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日曆的由來
我國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曆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曆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

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於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02陰曆閏月
閏月是每逢農曆閏年所加的一個月。陰陽曆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需要置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叫「閏某月」。

03陽曆閏年
一個回歸年= 365.24220日 = 365日5小時48分45.5秒。為了使用方便,就將365作用一年,這就是陽曆的一年。這樣,每年就多出5小時48分45.5秒,每4年就多出0.24220×4=0.9688天。於是,每四年閏一次年(第四年的二月多一天)。但是這樣每4年就多算了0.0312天,每400年就多算了3.12天,所以規定第、對於世紀年(如100,200,300……1900,2000,2100),只有能被400除盡的才為閏年。

04二十四節氣歷史由來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05為什麼陽曆的2月是28天?
這是古羅馬在制定日曆時,起初設想月份的單數為31天,雙數為30天。但這樣一年是366天,比365天多出一天,必須從12個月中摳出一天。因為在古羅馬,執行死刑都在2月份,所以都認為這個月不吉利,那就從2月中摳出一天,成了29天。當時一羅馬大帝出生在有30天的8月,比上一任出生在有31天的7月的大帝少一天。他就又從2月份中摳出一天,加到8月份。從此陽曆的2月就成了28天,本應是30天的8月份成了31天。
我是青松,與我一起探索歷史真相,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我們一起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