國DIU發展對中國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啟示
    北京市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陳柏強等人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5期刊發了《美國國防創新小組對中國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啟示》一文,分析了美國國防創新小組(DIU)的設立背景、演變過程和主要舉措,探討了中國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企業合作、規劃制定、二次創新、關注領域等方面提出了未來發展的啟示。
  • 世界三大科技創新城市帶給上海的啟示
    2015-3-27 07:34:09來源:新聞晨報作者:屠海鳴 選稿:方翔原標題: 世界三大科技創新城市帶給上海的啟示3月25日,市政協舉行十二屆十八次常委會,討論如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筆者為了做好發言,對世界科技創新城市作了一番研究。
  • 海虹的創新啟示與應用
    仿貽貝水凝膠在組織癒合中的應用研究[J]. 化學學報, 2020, 078(002):105-113.[6]黃海峰, 畢鳴曄, 胡君,等. 貽貝粘蛋白的生物特性及在皮膚色素痣CO2雷射術後創面的臨床應用[J]. 中華損傷與修複雜志(電子版), 2016, 11(001):49-52.[7]Kong B , Chen Y , Liu R ,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