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清代名園道生園被拆除 僅剩門石雜草(圖)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東莞清代名園道生園被拆除 僅剩門石雜草(圖)

被拆後的廢墟。 吳少敏 攝

▲道生園原貌。 資料圖片

  已有157年的清代建築、東莞四大名園之一的道生園被拆毀了。昨日,位於東莞莞城街道辦振華路附近的道生園舊建築經一個多月的清拆,終於被夷為平地。

  截至昨日記者發稿時,對於道生園拆除的原因、舊址將作何規劃等,莞城街道辦未有回覆。

  清代建築長假後沒了

  國慶長假剛過,東莞市民發現振華路附近的道生園被拆除了。記者來到道生園舊址看到,原來一棟棟精美的清代建築被分解為一堆堆雜木、青磚和紅石,僅剩下門石豎立著。

  資料顯示,在清代,東莞曾經有四大名園,分別是可園、道生園、欣遇園和學圃,這四大名園的主人是一家人,祖承張應蘭。

  道生園主人張嘉謨生於1830年,字鼎銘,號遁叟老人、鈍守、屋裡山人。1856年,張嘉謨隨可園主人張敬修徵戰太平軍立功,被選用為知府,但未赴任。回到東莞後,張嘉謨開始修建道生園,它的建造花費了張嘉謨畢生的心血。

  當年道生園面積約750平方米,為平庭和水亭的中庭串列式布局,是一座三間三進九座的建築群。由於道生園原為私人住宅,後隨歷史發展被分割為私人住房。歷經百年改建之後,剩下的幾間老屋以道生園19號最為完整,基本保持了原建築的布局與風貌。

  東莞四大名園僅剩可園

  著有《東莞城跡》的作者之一李培軍說,看到拆遷一度止步,以為道生園能順利地保存下來,沒想到最終還是被拆除了。至此,東莞清代四大名園僅剩可園了,學圃和欣遇園早被拆除,而今又折損了道生園,非常可惜。

  東莞一名不願具名的文化研究者分析說,道生園被拆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屬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不能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政府不願意申報,因為申報成功,周邊的地將被控規,無法發展;一種是保護不充分,不足以成為文物保護單位。

  從道生園僅存的建築來看,還是相對完善、可以及時保護起來的。無論怎麼說,古建築被拆除了,可以說是當地政府的不作為。

  何鏡堂:

