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打造出另一個超級吸盤:靈感來自鮣魚

2021-01-18 cnBeta

據外媒報導,幾周前,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發出而來一種高效吸盤,他們的這一靈感則來自於毫不起眼的鮣魚(也稱吸盤魚)。現在,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則採用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來打造出了他們自己的高效吸盤甚至將其用到了水下機器人上。

魚如其名,生活在海洋潮間帶的北方吸盤魚為了不被波濤洶湧的海浪衝走通過其強力的吸盤依附在巖石上。其利用身體下側的兩個鰭形成一個圓盤然後就可以附著在粗糙的表面上了。

華盛頓和聖地牙哥的研究小組都注意到在這種魚的圓盤邊緣有一層層細小的毛髮狀結構,這使得圓盤能夠通過摩擦在各種表面上形成密封狀態。另外它具有非常大靈活性和彈性而這大大增強了其保持接觸的能力。

因此,兩支團隊都在各自的原型吸盤上複製了這種結構,結果是它們在吸附和舉起各種重的、粗糙表面的物體方面的表現得非常好。

北方鮣魚遍布世界各地的溫帶和熱帶地區

不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吸盤跟華盛頓大學的存在幾個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它在矽膠沿處加入了受生物靈感啟發的縫隙,這有助於材料能夠滿足不規則形狀表面的輪廓。

該研究的首席作者、博士生Jessica Sandoval介紹稱,這一盤狀邊緣的縫隙的設計靈感來源於鮣魚的腹鰭和胸鰭的交叉部分「我們展示了我們原型能夠附著在如農產品、螃蟹、海螺殼和花瓶等對象上。」

該裝置可以附著、舉起空中和水下的物體

Sandoval公司的水下機器人(遙控操作的交通工具)飛行員,因此也對這項技術如何應用於他們很感興趣。

另外Sandoval還指出,他們通過ROV(遠程操控的潛水器)收集了從蛤蚌等生物到海底的雙耳魚等考古文物的各種精緻標本。而為了展示該吸盤的使用情況,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原型機進行了生雞蛋挑選和放置的實驗,由於機械手的鋁製爪子抓住這樣一個脆弱的物體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壯舉。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Bioinspiration and Biomimetics》上。

