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陰曆、農曆、公曆、閏月,都是人為規定的計時方法,即曆法。這些規定能夠精確反映日月星辰周期性的客觀變化,為人類活動提供最基本的時間準則。日起日落為一天,月圓月缺為一月,而一年的長度卻難以度量,因此,一年的長短是各種曆法設置的關鍵內容。
1、陽曆和陰曆
陽曆,顧名思義,是以太陽為基準的記年曆法。地球繞太陽公轉1圈(360°)為1個陽曆年,耗時約365.25天,此即陽曆1年的時長。現行的公曆即為陽曆。
陰曆,基於月亮繞地球的公轉周期。月相的變化就是陰曆的計時方法。月相,就是月亮的相貌啦!亦即陰曆只看月亮的臉面變化來計時,月相變化就是陰曆。
月亮繞地球公轉1圈(指地球上看朔月或望月的周期),約29.53天,此即一個月的時長。月亮公轉12圈約354.37天,公轉13圈約383.90天。
顯然,將陰曆1年規定為月亮公轉12圈的時長,是科學的,因為這樣的陰曆1年和陽曆1年的時長相差最小:陰曆1年比陽曆1年短10.88天。
天體的運動極其穩定。月繞地、地繞日,歷經千萬年而變化甚微。所以每個望月、朔月的到來從不失約,而四季變化也必定如期而來。
1年的時長應該以地繞日的公轉周期(陽曆)為準,使得曆法的周期和四季變化、生命感受、萬物枯榮的周期同步。
2、農曆與閏月
當月亮繞地球轉了整12圈時,地球的公轉卻沒完成1圈,還需10.88天,地球才能到達起始點,完成公轉1圈,圖示。如果每1個陰曆年都加上10.88天,則和陽曆相等,這樣的曆法稱為農曆。可見,農曆綜合了陽曆和陰曆,它和陰曆是不同的。
以春分日作起始點為例,當月亮繞地球轉了12圈時,地球公轉只運行到A點,離起始點還差10.88天。(非比例圖)
但每年增加10.88天的計時方法極不方便。零頭0.88天等於從零點至21:07:12,過後就得是下月初一,這種計時方法太難了!
所以,農曆並不是每年都增加10.88天,而是每3年一次性增加1個月(29.53天),來補平積累的時間差,使得農曆和公曆近似對齊。所增加的一個月就是閏月。閏者,副也。這就是農曆要閏月的原因。
如果沒有閏月,則每個農曆年的月份和天氣冷暖都不對應,若干年後,就會導致6月在冬、12月在夏的混亂狀態。
很明顯,每3年閏1月後還有10.88×3-29.53=3.11天沒有補平,這個時間再往後積累。不難發現,積累到第19年,就有59.09天,而59.09天非常接近2個月: 29.53×2=59.06天。
因此,19年內除了要增加三年一閏的6個閏月外,還需再多安排1個閏月,即19年7閏,就使農曆和陽曆極其精確地同步了。尚餘很小的時間量只需繼續往後積累。基本上,3年1閏、5年2閏、19年7閏是閏月的安置方法。
由此可知,農曆使用閏月後,總體上和陽曆是同步一致的,只是標記的日期不同。農曆符合四季變化的周期,在指導農業生產、潮汐變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曆曆法是我國勞動人民科學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