  拆除是否徵求了市民意見

  聽說道生園被拆除,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感到吃驚。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東莞人,何鏡堂說,他之前去過道生園,印象中園子非常漂亮。對這類建築的拆除應該非常慎重:在拆除之前,政府部門是否詢問了相關保護部門意見,是否聽取了相關專家的意見,是否徵求了市民意見呢?(記者/吳少敏 見習記者/靳延明)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除了四大名園你還知道哪些?一起看看
    2、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承德避暑山莊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 《瓊林宴圖》:天子門生的榮耀
    《瓊林宴圖》:天子門生的榮耀 2018年10月18日 16:51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李熊熊 字號 內容摘要:「瓊林宴」與「鹿鳴宴」,是中國古代與科舉考試有關的兩大名宴。
  • 竟在馬鞍山森林公園內張網捕蛇,園方已拆除捕蛇網
    接到呂先生的通知後,園方迅速派人把捕蛇網全部拆除。捕蛇人張設的捕蛇網 武漢市觀鳥協會供圖42歲的呂先生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當天上午,他前往武漢市馬鞍山森林公園遊玩。當天中午,走到一處人跡罕至的小溪邊時,瞅見茂密的草叢中張有一張黑色絲網。黑色絲網高二三十釐米,長三四十米,網眼又密又小。呂先生說,這種黑色絲網叫捕蛇網。蛇類鑽進其網眼中後,就會被網絲纏住無法脫身。
  • 東莞全面暫停村民宅基地建房審批!這種自建房將被拆除!
    東莞一些村民可能想著, 在宅基地上改建、擴建、翻建房子 但是,2019年最後一天的晚上 東莞住建局等部門聯合出臺了一份重要文件
  • 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第五十四期同題詩詞:潭園
    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第五十四期同題詩詞創作主題:潭園內容:潭園,又名北潭,是正定歷史上一座名園。據《燕魏雜記》記載:「府治後有潭園,圍九裡,古木參天,臺沼相望。」清代學者梁清遠在《雕丘雜錄》中說:「真定潭園之盛,自唐已著,歷五代至宋時,屢見名人題詠。」
  • 如何拍攝出「名園花正好,嬌紅白,百態競春妝」的意境?
    「名園花正好,嬌紅白,百態競春妝。」出自元代教育家吳澄的《渡江雲·揭浩齋送春和韻》。詩文釋義這一句描寫非常直白——春天來了,名園裡的花兒都開了;嬌豔的花朵爭奇鬥豔,五顏六色競相開放,滿園的春色仿佛給春天披上了華麗的盛妝。這裡的「名園」是泛指,並不局限於某一處小小的花園。您想啊,春回大地,怎麼可能就只限於一個小園子開花呢?
  • 中國四大名園之一,佔地564萬平方米,幾乎相當於兩座頤和園
    說到中國四大名園,估計很多人都不熟悉,畢竟大部分人很少知道與自己無關的領域!事實上,中國四大名園是留園、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和拙政園,第一個第四個我不知道,中間兩個我知道一點!今天我們將談論中國四大著名園林之一,也是最大的一個!
  • 罕見清代焦循繪畫作品現身揚州 長98.5釐米(圖)
    所畫峰石,疑似為荷花池公園內的「九峰石」  眾所周知,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汪中、阮元、焦循曾被譽為清代「揚州三儒」。  贊「峰石精神」不獻媚,不爭妍  以物寓情、明心見志抒懷之作  高榮介紹,焦循創作《洞天一品圖》,以峰石為主題,並非臆造,而是源於生活實際。因為清乾隆時期,富裕的鹽商們在揚州興園造池,豪居富飾,盡情享樂。因此,揚州私家園林星羅棋布,園中多疊石為假山,或豎峰石以顯奇特。
  • 紅珠顆顆壓枝園,棗入詩詞傳古今
    較早作詠棗詩文的是西晉文學家傅玄,其《棗賦》讚美道:「 既乃繁枝四合,豐茂蓊鬱,斐斐素華,離離朱實。脆若離雪,甘如含蜜。」後秦文人趙整有《詠棗詩》傳世:「北園有一樹,布葉垂重陰。外雖多棘刺,內實懷赤心。」南朝梁簡文帝蕭綱也曾作《賦詠棗詩》:「白英紛靡靡,紫實標離離。風搖羊角樹,日映雞心枝。」南朝皇帝陳後主作《棗賦》,說道:「芳園列幹,森梢繁羅。蕊餘莖少,葉暗枝多。復有奇樹,風間臨月。
  • 這些是東莞「優等生」!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東莞供電局玖龍紙業(東莞)有限公司東莞創機電業製品有限公司十億級企業東莞華科電子有限公司廣東百果園農產品初加工有限公司東莞市慕思寢室用品有限公司康舒電子(東莞)有限公司東莞市泰昌紙業有限公司實盈電子(東莞)有限公司
