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這三個概念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互相獨立的。根據精確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回歸年。而從一次新月到接連發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時間間隔為29.5306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
在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對於較長的時間間隔,例如追憶往事或計劃將來,往往以「年」為單位。我們今天對「年」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人類認識這一周期並把它組織成適用的時間單位,卻花去了科學史上上千年的時間!雖然目前科學史家還不能確切地說明年這個概念產生的具體年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它一定是隨著農業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原始人類認識年,最早不是根據天象,而是根據大地上各種自然現象:河水泛濫,草木枯榮,鳥獸遷徙,寒暖交替,等等。即使在今天,有些農民根據這些自然現象判斷季節,相差還不會太大。這些自然現象統稱為「物候」。古人在大量直觀觀察基礎上,思考這些物候的變化規律,逐步形成了「年」的概念。
月亮的出落,以及它的圓缺變化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天象之一。每月初一、三十,完全看不到月亮,這就是「朔」。十五前後月亮最圓,稱為「望」。人們注意到朔、望變化具有相當準確的周期,由此產生了朔、望月概念。所謂朔、望月,約等於29--30天。朔望月的出現是人類繼「日」之後認識的又一個時間周期,從原始計時單位「日」發展到更長的時間單位「月」,標誌著人類對於時間的認識和測量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現代觀測表明,較為準確的朔望月長度約為29.5306天。請記住這個數字,它是陰曆中區分大小月的依據。
中國是古人類最早發源地之一。中國最古的文字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它是刻在烏龜殼和牛胛骨上的一些神秘的花紋。通過考察所出土的甲骨文表明,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一種叫做「幹支」的方法來記日了。幹指天幹。它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組成。支是地支。它用「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表示。一個天幹配上一個地支,就組成一對幹支。
幹支記日的順序是:以某一天為甲子,第二天就是乙丑,第三天就是丙寅,以此類推,第六十一天又回到甲子。只要選取某一天為開頭,以後的日子就都可以稱呼了。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它出現在三千多年以前的殷代,不能不說是一大創造。據史料記載,我國從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起就開始連續記日,直到清代宣統三年(公元l911年)止,共二千六百多年,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長的記日資料。幹支還被用來記月,但時間不長就廢止了。用幹支記年大約始於東漢初期,以後從未間斷過。直到今天,例如2008年,我國的日曆上還印有「戊子年」字樣。這就是說,公元2008年,農曆是戊子年。
曆法是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訂時間順序的法則叫&34;。以回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月,在一個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天的方法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法就叫曆法。
曆法問題的複雜性全在於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周期太零碎,它們同&34;之間的關係,不像公裡同米之間的關係那樣簡單;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不能通約。所以,曆法總是顧此失彼,不能同時協調兩個周期。由於這兩個原因,曆法一般地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側重協調朔望和歷月關係的叫太陽曆,簡稱陽曆;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歷月和歷年的叫陰陽曆。[1]
無論哪一種曆法,都有一個協調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係間題。在原則上,歷月應力求等於朔望月,歷年應力求等於回歸年。但由於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所以,歷月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歷年須有平年和閏年之別。通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歷月等於朔望月,或平均歷年等於回歸年。這就是曆法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