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陰曆就是農曆,農曆就是公曆,其實這是不對的!
陰曆和陽曆是曆法的兩種類型。
陰曆是觀測月亮制定的,月亮的一個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又叫朔望月,是28天多,12個朔望月為一年。陰曆先有月,在算年,月份準。陽曆是福安冊太陽制定的,太陽直射難北回歸線的一個輪迴即為一個春夏秋冬為一年,又叫回歸年。是365天多一點,然後再劃分出12個月。陽曆是現有年,再算月,季節準。現在用的公曆,就是陰曆的一種。但問題來了,用陰曆算出來的一年,是354天,和一個回歸年差了11天!所以陰曆的月份和一年中的季節並不能吻合,過十幾年就會出現6月下大雪或十二月穿褲衩的詭異場景出現。那怎麼辦呢?聰明的中國古人將陰曆陽曆取長補短,發明了農曆。簡單說,農曆用陰曆確定月,又用陽曆確定年,中間差的11天用閏月的方式補齊,這樣農曆就即可以看月份,又可以看季節,還加入了二十四節氣。
所以農曆的本質是一種陰陽曆!!
有沒有覺得我們古人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