  • 南寧首個5A級景區,景區專類植物名園薈萃,千年蘇鐵園更神奇
    青秀山風景區興建於隋唐,盛於明朝,湮沒於清末民初,並於1986年由南寧市政府重建,景區內綠樹成蔭,專類名園薈萃,各朝各代遺留下遺址、遺蹟眾多。青秀山蘭園是眾多專類園中的一個,佔地320畝,目前收集蘭花500餘種,約50萬株蘭花。景區利用原有的地形、溝谷、大樹,結合蘭花戶外附生、地生的特性,還原蘭花在野外長的狀態。
  • 上海市中心一座廢棄古宅,佔地近2000平方米,拆除會賠多少錢
    這座宅院原為明末上海名園「日涉園」的一部分,清乾隆年間將其中一座宅院改為藏書樓,算下來至今也有近300年歷史。整個書隱樓佔地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更是高達上千平方米,分為兩個大院,房屋七十餘間。這座宅院雖然破舊不堪,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已經成為危房,但就是這樣的地方,想要拆除它還是不可能。
  • 拆除皇城打開禁區 民國初年北京城三大變化(圖)
    第一個變化是「拆除皇城,打開禁區」。清代皇城嚴重阻礙著內城交通,一般人穿行東西城,只準從地安門以北和大清門以南繞道而行。這種一城之中東西部間驚人的隔絕狀況,現在的北京人很難想像!過去,語言學者曾描述了東城人跟西城人說話的差異,毫無疑問,話語差別緣於縱貫南北的皇城所造成的「崇山峻岭」般的阻隔。
  • 珍稀清代墨地素三彩花觚將在加拿大拍賣(圖)
    珍稀清代墨地素三彩花觚將在加拿大拍賣(圖) 其中,一件珍稀古董,高達73公分的清代墨地素三彩刀馬人物紋大花觚,一經加拿大樂得寶國際拍賣行公布網絡拍賣信息,即引發重大爭議。  拍賣行負責人袁康家表示,這件被專家斷代為清朝的稀有瓷器珍品,與法國羅浮宮所藏的僅53公分的磐石花卉紋大花觚,兩者在器形、規整度、釉色(墨地光澤度) 與老氣度及其神韻,尤其是墨地堅硬如生漆,光可清晰鑑影,等方面均極為類似。
  • [婁底]一清代石拱橋現最大的「蜈蚣」(圖)
    圖為,新化縣吉慶鎮的油溪村的清代石拱橋  圖為,石拱橋上雕刻著260年來最大的「蜈蚣」,在該縣發現有260餘年的清代石拱橋,其中橋上的石雕蜈蚣,為湘中地區最大,也是保存最生動、完整的文物。  其一:油溪古橋記載修橋時間、主修工匠及捐款人員名單的石碑,下落不明,雖然在清代同治《新化縣誌》上能查到《續修油溪橋記》的碑文,但石碑今在何處?  其二:橋上有一蜈蚣石雕,傳說中蜈蚣與龍有關。但又有人質疑:吉慶鎮的地理標識就是一隻「雄雞」雕塑,現「雄雞」屹立在鎮政府門前大馬路上(該鎮的地名與雄雞有關)。
  • 推薦幾道東莞新派粵菜,來溫暖一下你的味蕾
    在過去的一周,在東莞生活的人,幾乎是靠著強大的意志力來對抗讓頭皮凍得發麻的嚴寒。到了周末,氣溫終於回升了一點點。要讓身體感覺溫暖,除了陽光之外,美食一樣可以。 今天,筆者向大家推薦幾道東莞新派粵菜,來溫暖一下你的味蕾。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中國泥塑藝術聯展第七期一起來欣賞泥土間塑出來的藝術茶山泥塑茶山泥塑廣東東莞茶山泥塑作為嶺南文化組成部分,早在明朝初期已有製作,明末清初至民國初期廣為盛行,深受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的民眾所喜愛,其藝術造詣在廣東民間藝術史上有其光輝的一頁。
  • 東莞首宗掛牌城市更新MO項目
    東莞首宗城市更新單一主體掛牌招商項目開拍。最終,由都市麗人以4239萬元拿下鳳崗鎮竹塘村下圍工業區城市更新項目。全部拆除重建範圍為集體土地,已辦理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所有權人為下圍股份經濟合作社。目前拆除重建範圍現狀為工業廠房,自上世紀90年代建成使用,總建面75818.44㎡。
  • 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靈囿馴鹿不為賞
    歷史發展到清代,由於滿族先民對鹿的原始崇拜,認為鹿作為風雨之神和上天的使者能夠通天,故每次出獵前都會聚在一起跳薩滿鹿神舞,以祈求出獵吉祥。此外,滿族的某些氏族供奉鹿神、祭祀時,薩滿神帽上插鹿角, 以象徵鹿神。鹿在宗教中的這種象徵意義,使清代的鹿文化和鹿祭制度,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潮。   在故宮博物院院藏的瑞鹿文物特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把用鹿角製成的鹿角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