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是用農曆計時的。不知道朋友們對一個節日的兩種不同表示時間能分得清楚嗎?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公裡和農曆的區別在哪裡?接下來為你講述。
公厲和農曆是什麼意思
公曆稱為「陽曆」
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
陰曆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陰曆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
農曆也叫「陰曆」
我們通常所說的農曆也叫陰曆,或者夏曆,是中國的一種曆法,是陰陽曆的一種,一般叫作陰曆。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幹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古代的陽曆
公曆=陽曆 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
農曆=陰曆 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1,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曆法.
2,農曆--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曆法.(以閏月調節年之四時).
3,公曆--世界各國通用的曆法.為太陽曆,即陽曆.
4,農曆--中華歷代所用的曆法,始自夏代,故稱.是陰曆,歷代都在不斷修改,後來加上24節氣後,成了陰陽合曆.
5,農曆--與夏曆沒有什麼區別.曆法為農事而立,所以中國人叫它農曆.其中的24 節氣是按太陽年24等分而得,這是陽曆部分.農曆的月日及閏法屬於陰曆部分,編在一起就成了和陰陽合曆.我們平常沒注意,叫慣了"陰曆"不加區分。
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農曆分為陰曆和陽曆就是這樣的表示。但自從採用西方的「公元曆法」,現在的陽曆就基本上專門來表示也是「太陽曆」的「公元歷」。
結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的傳統曆法其實叫做陰陽曆。就是陰曆和陽曆的總稱,但注意,古時候的陽曆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立,而是二十四節氣。後來國際通用的公曆進入我國後,就取代了原本的陽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二十四節氣,成了現在與傳統農曆相互並行的陽曆和陰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