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部編版七上語文第六單元重點內容梳理和《西遊記》導讀,都在這裡啦!
之前的內容請點擊下面的連結查看哦:
皇帝的新裝
一、作者簡介
安徒生(1805—1875),19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作家。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等。
1835年開始寫童話,共寫了一百六十餘篇。在《醜小鴨》《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皇帝的新裝》《夜鶯》《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個廢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諷刺統治階級的專橫愚昧,反映貧富之間的懸殊,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想像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二、文體知識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通常離奇曲折,引人入勝,採用擬人的手法,舉凡鳥獸魚蟲,花草樹木,整個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賦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們人格化。
三、時代背景
18世紀末代19世紀初,丹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封建統治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面對這樣的現實,安徒生根據西班牙的民間故事改編,創作了本文,揭露了貴族階層的阿諛奉承和虛偽透頂,深刻地解剖了當時的社會的病狀。
四、重點字詞
炫耀 稱職 愚蠢
滑稽 狡猾 不可救藥
駭人聽聞 隨聲附和
五、課文細讀
1.本文課文的題目是「皇帝的新裝」。從題目看,你認為中心詞是什麼?
新裝。
2.皇帝的「新裝」有什麼特異的功能?(主線)
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
3.圍繞這條主線作者描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對新裝的態度如何?
課文是按照皇帝愛新裝,騙子做新裝,大臣看新裝,小孩揭新裝的思路安排情節的。
4.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有個皇帝喜歡穿新裝,有兩個騙子自稱會做奇異的新裝,皇帝上當,要騙子為他做新裝。後來,皇帝和大臣去看新裝,他們因為虛偽、愚蠢而讚美並不存在的新裝。最後皇帝穿著並不存在的新裝去參加遊行大典,最後騙局被一個小孩子揭穿。
5.這篇文章共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麼?
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皇帝愛新裝成癖,為下文騙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第2—4段):寫騙子開始「做」新裝。
第三部分(第5—22段):寫君臣看織布,全面展現整個宮廷的愚蠢和虛偽。
第四部分(第23—32段):寫皇帝「穿」新裝遊行。
第五部分(第33—36段):寫揭穿新裝的騙局。
6.你認為文中的皇帝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①一個愚蠢的皇帝。那兩個自稱是織工的騙子,根本沒織布料,也沒給皇帝穿衣服,只是做樣子而已。而皇帝為了炫耀自己,還穿著這件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衣服去參加隆重的遊行大典。這一切,作為常人都能分辨出來,他卻上當受騙,所以我認為他是個愚蠢的皇帝。
②一個愛美的皇帝。他一天到晚考慮的總是如何穿得漂亮。
③一個昏庸的皇帝。他身為皇帝,不去關心國家大事,不去關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想著如何穿得漂亮,可見他是個昏君。他聽信騙子的謊話,他還聽信大臣們的謊話,赤身裸體去遊行,都說明他沒有頭腦。可見他是個十分昏庸的皇帝。
④一個無能的皇帝。他認為最誠實的老大臣,卻向他說假話,可見這個老大臣是不誠實的。他連自己最信任的大臣都沒有認清,可見他是十分無能的。
7.「『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皇帝心裡想,『我什麼也沒看見!這可駭人聽聞了。難道我是一個愚蠢的人嗎?難道我不夠資格當一個皇帝嗎?這可是我所遇見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極了!』皇帝說,『我十二分地滿意!』」這幾句話可以看出皇帝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完全不同,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理?
一句「駭人聽聞」,一句「最可怕的事情」,兩個「難道」的反問,都是皇帝心裡所想,這幾句心理描寫,突出了皇帝極端恐懼的心理。他雖然什麼也沒看見,嘴上卻極力讚美,而且用了「極」「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飾語。心裡想的和嘴上 說的完全相反,表現了皇帝的虛偽和驕橫。
8.「『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啊!』一個小孩子最後叫了出來。『上帝喲,你聽這個天真的聲音!』爸爸說。於是大家把這孩子講的話私下裡低聲地傳播開來。」這句話中小孩子的喊聲表現了孩子什麼樣的性格?「爸爸」為什麼稱孩子的是聲音為「天真」的聲音?
