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
我國的陽曆有四種:漢族的幹支歷、十二氣歷、天曆和彝族太陽曆。
但是人們最熟悉的陽曆應該是西曆(公曆)。
西曆後來世界通行,成為公曆,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曆。這部曆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
陰曆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球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時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27.32日),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繞日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29.53天),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農曆
農曆是以陰曆為基礎,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
所以我國的農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中的歷,即是所謂陰陽合曆,我國還在使用的農曆,即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以調整四季,夏曆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
科普小知識---英文中陽曆和陰曆月份表示
陽曆12個月名稱表示: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June、July、August、September、October、November、December
陰曆的表示
比如
1月
the first month on the lunar calendar 或 the first lunar month
2月
the second month on the lunar calendar 或 the second lunar month
等等,其餘的表示方式類似,只需將第二個單詞換成第幾個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