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想必很多都見過這樣的事吧:本來只是一個大坑,但一次長時間降雨過後變成了水坑,水坑裡的水長時間都沒有乾涸,過了半年或者一年,裡面竟然有魚了
這種「水生魚」的現象引起很多網友的共鳴,一位網友表示,自家的大水缸放在院子裡,裡面積攢了不少雨水,後來無意中竟發現長出了許多小魚,而他發誓並沒有放魚進去。無獨有偶,一位工程人員也有同樣的發現,工地上的大坑,在荒廢一段時間後,抽乾水也能發現不少魚、水草,有的魚個頭還不小。
水裡的魚不可能憑空而生,所以和鬼神沒什麼關係,並且可以證明水質較為良好,至少影響生物生長的有害物質含量不超標。最重要的是要有魚卵,有魚,有魚,有魚!
原來魚籽有一個膠囊般的外膜,隔離外部環境,特別是野生魚類的魚籽,可以在泥土裡生存較長的時間,但是肯定沒有萬年那麼誇張。
魚有可能是鑽入深泥中休眠。因為是一個有一定蓄水能力的水庫,所以曾經裡面是有魚的,當水庫中的水位逐漸降低的時候,水中的魚也會選擇對策來求生,當然,這其中一些對水中溶氧量要求高,喜歡清澈水質的魚可能就會在這樣的過程中被自然淘汰掉。但是一些特殊的魚,比如泥鰍、黃鱔之類的,甚至鯉魚,都可以鑽入淤泥中求生,如果淤泥足夠深,能保持潮溼,再加上下雨的時候即便雨不大也能補充水分,這樣的話,魚在淤泥中保持休眠狀態可以很久,等到雨水大,形成積水之後,就會從淤泥中遊出來活動了。
所以當有雨水的時候。激活了魚籽的生命力,使得積水裡才又有了小魚的出現,而且因為魚籽特別輕,會被風夾帶著飄向各地,如果運氣好遇到有積水的地方,就可以落地生根安一個新家了。魚籽還可能粘在水草上,通過一些別的動物,比如水鳥,帶到新的水域,也有可能直接掛到動物身上被帶到新的地方。
我們老百姓中老人留傳下來的有個俗語「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意思是草的種子一千年再遇到合適的條件一樣出苗生長,魚的魚卵一萬年遇到合適的條件都能孵化出小魚來!根據多年的經驗,這種說法雖然沒有十分的科學依據,但事實真是如此,多年的草籽只要有充足的水分照樣出苗,魚籽在乾燥的條件下過好多年只要有了充足的水源照樣孵化出小魚來!如果你在裡用大缸放一缸水,無論多久也不會孵出小魚。所以說「有水就有魚」這句話是不科學的。
魚籽至所以會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很多年,是因為它的籽外面有一個膠囊外膜,保護著他,在泥土裡不至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