小孩是一個未經世俗浸染的生命,天真純樸,無所顧忌,他沒有什麼要維護的,什麼也不怕,也沒有學會弄虛作假,因此,他的喊聲表現出單純,無私無畏。而「爸爸」的話是為了對孩子不懂世事做掩飾。
9.根據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你覺得皇帝、騙子、大臣、小孩,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皇帝:昏庸、奢侈、愚蠢、虛偽、自欺欺人。
大臣:昏庸、愚蠢、阿諛逢迎、虛偽、自欺欺。
騙子:狡猾、貪婪、善於設騙。
孩子:誠實、天真、無私無畏。
10.騙子的騙術是文章想像最完美的體現,巧妙之處在於有心人一看便知道這是騙術,因為它虛偽得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點影子。而這明顯的騙局這些大人們居然沒有人敢點透,這是為什麼?最後為什麼讓一個小孩來揭穿?
這些大人們說假話無不緣於自私、自利,大臣們怕別人說自己愚蠢,不稱職,為保住自己的官職,所以不敢說真話;而百姓或出自安全考慮,或受不良世風影響,也不敢說真話。而小孩沒有受汙濁的世風薰染,還保持著一顆純真、無邪、無私無畏的心,他敢於說真話。
11.當皇帝聽到老百姓的議論之後為什麼有點發抖,可又為什麼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
皇帝聽到老百姓的真話,意識到自己受騙出醜,在事實面前感到恐慌。但他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慌和維護皇帝的尊嚴,從而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
12.用一個字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或者說這個故事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情節的?
騙子行騙,皇帝受騙,官員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這個故事從騙子行騙開始,到小孩揭騙結束,始終沒有離開這個「騙」字。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圍繞著一個「騙」字展開的。
六、寫作特色
1.想像手法的運用。
運用想像的手法表現中心意思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點。
窮奢極欲、不理朝政的昏君,被安徒生想像成一個嗜新衣成癖,竟然「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的怪人;
兩個騙子設下的騙局,也被安徒生想像得非常奇特;
在專制制度的淫威下,從朝廷大臣到普通老百姓,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說假話,面對這個騙局,他們的心理活動、言談舉止,作者想像得更是既豐富又嚴密;
至於童話的結尾,那個內心極度恐慌但又裝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的皇帝,作者的想像又是那麼合乎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
2.誇張手法的運用。
本文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將事物引向極端,給人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誇張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所描繪的事物加以誇大。
本文正是以皇帝的昏庸、虛偽和愚蠢,老大臣和官員們的腐朽愚昧、溜須拍馬這些「客觀事實」為基礎進行誇張的,因此就有了讓人信服的效果。
皇帝、老大臣和官員們的醜惡表演雖然十分荒唐可笑,但只要想想他們的本質特點,就會覺得這些表演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的發展規律。
作者正是通過這種方法,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無情鞭撻和辛辣嘲諷。
詩二首·天上的街市
一、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現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代表作有詩集《女神》《星空》,歷史劇《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二、文體知識:詩歌中的聯想與想像
聯想是由一事物想起與之有關事物的思想活動。聯想是詩歌藝術的一種技巧。詩人艾青在《詩論》中曾說:「聯想是由事物喚起的類似的記憶;聯想是經驗與經驗的呼應。」
想像是指詩人憑藉記憶進行回顧或產生新形象的過程。藉助聯想,可跨越時間與空間,增加詩歌內蘊,豐富詩歌思想與情感。藉助瑰麗想像,同樣可構築詩歌意蘊,同時還會觸動讀者,使讀者產生無限聯想。
三、時代背景
上個世紀初,我國還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運動」呼喚人們追求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後中國依然處於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之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未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鼓勵人們執著地尋求光明和理想,郭沫若寫下了這首詩。
四、課文細讀
1.詩人所想像的天上的街市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請用幾個詞概括一下。
光明、美麗、富足、幸福、自由的世界。
2.天上的街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表達了作者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與渴望。
3.講解第一節詩
(1)詩人遠望,望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詩人遠望街燈若隱若現,和天上閃閃爍爍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產生聯想。接著詩人又仰望蒼穹,看到那閃爍不定的明星,於是自然而然地聯想起遠處若隱若現的街燈。
(2)這節詩中有兩處運用了聯想。
街燈聯想到明星。明星聯想到街燈。
(3)在第一節詩中運用了哪些動詞?這些動詞用得如何?請仔細揣摩。
寫街燈用了「明」和「點」;寫明星用了「閃」和「現」。因為街燈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點」;而星星本來就存在,只是隨著天色的昏暗而逐漸看清,所以用「現」。街燈亮後不會有明顯變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卻是不停地閃爍,所以用「閃」。
2.理解第二、三、四節詩
(1)第二節描寫的天上的街市是怎樣的?而現實又是怎樣的?
