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最後一戰,沒那麼簡單

2020-11-21 騰訊網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計劃是中國科學家於2012年提出的,旨在高能物理領域探索和理解希格斯粒子性質、宇宙早期演化、反物質丟失、尋找暗物質、真空穩定性等一系列未解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尋找新的物理規律。

最近,一篇名為《楊振寧的最後一戰》的文章刷屏朋友圈。中國應不應該花費數百億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成為了縈繞在大家心頭的「天問」。說句實在話,「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還真是想回答「天問」的——「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如果屈原還在,也許真是一位支持者。

用物理學的話說,「天問」相當於「追問終極理論」。20世紀中葉以來,追問終極理論的「天命」落在了高能物理學家的手裡。但是,和過去搞高能物理演算費紙不一樣,現在搞,費錢。

對於我們來說,理解物理學家之間的爭論,跟理解「神仙打架」差不多,還要邁過三座大山:什麼是終極理論?為什麼要通過「超對稱」「弦理論」和對撞機來追求它?花360億人民幣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能幹些啥?

同時,必須指出的是,僅僅用兩個劃分出的對立的派別、個人利益的計算和「結盟」、以及大量想當然的「細節」,來闡釋綿延數十年的科學爭議、物理問題,是需要我們清醒地打上一個問號的。

「有律在,必須發現它」

1902年,美國實驗物理學家Albert Michelson說過一句名言:「從眾多表面相隔遙遠的思想領域出發的路線會聚到……一片共同的土地上來的日子,不會太遠了。」

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界的普遍心態。1875年,普朗克走進慕尼黑大學時,物理學教授Philip Jolly勸他別學自然科學,因為沒什麼東西可發現了。密利根也回憶過:「1894年,我住在64號大街一座5層的公寓,室友是4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一個學醫,另外三個學政治學和社會學,我總被他們嘲笑學的是『到頭了的』物理學科。」

也不是樂觀,而是因為大家都絕望了:牛頓和他的追隨者,不可能解決所有科學的問題。那麼化學的歸化學,物理的歸物理,反正不可能存在一個「包打天下」的終極理論。

愛因斯坦是那種明確追求終極理論的科學家。他的傳記作者說他是「典型的舊約人物,抱著耶和華式的態度——有律在,必須發現它。」愛因斯坦生命的最後30年幾乎全部獻給了統一場論,但是,這個統一麥克斯韋電磁論和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失敗了。

愛因斯坦拒絕了「量子力學」。而20世紀20年代中期出現的量子力學,則是17世紀現代物理學誕生以來最深刻的革命,它給物理學家帶來了終極理論的模模糊糊的影子。

對牛頓和追隨者來說,物理學需要提供一個數學計算器,讓物理學家能夠根據任何系統的粒子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的數值,去計算它們在未來某一時刻的數值。但是,量子力學引入的是新的描述方法,波函數隻告訴人們粒子的可能位置、速度的機率。

高能物理也叫粒子物理,主要研究的就是比原子核更深層次的微觀世界中物質的結構性質;以及在很高的能量下,這些物質相互轉化的現象,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和規律。

如果組成物質的最基本單位——粒子的規律搞清楚了,離「終極理論」也就真的不遠了。但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高能物理學家都是垂頭喪氣的:標準模型的bug有點多。

首先,標準模型描述了電磁力和強弱力,卻沒有一個最出名的力——引力。不是高能物理學家故意不加它,而是在模型裡描述引力,數學障礙翻不過去。其次,強力在模型裡的存在特別「違和」。第三,電磁力和弱力存在很明顯的區別,但是沒人知道怎麼產生的。最後,這個標準模型只是根據實驗得出來的,很多特徵顯得很「隨意」,看上去都推翻了也問題不大。

標準模型的所有問題,多多少少都關聯著一個現象——「自發對稱性破缺」。

「上鎖房間裡的謀殺案」

廣義相對論和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服從對稱性原理。簡單來說,對稱性原理指的是從不同的角度看某個事物,這個事物都是一樣的。比如人的左右臉。

在自然界裡,重要的不是事物的對稱,而是定律的對稱:當我們改變了觀察自然現象的角度時,看到的自然定律不改變。無論你在大興安嶺還是夏威夷,蘋果熟了都要掉地上。這是經典物理學的對稱性。

量子力學裡也是。電子的能量、動量和自旋加上一個對稱性,刻畫出電子的量子力學波函數在對稱變換下的響應。說白了,不需要再考察物質,靠對稱性原理加上描述的波函數,就能觀察粒子。