相關焦點

  • 鮣魚得罪誰了?是誰那麼狠心在其身上踩了一個大鞋印?
    在大海中,魚類是千奇百怪的,而漁民也會經常能捉到一種這樣的魚,一條魚的背上好像是被誰狠踩了一腳,留下一個大大鞋印,漁民都為這條魚心痛,這魚得罪了誰?是誰那麼狠心在其身上踩了一個大鞋印?有強迫症的人,可能想幫這魚減少痛苦,總是想掰開這個鞋印,但這個鞋印天生就和這魚連在一起,鞋印在,魚在,所以這魚又叫做鞋底魚,學名是鮣魚(拼音為yìn yú),吸盤形似鞋底的魚!
  • 鮣魚的創新啟示與應用
    因為想要得到更舒適的各種生活狀態,我們不斷發明創造出五花八門的新技術和新工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海洋,來認識一種因懶惰而聞名於世的魚類——鮣(yìn)魚,看看它能激發人們發明創造出什麼新奇的工具和設備。吸附在綠海龜腹部的鮣魚丨圖源:Paul and Jill / Flickr
  • 纖維結構幫吸盤魚「搭便車」—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演示新吸盤能吸住各種物體圖片來源:《物質》   作為海洋世界眾所周知的免費旅行家,鮣魚搭便車時會利用頭部由背鰭演化而來的吸盤緊緊地吸附在宿主的表面。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鮣魚強大吸附能力來自吸盤唇圈內部的特殊結構。相關論文2月27日發表於《物質》。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製出由海藻和聚氨酯材料製成的可生物分解環保人字拖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製出由海藻和聚氨酯材料製成的可生物分解環保人字拖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研製出一種由海藻和聚氨酯材料製成、可生物分解的環保人字拖,有助減少全球塑膠汙染問題。團隊把培養出的藻類與水分離,形成一種黏性糊狀物後,再從中提取所有的脂質或脂肪,並通過多個化學步驟分解成更小片段製成聚合物,最後將聚合物倒入鞋模中。
  • 仿生鮣魚以340倍自身體重的力量附著在物體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科學》 鮣魚是自然界天生的「吸盤」。這種鰭刺類魚能夠緊緊地附著在任何物體上,如船身、跳躍的海豚,甚至是人類潛水員身上。鮣魚又名「亞口魚」,它們的強大抓力來自於頭上改良後的背鰭形成的吸盤。現在,科學家報告稱,他們開發的一款機器吸盤可以做相同的事情。 像鮣魚特殊的吸管一樣,這種「仿生鮣魚盤」能夠像真魚一樣利用同樣的環形組合。它的若干排皮瓣上裝飾著小釘子,使其可以升高或降低到一個表面的距離。為了驗證這個吸盤效果究竟如何,研究人員將它連接到遠程操控的潛艇上。
  • Matter:中國科學家發現吸盤魚「搭便車」的新奧秘丨CellPress論文速遞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教授在描述這種特殊的扁狀、細長型的吸盤魚時說到「鮣魚本身的形狀和遊動能力不足以使其在自然界中取得生存優勢,於是它將自己頭部的第一背鰭進化成吸盤,這樣就可以搭載其它海洋生物的便車,從而實現兩項重要的生物學行為:捕食和繁衍。」
  • 鮣魚施絕技鯊魚口中奪食 兩鯊魚被活活餓死(圖)
    搶食高手鯊魚吃不飽  昨日下午,記者在成都海底世界的海底隧道裡,發現一條身長60釐米的鮣魚正緊緊貼著比它稍微大一點的檸檬鯊,不知疲倦地來回遊動。儘管檸檬鯊數次想要擺脫,但鮣魚卻用自己強力的吸盤死死貼在鯊魚的身上,讓鯊魚欲罷不能。
  • 科學家發現「吸盤魚」可吸附在鯊魚身體上(圖)
    科學家發現「吸盤魚」可吸附在鯊魚身體上(圖) 2013-02-05 09:55  來源:騰訊科學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發出烏賊機器人
    10月10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為了探索水下環境而又不破壞珊瑚或海洋生物,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一項新工具——烏賊機器人。研究人員主要使用諸如丙烯酸聚合物之類的軟材料來製造該機器人,並使用部分3D列印和雷射切割的剛性部件。該研究團隊從真正烏賊的噴射推進機制中汲取靈感,以幫助機器人自行遊動。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生申請條件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生申請要求是申請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讀研究生的同學關心的熱門問題,因為需要先確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生申請要求,才能結合自身的條件來評估自己申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成功率。下面智課選校帝整理收集研究生申請要求信息供大家參考對比。
  • 吸貓擼狗已經過時 現在最流行的是「吸魚」
    仿生鮣魚可以利用3D列印的吸盤持續吸附在物體表面,要想將其取下需要 45 公斤的力量,相當於吸盤重量的 340 倍。幾天前,東京遊戲展 TGS 上的一段「美女機器人」視頻火了,大家紛紛表示想要領一個機器小姐姐回家,但過後被證實那只是真人假扮的。不過,科學家雖然在造人形機器人上比較弱,但在造其他仿真機器人方面技巧相當高超。
  • 吸貓擼狗已經過時,現在最流行的是「吸魚」
    國外權威科學期刊《Science》近日報導,有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仿生鮣(yìn)魚機器人,能夠用吸盤吸附在物體表面,且吸力不輸真實的鮣魚。鮣魚,又叫吸盤魚,是輻鰭魚綱鱸形目的一個科。顧名思義,鮣魚的頭頂上有一個吸盤,用來吸附在其它大魚身上以移動位置。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祖佑|導師|華裔|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然而他卻用自己的硬核實力,在種族隔離嚴重,華人地位遠低於現在的年代,改寫了華裔在美國高校的地位,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22年歷史上,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的首位華裔及亞裔大學校長。美聯社稱他是「一個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的小個子」。前總統柯林頓稱他「是一名當之無愧的領袖與導師」,他就是田長霖,改寫美國華人歷史新頁的翹楚。
  • 科學家從章魚吸盤獲得靈感開發新型生物組織片抓取器
    科學家從章魚吸盤獲得靈感開發新型生物組織片抓取器2020-10-20 11:21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這就是一種以章魚為靈感的新型抓取器的設計所在。 目前,如果有人試圖用鑷子等設備將生物組織片從培養基中取出,那麼脆弱的組織片很可能會被撕裂或不可逆地摺疊在一起。
  • 20Fall錄取|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化學碩士!世界TOP20夢校
    2020Fall正在進行時,君明offer收不停~恭喜君明學子T同學連獲三枚名校offer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化學碩士紐約大學-化學碩士維吉尼亞大學-化學碩士祝賀祝賀!OFFER 展示學校概況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設立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市拉霍亞,是世界TOP50名校,學術聲望極高的頂尖研究性公立大學。根據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UCSD研究撥款總額高達19億美元,位居全美第5。
  • 海洋深處最懶的魚,懶得找東西吃,危險來了也懶得跑
    有一種魚是來自大洋裡的海魚,雷莫拉鮣魚。這個漂亮的魚,生活在海底,除了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基本上沒有其他活動,稱之為海洋生物圈懶惰的癌症患者。鮣魚描述如下:食肉魚,身體極其延伸,平頭,成為筒狀向後,所形成的抽吸杯的變形到第一背鰭的頂。光線成為中央的盤原始分割鰭瓣的兩側,大約21-28個; 花梗薄,有圓筒狀的前端所述的後端側逐漸平坦。
  • 兩種長相奇特、用途詭異的魚,不可不知哦
    這種魚雖然整體外形跟一般的魚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它頭上卻有一個像是被鞋子踩到的鞋印,也正是因為這個鞋印,這種魚被稱為鮣魚或者是吸盤魚。許多人認為這種魚是世界上最懶惰的魚,原因就出在它頭上的這個腳印,這個腳印其實就像它的別名一樣,是一個強有力的吸盤。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怎麼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是美國最頂尖的公立大學之一。學校是美國商業金融、高科技產業、電影藝術等專業人才的搖籃,是全美培養尖端人才領域最廣的大學。它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的第二所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齊名,在全美公立大學中排名第二。
  • 海洋裡最懶的魚,懶得遊泳懶得找東西吃,鯊魚來了也懶得逃
    近幾年網絡上流行一個詞,叫做「懶癌患者」,許多人以此自居。我們所認為的懶癌患者,和今天的主角比起來,似乎有點天壤之別。海洋深處,多的是我們未知的秘密,海洋生物本身,也存在諸多的秘密,等待著我們不斷去發現和挖掘。今天要科普的是來自大洋裡的海魚——鮣魚。這種魚其貌不揚,生活在海底,每天除了吃了睡,睡了吃,基本沒有其他活動,堪稱海洋生物界的懶癌患者。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波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波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