街市:繁榮、光明、富裕。現實:荒涼、黑暗、貧窮。形成對比: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第三節描寫的街市是怎樣的?現實又是怎樣的?
街市:自由。現實:不自由。兩者形成對比,抒發作者的痛苦與悲憤及對自由的嚮往。
(3)寫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織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情緒?(請結合時代背景理解)
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4)詩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定然是不甚寬廣」「定然在天街閒遊」中都用「定然」一詞,為什麼要這樣寫?
作者堅信這樣的世界是存在的,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5)「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一句中「朵」作為流星的量詞,有什麼妙處?
「朵」,本來形容花,這裡形容流星像花兒一樣璀璨美麗。
詩兩首·太陽船
一、作者簡介
吳望堯(1932—2009),筆名巴雷,臺灣現代詩人,著有詩集《地平線》《玫瑰城》。
二、課文細讀
1.《太陽船》描寫了太陽一天怎樣運行的情景?請結合課文當中的詩句說一說。
早晨太陽升起,「鍍金」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太陽灑下萬丈光芒;穿然後寫太陽在太空穿行,又用「卸下批閃爍的白銀」寫出陽光漸暗,「駛向另一個港灣」。「另一個」是相對於前面的「停靠於雲的海岸」而言;「焚起了大火「是指落日的餘暉,「濺起了銀星千顆」指夜幕降臨,星光燦爛。
2.《太陽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太陽的讚頌,表達了作者對光明和幸福的渴望之情。
3.這首詩熱情讚頌了太陽,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描寫太陽船的?太陽的顏色有怎樣的變化?
太陽運行的時間順序。早晨—金色;太陽升高到日落前—白色,日落時分—紅色。
4.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下面詩句的意思。
(1)「當它駛過頂空的子午線,便緩緩地扯下了帆。」
當太陽升高以後,太陽沒有了任何阻擋,發出了萬丈光芒。
(2)「但在它駛近黑暗的時候,船上卻焚起了大火。」
太陽下落沒入雲層,映射出晚霞一片。
5.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下面詩句:「當它卸下批閃爍的白銀又駛向另一個港灣。」
用「白銀」比喻陽光,用「卸下批閃爍的白銀」比喻天色已晚,太陽光逐漸變暗,用「駛向另一個港灣」比喻太陽即將落山,這兩句詩,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線的變化,給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間。
6.作者吳望堯借「太陽船」寄託自己什麼情感呢?說一說你的理解。
寄託自己對光明與幸福的渴望,對故鄉與大陸的思念。
女媧造人
一、作者簡介
袁珂(1916—2001),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生於四川新都人。袁珂著述頗豐。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由此奠定了袁珂的學術聲望。之後,袁珂先後撰寫了《古神話選釋》《中國神話史》《神話論文集》《山海經校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異篇》《巴蜀神話》。
二、文體知識
中國古代神話是遠古先民集體口頭創作的一種民間文學形式,其產生表現了古代先民反抗自然的願望和對理想的追求,對後世的文學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有:內容豐富、故事短小。
神話一般分為開闢神話、自然神話和英雄神話三種類型。
「開闢神話」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觀,用以解釋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類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如《女媧造人》。
「自然神話」是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解釋,如《精衛填海》對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風雨雷電、蟲魚鳥獸等自然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做了很美麗的解釋。
「英雄神話」表達了人類反抗自然的願望,原始人類把本部落裡具有發明創造才能的人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加以誇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重點字詞
荒涼 寂寞 莽莽
蓬勃 澄澈 摻和
氣概 泥潭 綿延
神通廣大 靈機一動 眉開眼笑
四、課文細讀
1.女媧為什麼要造人呢?
