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CCTV4國寶檔案講陽曆陰曆區別,很多概念不準確甚至錯誤,現在受網際網路新媒體影響,嚴肅媒體也越來越不嚴謹了,上面是我結合CCTV的文章改編,修改和增加了有些內容
每當我們身邊有朋友過生日時,許多人都會問一句:「這是陽曆生日還是陰曆的?」除了這兩種對日期的說法,我們還常聽到一種叫做公曆、農曆的日期,那麼這四種說法到底有什麼區別?可能很多人都有些蒙圈;
如果簡單通俗講農曆就是陰曆,陽曆就是公曆,對於普通大眾知道這個區別就夠了,不過要準確的說可不是一回事!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開始引進西方的公曆,俗稱"陽曆",「新曆」,名稱與中國原有的曆法相對應,新中國成立後則正式採用公元紀年,也就是公曆(陽曆)。
而陰曆也叫太陰曆,主要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
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其實古代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已陰曆(月亮)為主,但也考慮了太陽的活動規律(二十四節氣),所以嚴格講應該是陰陽合曆,中國曆法獨有的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是重要的參考,所以人們又把陰曆稱為「農曆」;
陰曆的是按照月亮運行規律,陽曆按照太陽運行規律,由於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不能匹配,這就造成了,陰曆與陽曆每年大約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陰曆來,可能不出十五年,我們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
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中國的曆法中有一項偉大的發明叫「置閏法」,大約每19年中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稱為閏年。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閏年。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根據陰曆設置的。
如今,屬於漢文化圈的人們每年仍要慶祝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
它用置閏法填補了陰、陽曆的時間差,又用陽曆的規律制定了安排農事的二十四節氣。
在農曆的時序中,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條不紊的規劃。
日月相合的農曆,其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曆法。它不僅僅是一種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黃子孫們,千百年來生活經驗與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