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人類製造的眾多武器中,哪一款威力最大呢?對這個問題大家一直眾說紛紜,下面為大家介紹下全球威力最大的三大毀滅性武器,威力超強,一顆足以毀滅一個中等國家!其中第一種炸彈就是沙皇炸彈,沙皇炸彈又名大伊萬。
沙皇炸彈(Царь-бомба)(北約早期代號為RDS-220 氫彈,蘇聯代號為「伊凡」("Иван",「Ivan」、AN602 氫彈),也稱為「」 赫魯雪夫炸彈」。是一枚在冷戰時期由蘇聯所製造的實驗氫彈。「沙皇炸彈」之名即意謂著它是「炸彈之王」,因為它是人類至今所製造過所有種類的炸彈中,不管是在體積,重量或者威力上都是最強大的炸彈。
它的爆炸當量本來相當於1億噸的 TNT炸藥,不過蘇聯當局憂心試爆後的核子落塵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以及外交糾紛,因此將核彈縮減為5000萬噸的爆炸威力。儘管就算被刪減了一半的威力之後,沙皇炸彈的威力依舊為二戰末期投擲於廣島的「小男孩」 原子彈的3846倍。雖然蘇聯成功完成試爆,沙皇炸彈仍然從未列入現役武器,蘇聯軍方僅僅想要利用沙皇炸彈作為蘇聯在軍力上的象徵與展示。
從1991年起俄羅斯的資料宣稱只有5000萬噸;赫魯雪夫倒是在對蘇共大會演講的紀錄片當中「恫嚇」西方這一次試爆有一億噸TNT的威力(這是原來的威力)。
爆炸當時所產生的火球爆炸當時直徑就長達4600米,遠超過引爆的高度,所以火球很快地就席捲了大地;之後又幾乎擴散到剛剛轟炸機投擲的高度,而且將近1000公裡外的地方都還看的到。爆炸後的蕈狀雲寬達將近40公裡,高達60公裡,比 珠穆朗瑪峰還高7倍多;爆炸產生的熱風甚至可以讓遠在170公裡以外的人受到3級灼傷,爆炸的閃光還能造成220公裡以外的眼睛劇痛與灼傷,甚至造成白內障以及失明。
沙皇炸彈對大家來說應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至今為止人類所有爆炸過的威力最強炸彈。沙皇炸彈原本設計爆炸當量等同於1億噸的TNT,後來由於威力實在太大,以至於找不到合適的試驗場,於是縮減一半之後還有5000萬噸TNT的爆炸威力。沙皇炸彈引爆之後火球直徑長達4600米,巨大的火球在1000公裡之外的地方都能看到,爆炸後形成的蘑菇雲高度有珠穆朗瑪峰的7倍高,破壞力超強,威力超大,即使美國都扛不住。
至於整個爆炸連芬蘭都能看得到與感覺到,因為造成當地房屋的玻璃破碎;爆炸所產生的暴風壓力就高達每平方釐米21.11千克力,足足吹送了將近1000公裡的範圍。雖然這一次試爆是在空中試爆,但是往地球傳送的震波被美國地質調查儀偵測到引起了芮氏5~5.25級的 地震。
距離測試地點55公裡外的塞佛尼殖墾地中所有木造或磚造的房屋全毀;數百公裡內的木造房屋均全毀,只有磚造或石造房屋殘留,但是都沒有門窗與屋頂;爆炸後的電磁脈衝波足足造成了一個小時的無線電通訊空窗期;爆炸後所引發的大氣擾動環繞了地球三次。將整個亞歐大陸向南推移了9毫米。
沙皇彈威力五千萬噸TNT,相當於 2.1×10^17 焦耳能量,於39納秒內釋放,功率達到 5.4×10^24瓦。這相當於太陽功率的1.4%。相比之下,美國試爆的Castle Bravo號氫彈當量僅為一千五百萬噸。初期核彈精準度差,用當量彌補,使得即使偏離目標也能摧毀目標。沙皇彈雖然威力奇大,但是五千萬噸當量作用在一處,對於目標的破壞並無大用,因此沙皇彈僅為政治炫耀,而並無實戰用處。蘇聯所部署的最大當量核彈,為 SS-18洲際彈道飛彈的彈頭,為兩千五百萬噸。而後制導技術成熟,後來的彈頭威力越來越小。美國現役的W87,當量只有四十七萬噸當量威力。