①天地開闢以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鳥獸蟲魚了,可是單單沒有人類。這世間,無論怎樣說吧,總不免顯得有些荒涼寂寞。
②有一天,大神女媧行走在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兒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
③她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2.女媧用了幾種方法創造出人類?
三種。用黃泥揉團成泥人;用枯藤揮灑泥點,甩出小人;男女配合,創造後人。
3.女媧造出來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①她把這個小東西放到地面上。說也奇怪,這個泥捏的小傢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並且開口就喊:媽媽。
②她給她心愛的孩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
4.女媧造人這篇文章哪些方面寫的好?
①全文充滿了豐富的想像。這些想像以現實為基礎,又充滿了神奇色彩,表達了人們對人類起源的探究熱情,以及對人—這一聰明、美麗的生物的讚嘆。
②文中通過對女媧心理、動作、神態等細節的細緻刻畫,表現了女媧的智慧與仁愛。
③生動有趣的情節,通俗自然的語言,神奇豐富的想像,這些都使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引人入勝。
5.女媧是現實生活中沒有的,作者運用怎樣的想像,塑造了這個既有著奇異神力,又有著豐富情感的女神?
大膽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媧摶土成人、灑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賦予了女媧聰明勤勞、有喜有悲的人性。這樣才使得女媧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類社會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膽奇特,卻又不能隨心所欲、任意發揮、不受限制,還要合情合理。
3.本文處處洋溢著因人類誕生而產生的喜悅感,找出具有喜悅感的句子並說出自己的體會。
女媧在造出人之後,「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創造人類成功之後的喜悅之情。
這種喜悅之情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後開口就喊「媽媽」。
從女媧的心理及神態描寫中也可以表現出她對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如「女媧對於她的作品,感到很滿意」「這些小人兒在她的周圍跳躍歡呼,使她精神上有說不出的高興和安慰」「從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獨、寂寞了」等。這種喜悅的感受來自對生命的創造和生命所呈現出的勃勃生機。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獅子
一、文體知識
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寓言篇幅大多簡短,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二、作品簡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在明代傳入中國。
三、課文細讀
1.赫耳墨斯為什麼來到凡間?
因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為什麼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說出他當時的心理。
先問宙斯雕像的價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價錢不高后,他十分滿意地問赫拉雕像的價錢之後,他更覺得自己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問話的神態、語氣一樣嗎?為什麼要「笑著問道」,這「笑」有什麼含義?
不一樣。一個簡單的「笑」,傳神地寫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內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價格低,暗想商人會把自己的身價抬得很高,這正是他虛榮心的具體表現。
4.赫耳墨斯的雕像是什麼價格?這則寓言的有何寓意?
不要錢,如果買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他的雕像可以白送。以神喻人,諷刺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5.蚊子為什麼能打敗獅子?又為什麼會敗給蜘蛛?
智者勝,驕者敗。
6《蚊子與獅子》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驕兵必敗,諷刺能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7.這兩則寓言有何共同之處?
①寫法上,都是通過敘述故事揭示寓意。
②內容上,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共同弱點——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特別是在權力或榮譽面前不能正確看待自己。
8.你還能換個角度說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這則寓言的其他寓意嗎?
①過高地看待自己,往往失望更大。
②輕視別人的人往往也會遭到別人的輕視;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③要有勇氣直面自己的價值。
④不被人重視的人不一定沒有價值。
⑤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才會更好地了解自己。
⑥人要謙遜,但不等於不自信。
⑦生活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9.你還能換個角度說出《蚊子和獅子》這則寓言的寓意嗎?
