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9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今晚和往常一樣,我先花了15分鐘帶著10歲的女兒做數學題,然後又花了同樣的時間和12歲的兒子一起做題。他們還算幸運,沒有被堆積如山的20世紀老舊數學題所困。我們每次一起做題都只是純粹、快樂的數學探索之旅,每一個人都充滿了期待。
今晚我們研究了數的平方,一直做到了256。最開始做1²時,我讓她畫一個小正方形。做2²時,我讓她在一個1個小正方形的基礎上,再加一個擺成L形的3個正方形組合,這樣便得到了一個2×2的大正方形。到3²時,她正確地畫了一個3×3的大正方形,但沒有應用到L形的正方形組合。於是我在3×3的大正方形之上,加上了L形的7個正方形組合,畫出了4x4的正方形。
她很喜歡這樣畫正方形,以為一直這樣加連續的奇數個正方形組合就可以了。她似乎覺得這樣比一個一個地畫容易得多。
我們成功做出了1、4、9、16、25和36這些正方形。我繼續讓她做7x7、8x8……就這樣,她一路做到了12x12=144。
接著,我問她,「我們給1個正方形加了什麼得到了4個?」她很快回答:「3個正方形。」我又繼續問,「從4是怎麼變成9的?從9是怎麼變成16的?」這些問題仿佛讓她恍然大悟,我本以為她會意識到加上的正方形數3、5、7都是奇數,但有趣的是,她的第一反應卻是這些數都是質數(她很喜歡研究質數)。她以為在1的基礎上加連續的質數就能不斷得到新的平方數,但當她看到9時,一下子有點洩氣。
我把這些奇數個正方形都排列成了大寫字母「L」形,她似乎開竅了,驚呼道「這麼神奇!」
我們用這個畫L形的辦法開始計算12x12之後平方數。她原本不知道13x13應該等於多少,但是現在她知道了原理,在144個正方形的基礎上加了L形的25個正方形組合,成功算出了答案。我們沒有藉助計算器,就這樣靠動腦想,一直做到了256。
其實我本可以給她一張平方數表,讓她把常用的平方數都背下來,這樣說不定她也可以像真人秀裡的那些記憶天才一樣,在比賽中脫穎而出,但是我沒有。我願意花時間和她一起探索這個規律,順便教她了196+29的簡便算法:先加30然後減去1。
我為什麼要在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上花費這麼長時間呢?
數學教育者這個職業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耐心,去挖掘問題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們逐漸發現數學中的樂趣,還會他們讓他們更有興趣去鑽研那些模稜兩可的東西!丹·邁耶(Dan Meyer)在2010年的TED演講中曾說,「數學課是時候要改頭換面了。」
學生學數學路上的一塊大絆腳石就是不耐煩、不確定的態度。這個障礙同時也影響著老師的教學。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都以算題速度為標準來衡量數學能力,有的人甚至認為,如果孩子不能在燒開水的間隙速算出一道題,就可以下定論說他的數學很差。這種徹頭徹尾的錯誤想法不僅荒唐,而且對學校裡的數學教學造成了致命的傷害。
因為每次考試學生們都要被五整張雙面的考試卷子困擾。
家長和老師們越來越糊塗,為什麼學生學不會數學、不喜歡數學、甚至一提到數學就很恐懼?數學仿佛成為了一種神秘的魔鬼,漫無目的地到處走來走去,折磨著學生的身心。
把數學比喻成怪獸一點都不誇張。
一直以來,我們都曲解了學生數學能力的自然培養過程,它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不能一味追求速度、效率、機械計算的正確率。然而現有的數學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把無數孩子推到了熱愛數學的對立面上。保羅·洛克哈特(Paul Lockhart) 十多年前的話引人深思。
早在2000年初,我有幸在一所高中裡教授一門重要的數學課,和這門課的教科書作者之一彼得·哈裡森(Peter Harrison)合作教學。我至今仍記得,當時在讀這本書中「累積問題」這一小節的簡介時,作者Peter Taylor和Peter Harrison關於做數學題需要時間、耐心、應變能力的想法讓我頓開茅塞。
營造一個培養學生耐心的環境是一回事,把耐心很好地傳遞給學生卻是另一回事。因此,作為老師我們必須要以身作則,自己在鑽研數學時必須要有耐心。即使遇到了不了解的內容也不能消極對待。困惑和挫折是早期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誰都不例外。
圖片來源:medium.com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個信息大眾化的時代,數學教育的理念正在一點一點發生改變。數學平等的強大理念讓傳統過時的、對無數學生造成困擾的數學教育思想消失殆盡。但不可避免一個令人心碎的事實,限時標準化考試仍將會在數學教育中佔有一席之地。
數學會等我們的。它等待著每個人。我們不用急著趕時間。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讓孩子們學會粗淺的數學,而是讓他們真正喜歡上數學。記住細節知識、掌握數學技巧只是狹義數學教育所定義的一個目標。達到了這個目標並不代表學生們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目標並不重要,因為他們早就認識到了每個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和熟練程度都是不一樣的。
我就是那種不認同這個目標的老師,世界上肯定還有成千上萬的老師和我有著同樣的見解。
我越來越覺得數學教育需要耐心、需要時間。試圖走捷徑是對數學的一種侮辱,扭曲了數學教育的本意。大概20年前,卡爾·霍諾爾(Carl Honore)在《慢活》一書中倡導人們放慢生活節奏,這個理念漸漸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卻唯獨略過了數學教育。
如果我們能理解數學的每一層意義,那麼就會明白,學生和老師都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而且,如果想讓學數學真正成為一個愉快的體驗,唯有給予數學充足的放鬆時間,才能緩解大多數學生的通病---壓力山大。
學生們在學校裡大約會花500個小時計算數學。當然,我們可以做些比追求數量和效率更有意義的事情,就像開車到麥當勞窗口取餐一樣一舉兩得。
否則,我們不僅辜負了「老師」這個頭銜,更違背了數學的初衷…長此以往就再也不會有學生真正喜歡數學了。
我對數學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它給我帶來的快樂,
關鍵詞 >> 數學,教育,興趣,孩子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