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分子間的碰撞共振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和趙博教授帶領的團隊首次成功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與分子三體系統之間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見於理論探討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質,解決了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領域10餘年來懸而未決的一個難題,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宇宙中的所有原子、分子都在不停運動,它們如何運動、如何碰撞,是物理學界一直想要理解的重要規律。「通過慢速拍攝技術,我們可以看到子彈如何穿過西瓜、玻璃等。如果我們能夠製作這樣一部『3D電影』,展示在不同的場景中,原子和分子相遇、碰撞的各種細節,科學家就可以從量子層面理解化學反應的微觀規律,有望藉此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終極運動規律。」潘建偉說,將拍攝「樣片」與理論計算相結合,就可以建立模型,反推出分子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如果對所有『角色』完成建模,就可以利用量子力學模擬出原子、分子世界真實的運轉情況。」

超低溫狀態下的雙原子分子已經被世界上多個實驗室製備出來,但多原子分子體系複雜程度大大增加,而且理論無法計算,10餘年來觀測超冷分子的碰撞共振一直是該研究領域在實驗上的重大挑戰。趙博介紹,分子這種體積大、質量重的粒子,只有在極低溫度情況下才會表現出顯著的量子行為。在這種條件下,分子的移動速度非常慢,科學家們就可以通過電場或者磁場鎖定研究對象,有充足的時間來研究和控制它們的結構和運動。

潘建偉、趙博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混合氣中製備了溫度只有幾百納開(「開」為熱力學溫度,「1開」相當於1攝氏度)的超冷分子。他們將鉀40原子與鈉23、鉀40分子混合,並製備了基態中的不同超精細能級狀態。在這個鉀—鈉—鉀三體系統中,他們利用磁場調節的精密調控尋找碰撞共振,最終「拍攝」到11個共振。

研究團隊表示,下一步會測量更多共振,並希望與理論學家合作,找出準確預測模型,以理解和預測超低溫下的原子—分子碰撞。「這也是研究超冷分子碰撞的最終目標。」潘建偉說。

相關焦點

  • 首次實驗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分子間的碰撞共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人類首次發現超低溫下基態分子與原子散射共振
    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現象,最近在實驗上被人類首次發現。1月18日,中國科大發布重大成果,該校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分波共振現象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分波共振現象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圖像達到了光譜精度
  • 科學網—基態分子原子散射共振超低溫下「現形」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趙博等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
  • 科學網—評述趨近絕對零度量子共振
    ■本報記者 崔雪芹 劉萬生 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是物理與化學學科的前沿交叉方向,從化學學科出發被稱為分子反應動力學。
  • 中國科學家評述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新聞—科學網
    「拍照」 「因為原子分子體系本來就是一個量子體系,當原子分子體系做碰撞,包括大氣或星際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氣相碰撞過程,尤其到了很低溫的時候,它的量子現象就會越來越明顯,因此在低溫下研究碰撞是了解原子分子碰撞體系量子本質的重要方法。」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研究實質性突破
    例如,2016年潘建偉、陳帥等在《科學》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中實現了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發展了超冷原子人造規範場模擬凝聚態拓撲問題的新途徑;2017年,潘建偉、陸朝陽等在《自然·光子學》首次報導了針對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超越了早期的電子管和電晶體計算機,但仍需要技術上的進一步發展才可能超越目前的經典超級計算機。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費許巴赫共振模式從超冷原子產生超冷分子 2003年,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產生超冷分子的新方法。利用調整原子間的相互作用,碰撞中的兩個原子可以直接整合為一個分子。由於原子和分子通常具有不同的磁矩,所以必須通過外加磁場將分子和原子的能量調到相同的值。
  • 大連化物所首次在雙分子反應中觀測到重-輕-重振蕩
    早期對共線三原子反應的理論研究發現,在重-輕-重反應機率隨碰撞能的變化關係上呈現明顯但是緩慢的振蕩結構,但這種振蕩結構並非源自反應共振態,而是由輕原子在兩個重原子間快速來回跳動所引起的。然而,由於包含一個氫原子的雙原子分子在碰撞過程中很容易轉動,即很難保持線性構型,真實重-輕-重三原子反應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因而實驗上無法觀測到三原子反應中的重-輕-重振蕩現象。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眾所周知,原子與分子的碰撞傳能以及化學反應過程是受量子力學的規則控制的。理解量子效應在原子與分子碰撞中的作用是理解能量傳遞以及化學反應過程的根本。而量子效應在低溫下能夠更好的保存,因此低溫條件下對碰撞結果的影響會更加顯著。量子散射共振給實驗提供了一種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效應的方法,但由於其「壽命」很短,實驗觀測的挑戰很大。
  • 在接近絕對零度下,揭示分子的碰撞:量子力學規定分子是波動的!
    在低溫下,量子力學規則規定分子行為是波動的,在這種情況下,分子碰撞更類似於水波撞擊巖石,而不是撞球之間的碰撞。在特定的碰撞能量下,碰撞分子在飛離之前形成了一個長壽命的複合體,即所謂的共振。在這些特定的能量下,散射行為與在附近能量下的散射行為有很大不同,因為分子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並且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碰撞的結果有更強影響。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相互作用勢」的形式來定量表示。
  • 漫畫|物理學家在絕對零度附近,觀察原子「戀愛」和分子「分手」
    為什麼科學家們對超冷量子化學這個新課題感興趣呢? 舉個慄子,宇宙環境中自然存在的最低溫度僅比絕對零度高大約3攝氏度,那比這個溫度更低時化學反應怎樣進行呢?這個問題科學家也不清楚。因為要想把分子氣體冷卻到這麼低的溫度,其實非常困難。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電場作用下反應分子的共振碰撞屏蔽
    電場作用下反應分子的共振碰撞屏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6:07:46 科羅拉多大學的Kyle Matsuda團隊採用電場實現了反應分子的共振碰撞屏蔽。
  • 我國科學家首次為分子間能量傳遞「拍照」
    3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該校董振超研究小組利用精心設計的局域電場增強的亞納米空間分辨電致發光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分子間相干偶極耦合的成像觀察,即在單分子水平上對分子間能量傳遞特徵成功「拍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3月31日發表了這項成果。
  • 分子碰撞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
    80年代以來,在雷射化學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基礎研究中,發展了雙共振多光子電離技術,研究了分子激發態碰撞傳能的機制、傾向規則及取向變化規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分子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幹涉效應。 光子、電子、原子、分子等,在其運動過程中,既有粒子的特性,同時也有波動性,這就是「波粒二象性原理」。分子在微觀粒子中可說是最大的了,其波動性不顯著而難於實驗觀察。
  • 科學家觀測到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胡茜茜、謝代前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當分子處於一個內態能量高於其第一電離能的高裡德堡態時,學界把該分子稱為超激發態分子。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
    更為難得的是,該項研究從理論預言、樣品製備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近日,許多科技媒體都在重要位置報導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這一研究成果於6月1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重大突破!中國科大新年首發《Scienc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