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通用的日曆有兩種,分別是公曆和農曆。不知道在讀的朋友有沒有過這種思考:公曆和農曆是怎麼分的啊?為什麼不用一個而是分成兩個啊?真的好麻煩,太容易混了吧。我認為我們每個人剛開始日曆分農曆和公曆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類似這樣的問題。今天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些為什麼要這樣分,以及他們的歷史。
我們日常所說的公曆,也就是陽曆,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日曆,也叫做羅馬太陽曆;他決定著整個世界的日期,全世界都遵循著這個法則。那麼這個偉大的日曆是怎麼來的呢?
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羅馬共和國的首席獨裁官凱撒大帝正式頒布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儒略曆,它是根據地球繞太陽而制定的一種純粹的陽曆;他規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約為365.25天,為了好計算將小數點後的數字去掉了,但是這樣時間一長就不準了;因為雖然每年少0.25天,但是將這種誤差放在在人類的漫長歷史長河中可是非常嚴重的,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應該怎麼辦呢?

儒略曆又規定了:每四年為一個閏年,閏年為366天,這樣的話就把丟失的天數找補回來了吧。說到這兒不得不佩服制定儒略曆的人真是太有才了。
細心的你還知道一年中的每個月的天數也不一樣,那這又有什麼來歷呢?
剛開始的時候儒略曆規定了一年有12個月,又將這12個月各分為6個大月和六個小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可是為什麼跟我們現在的不太一樣呢?並且不一樣在哪裡了?原來是我們現在的二月為什麼只有28天呀?
大家可以算一下:一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總天數加起來一共366天;這可怎麼辦呢?聰明的凱撒大帝想到了這一個法子。為了彰顯出自己的仁慈,在二月裡拿走一天(古羅馬將每年的二月規定為處死死刑犯的月份),這樣的話一年就正好是365天了。可是還是不和現在的公曆一樣。這又要談到凱撒大帝的接班人了。
凱撒大帝的接班人奧古斯都即位後,因為他的生日是在八月,但是儒略曆規定的八月是小月,只有30天;奧古斯都認為小月不符合自己大帝的高貴身份,便將八月改成了大月31天,但是這樣一年又有366天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凱撒大帝的接班人奧古斯都繼承了凱撒大帝的方法,又將二月減去了一天,這樣二月就變成了28天。看到這兒是不是覺得有點兒戲啊?沒錯,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就是這麼任性。
接線來說一說我們中國人普遍用的日曆——農曆。
我們重視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在我們國民經濟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所以耕種勞作就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時間來知道人們按時勞動。所以聰明的前輩先人就根據先進的科學技術加上長期的經驗總結出來了一套日曆。

古人通過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測量工具——渾儀,又融合了太陽、月亮和陰陽五行的知識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複雜的曆法。這與公曆劃分不同,是將地球繞太陽一周平均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運動十五度就為一個節氣,根據每個節氣的氣候變化指導農耕;這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二十四節氣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這便是我小時在課本上背過的,這是由歷代前輩先人的經驗總結,極其精準。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諺語,指導農業生產,真是不得不佩服前輩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