沙皇炸彈是一種具備三階段性爆炸的氫彈武器,雖然說它的爆炸威力被削減為5000萬噸,但是仍然相等於二戰中所有使用的炸彈總量十倍。它的第一階段的起爆以核裂變為準,然後壓縮程序變成核聚變;大部分的氫彈都是利用第一階段所產生的能量壓縮成倍增的核聚變階段,也就是從裂變引發聚變,聚變釋放出的中子誘發出更劇烈的裂變;沙皇炸彈的威力在這一點上成功地表現出來。其釋放的能量約為2.1×10^17焦耳,其裂變與融合的大約39納秒時間內釋放出5.4×10^24瓦的功率,相當於同時期太陽輻射功率的1% 。如果用每立方釐米1.654g的TNT炸藥來排列,這五千萬噸TNT炸藥的體積為30,230,000 立方米,相當於邊長大約是310米的立方體。
理論上只要三個階段全部完成就能夠釋放出一億噸的威力,不過經過俄方物理學家的計算與評估後,假設沙皇炸彈在 英格蘭中部發威,尤其為了造成大規模地面破壞效果而以低空方式引爆,其引爆後含有放射物質的落塵也會輕易地影響到 華沙公約組織國家;如果再當時的西德上空引爆,致命的落塵更是影響到蘇聯的邊界地區。
為了以落塵著想,原來包覆融合蕊用的鈾238被換成鉛,這樣也就能將融合反應中,擴大進行裂變反應的鈾原子與中子的速度。在融合階段中的中子加速裂變的過程也就被終止,因此全部的能量中大約97%來自於核聚變方式(所以說依照核聚變的特性來講,沙皇炸彈是人類有史以來最乾淨的核武器,有龐大的當量但是致命的落塵卻很少);後來的試爆也都比照這個方式,以避免無法預期與控制的落塵造成鄰近或偏遠地區以及國家的嚴重影響。
第二種炸彈就是三相彈。三相彈也稱「氫鈾彈」,是地球上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一,威力比氫彈大伊萬還厲害。三相彈在爆炸中經過裂變-聚變-裂變三次放能過程,加劇了新一輪熱核聚變,爆炸威力十分巨大。在一個面積中等以下的國家引爆一顆,足以滅國!三相彈也稱「氫鈾彈」。以天然鈾作外殼,其放能過程為裂變-聚變-裂變三階段的氫彈。在熱核裝料外包上一層鈾238外殼,聚變反應時,產生的高能中子使外殼的鈾238起裂變反應,釋放出更多的能量。爆炸威力十分巨大。三相彈的威力比原子彈更大。
三相彈(tri-phasebomb)能量釋放過程經歷由裂變到聚變再到裂變3個階段,它在結構上的顯著特點是以天然鈾或濃縮鈾作熱核 燃料的外殼。當氫彈爆炸時,熱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中子(特別是高能中子)將進入殼體,引起鈾核裂變,釋放出能量和裂變中子,同時裂變中子也進入熱核區,與氫核發生核反應生成 氦。因此,這種氫彈結構可為熱核燃燒創造更為良好的條件,加之鈾殼本身釋放的大量能量,使得氫彈的威力和比威力(即威力與重量的比值)成倍地提高。所以,高威力是三相彈的主要優點。三相彈的不足之處是裂變能量所佔的份額大,因而放射性汙染較嚴重。三相彈具有巨大殺傷破壞威力,它在戰略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1954年2月28日,美國在 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上進行了一次威力約為1500萬噸TNT當量的三相彈試驗,由於是地面核爆炸,爆後在 南太平洋7000平方海裡(約24000平方千米)地區的上空籠罩著致命的放射性煙霧,使得236名馬紹爾群島居民,31名美國人,23名日本漁民受到意外的放射性傷害,其中還有1名日本漁民於當年9月死亡。同年美國試爆的另一枚氫彈,代號為MK一17,也是一枚三相彈,彈長7.47米,重21 103千克,威力約1 100萬噸TNT當量 。這兩次三相彈試驗引起了美國對研製「乾淨」氫彈(裂變份額很小的氫彈)的關注。通常,三相彈的裂變份額隨威力的增大而緩慢減小。當威力為幾百萬噸TNT當量或更高時,裂變份額大都在50%左右。或者會更多,以致毀掉一個小國家。受美國一系列核武器試驗的刺激,前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 赫魯雪夫指示製造一顆更大的氫鈾彈來應對美國人的挑釁。 [2]在高層的直接領導和親自過問下,到1961年夏天,蘇聯的一顆1億噸當量的超級氫彈在「阿爾扎馬斯-16」絕密實驗室被製造出來了,但如何進行試爆,卻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要進行如此大當量的核試驗,很難找到合適的試驗場。過去,蘇聯的核武器主要是在 新地島試驗場進行試驗,但是這個佔地8.26萬平方公裡的試驗場卻遠不能滿足這顆氫彈的試驗要求。從理論上估算,這顆超級氫彈在新地島爆炸後,其殺傷半徑約為1000公裡。一個研製者們事先未考慮到的問題擺在了眼前:沒有一個地方能進行試爆!後來,經過反覆論證,才決定採取一種折衷的辦法:裝藥量減為一半,即為原1億噸當量的一半 5000萬噸。1961年10月30日,一顆直徑為2.5米、長約12米、尾部有一個降落傘裝置的超級氫彈被裝在一架圖-95 戰略轟炸機上迅速向1.5萬米升限爬升,向著投放點飛去,並按計劃在4500米的空中引爆。這架圖-95投彈完畢後飛速逃離,當 飛行了250公裡後,突然一道白光閃過,隨之飛機被一股氣浪衝得上下劇烈顛簸,在飛機身後,一個閃著橙紅色光芒的蘑菇雲迅速膨脹並盤旋上升。在爆炸的中心地帶,厚3米、方圓15-20公裡的冰層被汽化,修築在爆炸地進行試驗的工事消失得無影無蹤,坦克的炮塔被毀,其他物體也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模樣。那些被用來做實驗的動物,已根本找不到影子了。在距離爆炸點500公裡範圍內的動物大多全身脫毛,然後痛苦地死去。真是慘不忍睹,駭人聽聞。這顆被稱為「 赫魯雪夫炸彈」 的核彈之王使蘇聯人奪回了第一把核彈交椅。美國軍界一些人試圖用1億噸級的核彈遏制蘇聯的優勢。但此舉並未獲得多數人支持,因為片面追求戰略核武器的大威力意義並不大。
第三種終極武器就是黑洞炸彈。俄羅斯科學家曾經稱,假設「黑洞炸彈」被製造出來,令人聞風喪膽的原子彈在它面前不值一提,「黑洞炸彈」擁有超強威力,僅僅一枚爆炸之後產生的能量都會超過上萬枚原子彈同時爆炸產生的能量,毀天滅地,一枚「黑洞炸彈」就可以造成數十億人的傷亡,一發足以毀滅半個地球!
黑洞爆炸是一個星繫到了一定的衰弱期,然後寂滅爆炸新生的過程。2001年1月,英國聖安德魯大學著名理論物理科學家烏爾夫·利昂哈特宣布他和其他英國科研人員將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一個黑洞,當時沒有人對此感到驚訝。然而俄《真理報》日前披露俄羅斯科學家的預言:黑洞不僅可以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來,而且50年後,具有巨大能量的「黑洞炸彈」將使如今人類談虎色變的「原子彈」也相形見絀。
人造黑洞的設想其實最初於20世紀80年代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昂魯教授提出,他認為聲波在流體中的表現與光在黑洞中的表現非常相似,如果使流體的的速度超過音速,那麼事實上就已經在該流體中建立了一個人造黑洞現象。然而,利昂哈特博士打算製造的人造黑洞由於缺乏足夠的引力,除了光線外,它們無法像真正的黑洞那樣「吞下周圍的所有東西」。
然而俄羅斯科學家亞力克山大·特羅菲蒙科卻認為,能吞噬萬物的真正宇宙黑洞也完全可以通過實驗室「製造出來」:一個原子核大小的黑洞,它的能量將超過一家核工廠。如果人類有一天真的製造出黑洞炸彈,那麼一顆黑洞炸彈爆炸後產生的能量,將相當於無數顆原子彈同時爆炸,它至少可以造成10億人死亡。」據特羅菲蒙科稱,製造「黑洞炸彈」的反物質被科學家們稱做歐頓(otone),一顆歐頓的質量相當於一顆原子的4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