①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
③一時的勝利不能說明什麼,得意於一時的勝利往往會導致最終的失敗。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⑤笑到最後的人才笑得最好。
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⑦勝利時要有危機感。
穿井得一人 杞人憂天
一、作品簡介
《呂氏春秋》是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的傳世巨著,全書二十六卷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著作,又名《呂覽》。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列子名禦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列子(本人與弟子)著有《列子》,對後代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
那時,由於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後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禦寇又稱為「列子」。《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衝虛真人」。列子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列子》屬於早期黃老道家的一部經典著作。
二、重點字詞
溉(gài) 汲(jí) 中(zhòng)傷
躇(chú)步 跐(cǐ) 蹈(dǎo)
舍(shì)然 杞(qǐ)人憂天
溉汲:打水澆田。溉,澆灌、灌溉。汲,從井裡取水。
及:待,等到。
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
道:講述。
聞之於宋君: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聞,知道、聽說,這裡是「使知道」的意思。
對:應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到一個人的勞力。
亡(wú):無,沒有。
曉:告知,開導。
積氣:聚積的氣體。
若:你。
行止:行動,活動。
奈何:為何,為什麼。
只使:縱使,即使。
中傷:傷害,受傷。
積塊:聚積的土塊。
四虛:四方。
躇步跐蹈:這四個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釋然,消除疑慮的樣子。舍,同「釋」,解除,消除。
三、課文細讀
1.丁家穿井後,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傳說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麼意思?
聽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穿井得一人》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道聽途說的傳言,必須認真地思索,進行實際的考察,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
4.杞人為什麼「憂天」?這則寓言嘲諷了什麼樣的人?
因為他沒有樂觀的心理,不懂一些常識。諷刺了對不必要的事而擔心的人。
5.「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
由表及裡,化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
6.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擔心。
7.從《杞人憂天》這則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後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8.《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危害是什麼?
以訛傳訛。
9.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什麼?
傳言不要輕信,要實事求是。尤其「以訛傳訛」更要不得。
10.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11.現實中的你,面對今天的環境,杞人的行為對你有什麼啟發?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狀況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平時要注意分析事物之問的聯繫,防止主觀片面性和盲目性。對於一些確實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我們也不要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樂在豁達。
名著導讀《西遊記》
一、人物-典型情節-性格特徵
★孫悟空:
(他由仙石化成,手持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縮的金箍棒,能夠72變,一個筋鬥十萬八千公裡。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煉了49天,反到煉出一雙火眼金睛,能識破一切妖魔鬼怪。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後被封為「鬥戰勝佛」。)
典型情節——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車遲國鬥法、女兒國遇難、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調芭蕉扇。
性格特徵——桀驁不馴、敢作敢當、勇敢機智、愛憎分明、幽默、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他樂觀、聰明、勇敢、頑皮、靈活、熱愛自由、除惡務盡,充滿了鬥爭精神)
分析孫悟空的形象:在"大鬧天宮"中,孫悟空身上表現出一種追求自由、勇於反抗、敢作敢為的戰鬥精神;在"西天取經"中,孫悟空身上雙表現出一種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積極進取、永不妥協的理想主義精神。