所以,標準模型裡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是高能物理學家目前想知道的事情裡面最重要的事情了。

對這個現象描述得最好的人,是愛丁堡大學的希格斯,他假定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新粒子存在——希格斯粒子。而且,一旦解決了希格斯粒子,收穫還遠大於解決了「自發對稱性破缺」,連其他粒子的質量也一併解決了。

但是,基本粒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能量差別,觀察基本粒子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真是「上鎖的房間裡發生了謀殺案」。於是有人又引入了新的概念「超對稱性」,把能量差異和對稱破缺歸咎於某個新的、外來的強場。

相對於高能物理在標準模型上打轉,弦理論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實體——弦。它組成了質子、電子和中子,可以看成是光滑的空間結構裡的一維的微小裂縫。每根弦都可能處於無限多個可能振動的狀態。而且,作為弦理論的數學結果的新的零質量粒子,被認為是真正的引力子——這就解決了標準模型裡沒有引力的問題。

很多物理學家認為,面對終極理論的大決戰就要到來了。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希格斯玻色子佔據核心位置(圖源:LHC 官網)

弦理論也很快冷了下來。它們算是最具「數學和諧」意義的理論,不過,正如Paul Davies所說,「弦論確實預言了一些新東西,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些預言幾乎肯定沒法檢驗」。物理學畢竟和數學不同,光揭示抽象真理不行,還得關心其在現實世界的對應。

「終極理論」之所以「終極」,是由於人們期待它把某一種科學探索引向終點:就是它了!不會再有更深層的原理來解釋它了!今天看來,我們離終極理論,還是很遙遠的。

「有生之年」

對於高能物理學家來說,建一個「超級對撞機」,絕對是「有生之年」的追求。

因為超級對撞機不僅能回答標準模型的「自發對稱性破缺」問題,還能靠產生的億萬伏特的能量,生成希格斯粒子,還能解決更深一層的關於強力、弱力、引力的統一問題。這是現有的力量至少可以完成的東西。

另外一條路需要在普朗克能量下進行實驗,已經超出了人類現有的能力,要比對撞機達到的能量高上億倍——這也是弦理論激發第一個弦振動模式所需要的最低能量。能量本身不難達到,也就等於一箱汽油的化學能,關鍵是要把這些能量集中在一個質子或電子上。

當然,最好的結果是,超級對撞機的實驗結果,就能驗證「大一統」問題,也就省得再去研究普朗克能量下的粒子了。

除此之外,超級對撞機還能找找宇宙中丟失的「暗物質」、組成質子的夸克裡的粒子、新類型的力等等。

目前,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簡稱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位於法國和瑞士邊界,2012年找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上世紀80年代,美國也計劃建造超導超級對撞機(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簡稱SSC),計劃環的周長為87km,初始運行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質子-質子的對撞,束流的能量為20萬億伏特,比LHC闊氣得多。

本來連地點都選好了,在德克薩斯的埃利斯,但是國會的反對意見非常大,有的議員直接管SSC項目叫「夸克桶」計劃,因為人們管政治捐款就叫「豬肉桶」——諷刺高能物理學家簡直是搶納稅人的錢。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ircular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簡稱CEPC),是一個長達50–70km的環形加速器,是中國獨立提出的新一代粒子加速器的概念。

它有兩個工作階段,第一階段用做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第二階段則是將其升級為超級質子對撞機,可以對希格斯粒子以及其他的標準模型粒子進行精確測量,具備很大的、新的物理發現能力。

點擊播放 GIF 1.3M

CEPC 的相關演示(圖源:中科院高能所)

雖然有林林總總的意見,但決定超級對撞機命運的,只有一個核心因素:錢。

錢是稀缺資源,給了A,就不夠給B。而且,很多見效快的、關乎國計民生的應用科學,也在「盼星星盼月亮」。關於終極理論的東西,好像等五年和等十年,區別也沒那麼大。而可見的損失只是各國的科學天才們不來了——搞高能物理的不說個個是「天才」,也不會比《生活大爆炸》裡的科學家原型差;或者一些可能受到粒子碰撞啟發的基礎技術沒什麼機會面世了。

關鍵是,誰也不知道,一個對撞機,到底能讓我們邁出通向終極理論的哪一步;或者說,高能物理,是不是早就走進了死胡同?風險大,回報難以預期,決策起來就會很艱難。

這種希望暫時只能保存在科幻小說裡。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朝聞道》中,一個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已經建成了,叫「愛因斯坦赤道」,足足繞地球一周,就是為了建立宇宙的大統一模型。

