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蛙學名散疣短頭蛙(Breviceps adspersus)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的國家
饅頭蛙在原產地分布甚廣種類也很多已知的就高達10幾種。該蛙具有圓圓的球狀身體和短粗的四肢。背部呈棕色,身體兩側的圖案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通常是伴隨脊椎而生的幾條淺色的線條。蛙的腹部通常為白色並且伴有深色斑點。散疣短頭蛙屬於中小型蛙類。
多數成蛙從鼻子到尾部在30到50毫米之間,據記載最大的雄性個體體長47毫米,雌性是60毫米,重量可達5克。皮膚棕白相間。
能夠走路和爬行,但是他不能跳躍,無法遊泳。在水中解救自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擴大它的身體和靠肚子的浮力。
平常依靠後肢挖掘30釐米深的洞穴來產卵,饅頭蛙的繁殖期非常的短暫,通常只持續4到6周,且由於饅頭蛙屬於完全的陸生蛙類,因此它們的交配也不會像大多數蛙類那樣在水中進行,而是在陸地上進行。
一旦降雨過後,雄蛙就會鑽出洞穴鳴叫來吸引雌蛙的注意力。科學家研究表明,個體雄蛙鳴叫吸引到雌蛙的概率沒有3-7個雄蛙一起鳴叫的概率高。因此雄蛙在繁殖期時往往會選擇以群體鳴叫的方式來進行求偶。饅頭蛙不會經過蝌蚪形態,因此饅頭蛙的幼體依然是饅頭蛙,而非蝌蚪,這是由於饅頭蛙壓根兒不會遊泳而進化出來的特殊功能。
飼養饅頭蛙感覺是在養「土」。因為它們經常是把自己埋在土裡。平時可餵蟋蟀、櫻桃蟑螂、杜比亞蟑螂、麵包蟲、和果蠅等,一周餵食1-2次。
饅頭蛙身體健壯,容易養活,是一種適合進行人工飼養的物種。由於它們完全陸生且有著「挖洞」的習慣,因此建議在飼養時營造野外環境讓它們保留習性。可以使用「赤玉土」或「泥炭土」或「椰土」,而後將土鋪滿大約10至20釐米的高度,方便滿足饅頭蛙「挖洞」的習性。
饅頭蛙可以多隻混養,也不需要太大的飼養環境30-60cm的飼養箱就可容納多隻。它們生性膽小,不建議常常把它們挖出來,躲在土裡才會給它們足夠的安全感,也更貼近它們本來的習性。日常只需要注環境溼度及環境清潔乾燥的時候記得噴水,並定期更換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