★豬八戒:
本是仙屆的天蓬元帥,因醉酒調戲嫦娥,被貶下凡,長成一副長嘴大耳、呆頭呆腦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懶做,見識短淺,一遇困難就嚷著要散夥,愛佔小便宜,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貪戀女色,常因此出醜,成為惹人發笑的喜劇形象。另一方面,他也還不失忠勇和善良。在與妖魔鬥爭中,他總是揮舞釘耙,勇猛戰鬥,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而而且他能知錯就改,還算淳樸憨厚,自有可愛之處。最後被封為「淨壇使者」。
典型情節——調戲嫦娥、三打白骨精、四聖試禪心。
性格特徵——好吃懶做、見識短淺、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說謊、愛佔小便宜、貪戀女色;忠勇善良、淳樸憨厚。
★唐僧:
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心地善良、信仰堅定、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但有時過於迂腐,太糊塗太慈悲。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最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典型情節——三打白骨精、四聖試禪心。
性格特徵——崇信佛法、嚴守戒律、目標明確、立場堅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堅不可摧;但有時賢愚不分、好壞不辨。
★沙和尚:
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善良勇敢、知錯就改、淳樸憨厚,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二、填空題
1.《西遊記》,長篇章回體神話小說,是神話小說中成就最高、最受喜愛的小說,但這部作品並非全無依傍,它有著歷史真實的影子,即唐貞觀年間玄奘遠出西域取經的事件。
在《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法師傳》中,對此事有詳細的記載。唐僧取經的故事經民間文藝演出,成為以後小說的素材來源。現在《西遊記》是根據明代萬曆年間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字汝中,號射陽山人,明代人。
3.全書共100回,基本由兩個故事組成,第1至7回,寫孫悟空出世至大鬧天宮,表現的是孫悟空對自由的無限追求和鬥爭最終失敗的悲劇,體現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質與現實生活的約束的矛盾處境。第8至100回總寫唐僧師徒歷經八十一難,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經,蘊含著人必須經歷艱難才能最終獲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諦。
4.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寫大鬧天宮的故事,是全書的精華部分,表現孫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寫唐僧的來歷、魏徵斬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經的緣起;第13回—100回寫唐僧師徒取經途中歷經81難和師徒終成正果,帶經回東土大唐。
5.《西遊記》中所寫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
二、列舉簡述
1.唐僧分別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和馬?分別給他們取了什麼名?觀音所賜的名分別是什麼?
五行山救悟空 高老莊收悟能
鷹愁澗收白龍馬 流沙河收沙悟淨
2.列舉師徒四人取經路上經歷的磨難,四個即可。
黑松林遇黃袍老怪、黃風嶺遭黃毛貂鼠精暗算
牛魔王之子紅孩兒搶走唐僧
平頂山蓮花洞太上老君煉丹童變成妖精
3.列舉師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個即可
白骨精、 黃風怪、 蠍子精 、 紅孩兒
4.列舉唐僧師徒西行路過的國名(四個即可)
烏雞國 車遲國 女兒國 天竺國
5.說除塑造唐僧師徒四個形象外,還寫到許多神仙,請列舉幾個。
如來佛祖 觀音菩薩 菩提祖師 太白金星 鎮元大仙
6.悟空、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別是什麼?
如意金箍棒 九齒釘耙 禪杖
7.《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開始取經時意志並不是很堅定,請問他曾經幾次返回花果山?都是哪幾次?
主要有兩次:
一是唐僧剛收孫悟空為徒弟時,唐僧埋怨悟空殘害生靈,悟空看不慣,逃回花果山,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又重新返回唐僧身邊,菩薩贈唐僧緊箍咒;
二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亂殺無辜,一氣之下,返回花果山,後唐僧寶象國遇難,豬八戒用激將法將其請出。
8.《西遊記》中,成為唐僧師徒取經路上最大的障礙是哪一家族的刁難?這些刁難分別是什麼?
牛魔王家族,火雲洞主紅孩兒三昧真火的考驗,牛魔王之妻芭蕉扇刁難。
9.《西遊記》中,孫悟空原為東勝神洲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他拜誰為師?他的武器是在哪兒得到的?這個武器原來是做什麼用的?經孫悟空變化,名字叫什麼?
靈臺萬寸山,斜月三星洞;
菩提祖師,東海龍宮,定海神針,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10.《西遊記》中的唐僧是如來佛的第二個徒弟誰投胎轉世的?做了狀元誰的兒子?因父親遇難,自幼出家,法名是什麼?
金蟬子,陳光蕊,玄奘
11.你能寫出幾句出自《西遊記》中的經典語句嗎?
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12.寫出幾個《西遊記》中具有神妙奇幻的想像,緊張曲折的情節?
三打白骨精,智取芭蕉扇
13.《西遊記》中化作妖精的白骨精先後三次分別變為哪三位人物來哄騙唐僧,但都被孫悟空一一識破?