直到今天,我還記得17年前一邊讀小說一邊哭的感覺,那種感覺就如小說的題目而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榮智慧

相關焦點

  • 97歲楊振寧最後一戰:寧可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研發千億項目
    所以大家不要去打擊誰,高端前沿技術在西方,不走去交流西方有那麼好跟你共享科技嗎?所以我們要鼓勵年輕科學家多走出去,愛國的始終會歸來。楊振寧可以說是全世界唯一還活著的最有成就的物理學家,他和愛因斯坦牛頓齊名,如果和他同學鄧稼先一同回國,他也不可能有那麼大的成就,因為我們國家當時一窮二白,不可能為他提供高端物理研究的實驗室和平臺。他最後回來也為我們國家建立了多個物理研究平臺,也帶出了一批研究人才,為國家還是作出了許多貢獻,也應得到國人的尊重。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背後:超級對撞機CEPC爭議始末
    原創: 姜辛宜 復旦青年2019年12月3日,自媒體寫手醋醋發表的《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讓公眾聚焦「超級對撞機」。其實有關超級對撞機項目的爭議由來已久,在科學界一直存在不同意見。
  • 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這是楊振寧的最後一戰,他拯救不了當代物理,而是遏制危機爆發後的瘋狂。11月3日,第7屆騰迅WE大會現場,布賴恩·格林(Brian Greene)在臺上撥動「宇宙的琴弦」。作為世界最負盛名的超弦傳教士,格林是多本科普暢銷書的作者:《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結構》,《隱藏的現實》……孜孜不倦從事超弦理論的公眾普及。
  • 楊振寧97歲高齡最後一戰,堅決否定一計劃,替國家避免200億損失
    所以大家不要去打擊誰,高端前沿技術在西方,不走去交流西方有那麼好跟你共享科技嗎?所以我們要鼓勵年輕科學家多走出去,愛國的始終會歸來。 楊振寧可以說是全世界唯一還活著的最有成就的物理學家,他和愛因斯坦牛頓齊名,如果和他同學鄧稼先一同回國,他也不可能有那麼大的成就,因為我們國家當時一窮二白,不可能為他提供高端物理研究的實驗室和平臺。他最後回來也為我們國家建立了多個物理研究平臺,也帶出了一批研究人才,為國家還是作出了許多貢獻,也應得到國人的尊重。
  • 97歲楊振寧的最後一戰:阻止中國研發千億項目,寧可背負一世罵名
    在我國,楊振寧可謂是物理學領域頗具盛名的科學家了,在民眾心中也有著十分高的名望。然而,就在近年,97歲的楊振寧發起了他的最後一戰:寧可背負一世罵名,也要阻止我國研發千億項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1986年開始,楊振寧已經用他在國外積累的一切來幫助祖國建設物理學和人才選拔的工作。1999年退休後,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捐給了香港中文大學,在2003年的時候回到祖國定居。2017年,楊振寧加入中國籍,自此那些流言蜚語都不能再波及他分毫。楊振寧的一生都在為祖國的物理學做貢獻,他用他在國外所學的知識全身心回報給祖國的建設。
  • 97歲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寧可晚節不保,也要制止中國開展千億項目
    其中楊振寧院士因為國籍問題頗受爭議,不過在晚年時他也算是回到了中國,繼續為中國做貢獻。而在楊老回國之後,最具爭議的還是他在97歲時的最後一戰,當時他可是寧可晚節不保,也要阻止中國開展千億項目。 如果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是一種高科技產品,那麼楊振寧為何強烈反對中國建造呢?
  • 楊振寧最後一戰,寧願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花費千億建造對撞機
    楊振寧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他年輕時沒有回國,直到晚年才離開美國。很多人認為,楊振寧晚年回國,並不是想為國家做貢獻,只是想回到祖國安心養老。從回國到現在,楊振寧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議,但是他沒有特別的在意,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為祖國做貢獻。
  • 97歲楊振寧的最後一戰,「阻止」中國耗資千億建造超大對撞機
    文/格子說歷史V2019年4月29日下午,在北京雁棲湖畔,已經97歲高齡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出現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新禮堂上,回答了一位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學生的問題,再次闡明了自己反對建造超大對撞機的態度,聲明「我的看法完全沒有改變」。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其是否代表正面立場?未來將會告訴我們!
    前陣子有篇熱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說的就是關於建設高能電子對撞機這事,楊振寧在這件事上是不遺餘力的反對,而且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有相當多的朋友不理解楊振寧為什麼反對中國建設對撞機,而且是幾次三番的反對,似乎楊振寧就和中國的科學扛上了?
  • 97歲楊振寧最後一戰:寧可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建造千億項目