美女、老婦、老翁(姑娘,老婆婆,老頭兒)
二、理解概括題
1.吳承恩的筆下,取經一事已大大淡化,僅僅具有象徵意義。它給讀者以怎樣的啟示?
為實現某一崇高的目的,人們必須艱苦奮鬥,長期堅持,勇敢戰勝一切敵人。
2.《西遊記》具體寫了四十來個故事。作者想像豐富,妙筆生花,許多故事給讀者印象極深。請概述某一故事,並說說從中你受到的啟示。
如大鬧天宮,孫悟空不滿玉皇大帝賜予他的「弼馬溫」的官職,並偷取了「潘桃會」上潘桃,遭到天兵天降的捉拿,在天路可走之時,大鬧天宮,與各路神仙英勇奮戰。孫悟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3.「金蟬脫殼」的含義是什麼?它是中國古代戰爭經常用到的一種計謀,《西遊記》中有一個妖怪與孫悟空、豬八戒打鬥時就用到了這個計策,你能簡要地把這個故事寫出來麼?
比喻用計脫逃而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唐僧師徒經過黃岡嶺時,遇到一隻老虎精攔路,孫悟空、豬八戒與其打鬥時,它抓下自己的虎皮蓋在臥虎石上,然後化陣輕風擄走了唐僧。
4.《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藝術形象,請根據你的閱讀體會,說出他令人讚賞的一種精神,並舉例證明。語言要簡潔。
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如大鬧天宮/與各種惡勢力堅決鬥爭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
三、綜合題
1.(1)有人看了《水滸傳》後,出了一幅上聯。請你結合《西遊記》中的有關情節對出下聯。
上聯:疾惡如仇,魯達拳打鎮關西
下聯:化險為夷,師徒取得真佛經
(2)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有人出了一副對子,上聯是「身殘志堅,保爾唱響生命曲」,請你結合《西遊記》中的有關情節寫出下聯。
《西遊記》:降魔伏妖,悟空蕩平取經路
2.根據詩句判斷人物
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眼睛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沙悟淨(沙僧或沙和尚)
3.讀古今中外的名著,不僅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而且能夠了解社會,懂得人生道理。
從老舍《駱駝祥子》裡祥子的遭遇中,我們能了解到舊社會的黑暗;從羅貫中《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身上,我們能學到忠誠和智慧;從 吳承恩《西遊記》裡孫悟空的身上,我們能學到愛憎分明的品格;從笛福《魯濱孫漂流記》裡魯濱孫的身上,我們能體會到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
4.某校七年一班同學在閱讀《西遊記》時,對唐僧這個人物有兩種不同看法,為此語文老師組織了一場辯論。假如你是反方,針對正方辯詞該怎麼說?
正方:我方認為,唐僧能歷盡千辛萬苦去西天取經。他意志堅定,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從來沒有動搖取經的決心;他心地善良,有仁愛之心,即使誤放妖魔,也不願傷及無辜;他不求名,不貪財,是一個可親可敬的人。
反方:我方認為,唐僧膽小懦弱、本性昏愚、忠奸不分;他不辨是非,總是聽信豬八戒的調唆;他對待妖怪心慈面軟,對待除妖有功的孫悟空卻用緊箍咒來折磨;歷盡千辛萬苦到達西天后,面對傳經者索要的「人事」,他卻不知反抗,唯唯諾諾,實在可氣。
6.某校七年二班同學在閱讀《西遊記》時,對豬八戒這個人物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為此語文老師組織了一場辯論。假如你是正方,針對反方辯詞該怎麼說?
反方:我方認為,豬八戒好吃懶做,見識短淺,在取經的路上,意志不堅定,遇到困難就嚷嚷著要散夥。而且還經常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說謊,又愛佔小便宜,貪戀女色。是一個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豬八戒能吃苦耐勞,對師父忠心耿耿。在與妖魔的鬥爭中,他總是揮舞釘耙,勇猛戰鬥,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錯能改,樂於助人,是一個忠勇善良、淳樸憨厚的人。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