    在中國的科學界,楊振寧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他很早以前就離開了祖國,在美國那邊留學深造。事實上,楊振寧並非真的捨棄了祖國,他當年沒有回歸其實有一定的苦衷。楊振寧的科學研究,比較偏向於理論,而建國初期我們更加需要偏向於實踐的科學家,所以楊振寧即便是沒有回來,也不會影響祖國的發展。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寧願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研發千億項目
    說起楊振寧,他可是非常知名的國際科學家,如今已經97歲高齡,依然活躍在科學領域,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不久之前,關於楊振寧,發生了一項重大新聞,就是他寧願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研發千億項目,網友們都說這是97
  • 年度最佳雄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這是楊振寧的最後一戰,他拯救不了當代物理,而是遏制危機爆發後的瘋狂。111月3日,第7屆騰迅WE大會現場,布賴恩·格林(Brian Greene)在臺上撥動「宇宙的琴弦」。作為世界最負盛名的超弦傳教士,格林是多本科普暢銷書的作者:《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結構》,《隱藏的現實》……孜孜不倦從事超弦理論的公眾普及。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阻止「對撞機」為我們省千億,美國:別聽他的
    他就是楊振寧,一個本該被世人敬仰的物理學家。97歲的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也許這就是他的最後一戰了。縱觀全世界的對撞機,LHC已是強弩之末,不會有新的發現了,別的對撞機能級太小,更加指望不上,全世界物理學家唯一的希望,都押在中國的CEPC-SppC的身上。這是人類世界中最靠近窗戶的一群人,看窗外,漫漫長夜。
  • 97歲楊振寧最後一戰:寧可晚節不保,也要制止中國開展千億項目
    在這些科學家中,有一個叫做楊振寧但97歲楊振寧卻有著最後一戰:寧可晚節不保,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開展千億項目。楊振寧除了是中國的科學院在楊振寧看來,這種大型的高能粒子對撞器所能帶來的實際收益相當的有限
  • 爭議網紅文章「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最近,一篇題為「楊振寧的最後一戰」的文章廣為傳播,人們再次聚焦中國是否應該百億楊振寧先生和王貽芳教授等代表科學家都在《知識分子》闡述過理由。新出現的網紅文章再度引起科學界甚至科學界之外發生激烈爭議,其爭議程度對超級對撞機的辯論。《知識分子》在此發表收集到的一些評論。2012年至今,中國科學界,特別是物理學界,激烈爭議超級對撞機項目(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它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科學家代表為高能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得到海內外高能物理學界較多支持。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阻止中國為耗資相當於三峽大壩的超大對撞機買單
    原標題:楊振寧的最後一戰來源: 醋話集(ID:cuhuaji )作者:醋醋劃重點:這是楊振寧的最後一戰,他拯救不了當代物理,而是遏制危機爆發後的瘋狂。111月3日,第7屆騰迅WE大會現場,布賴恩·格林(Brian Greene)在臺上撥動「宇宙的琴弦」。
  • 97歲楊振寧最後一戰:寧願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研發千億項目
    說起楊振寧,他可是非常知名的國際科學家,如今已經97歲高齡,依然活躍在科學領域不久之前,關於楊振寧,發生了一項重大新聞,就是他寧願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研發千億項目,網友們都說這是97歲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 如何評價文章《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對超大對撞機計劃與超弦理論的...
    這幾天,一篇自媒體文章《楊振寧的最後一戰》火了!再一次把我國高能物理學家要極力推進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存在的爭議帶到公眾面前。本文精選了知乎答主對該問題的看法,以饗讀者。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作者再發文:美國為何不建對撞機?
    這兩位仁兄的名字是不是有些眼熟,沒錯,他們就是醋醋上篇文章《楊振寧的最後一戰》提到的兩位超弦教中堅,尼瑪是後起新秀,格羅斯是教主導師。爭論的結果是LBNE勝出,VLHC擱置。這不奇怪,自1993年美國國會下馬SSC後,對撞機在美國就不待見,2011年美國關閉費米實驗室Tevatron對撞機,美國本土再無大型對撞機運行,VLHC想復活SSC,不亞於復活木乃伊的難度。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寧可晚節不保,也要阻止中國開展千億項目
    楊振寧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了,有人說他是20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後,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他也是華人當中當今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之一。他跟李政道一同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雖然從1964年,楊振寧就加入了美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