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部編版七上語文第四單元重點字詞和課文分析,語文高分必看!
期中考完試,就又要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了,豆姐整理了七上第四單元的重點字詞和文本詳細內容的分析,在看答案之前,記得一定要先自己熟讀課文,有自己的理解,看好你喲~
《紀念白求恩》
一、重點字詞
冀(jì):
(1)希望:~求(希望得到)。~幸。~望。~希。
(2)中國河北省的別稱。
(3)姓。
派遣(pài qiǎn):
(1)以賦予或給予正式證件或授權的證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2)派往某特定目的地
(3)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幹某事
殉職(xùn zhí):指的是某個職務人員因為公務事而死亡,是一個褒義詞。
動機(dòng jī):促使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念頭。
狹隘(xiá ài):基本含義是指不寬闊,現在更多的引申為心胸、氣量、見識等不宏大寬廣。
極端(jí duān):形容詞、名詞。指事物發展的端點狀態,兩個最高峰,兩個互為對立的方面。
熱忱(rè chén):熱心;熱衷;熱誠,熱情的、慷慨的、熱誠的或富於同情心的性質或狀態。
冷清(lěng qīng):冷落寂寞;冷靜而悽涼。
純粹(chún cuì):指不攙雜其它成分的;無攙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異質物質的。
佩服(pèi fú):欽佩;信服。是由於對方具有某種優秀品質而產生的主觀情感。
高明(gāo míng):見解獨到不同凡人,或技藝高超。
鄙薄(bǐ bó):
(1)指輕視;看不起;
(2)淺略微薄(多用謙辭)。
(3)輕視;厭棄。
(4)指相貌猥瑣,不厚重。文章由簡單初中生(jd100cz)整理髮布
出路(chū lù):
(1)關閉的地方或空間向外的通道
(2)能夠向前發展的途徑;擺脫逆境的門路,前途
(3)商品的銷路
拈輕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指接受任務時揀輕的擔子挑,怕挑重擔。(貶義)
漠不關心(mò bù guān xīn):漠:冷淡。態度冷淡,毫不關心。(貶義)
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痺,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貶義)
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
見異思遷(jiàn yì sī qiān):遷:變動。看見另一個事物就想改變原來的主意。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貶義)
二、文學常識
諾爾曼·白求恩(188-1939),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的胸外科醫生。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受加拿大共產黨的派遣.率領由加拿大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於1938年初來到中國。1月間經延安到達晉察冀邊區。1939年10月白求
恩在淶源摩天嶺前線醫院醫治傷員時,不牽手指感染中毒,由於他堅持工作,肘關節又發生轉移性膿瘍.於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縣逝世。他最後一句話是:「努力吧!向著偉大的路,開闢前面的事業!」
白求恩逝世一個月後的12月21日,毛澤東同志寫下了《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
三、課文結構分析
1.找出各段的重點句,參照意思歸納各段要點
重點句:
第一自然段:「一個外國人,毫不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 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 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要點:讚揚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
第二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 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 要點:讚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文章由簡單初中生(jd100cz)整理髮布
第三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
第四自然段:「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每一部分的要點是:
第一部分:讚揚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
第二部分:讚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讚揚自求恩同志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章。
2. 提問:各段內容要點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這四個要點都是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文章從四個方面闡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產主義精神,並號召全黨向他學習這種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精神。
四、課文細讀分析
1.這段文字分幾層寫的?各層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分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不幸以身殉職』) :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跡。
第二層(從「一個外國人」至「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高度概括白 求恩的思想和行動,點明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三層(從「列寧主義認為」至結束):引用馬列主義觀點論述白求恩同志具有偉大的 國際主義精神。
2.文章開頭對白求恩同志的介紹包含哪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他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無產階級先峰隊的一員;年歲雖大,壯心不已;肩負重 擔,奔赴前線;以身殉職,重於泰山。
扣住國際主義的原則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簡歷,是對逝者的追憶,也是論述白求恩具 有國際主義精神的事實依據。從閱讀角度來說,讓讀者先產生「情」,再認識「理」,情理結合,大大增強了議論的邏輯說服力。
3.白求恩不遠萬裡來到中國,他身上最本質的東西是什麼?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
國際主義精神是包含在共產主義精神中的,文中為什麼並列提出?
並列提出是為了強調。
4.引用 「列寧主義認為」一段話的作用是什麼?
是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這一精神的重要意義。作者在這裡引用馬列主義的觀 點作為自己立論的根據,這是運用論證法中的「引證法」,論述白求恩同志是偉大的國際 主義戰士。
5.白求恩同志的共產主義精神的第二個方面是什麼?作者為了突出這一精神,分幾層來寫的?
白求恩同志的共產主義精神的第二個方面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分三層寫:第一層(從開頭到「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從正面介紹白求恩的這 種精神。第二層(從「從前線回來的人」到「無不為之感動』勺,從側面烘託白求恩的這種精 神。第三層,作者再次號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學習。
6.作者讚揚白求恩同志這一精神時,用了怎樣的論證手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文章用了對比論證,將白求恩同志與「不少的人」的情況相比較。結合完成課後練習第三大題。
白求恩: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毫不利己;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專門利人。
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擔子挑輕的,光替自己打算,喜歡自吹;對同志對人民 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從對工作、對人民兩個角度進行比較。)
這樣一比較,一正一反,褒貶分明,批評中肯。通過對比,白求恩的高貴品質顯得更加突出,強調了學習白求恩的現實意義和迫切性。
7.作者為什麼先舉「前線回來的人」的例子,再舉「晉察冀邊區軍民」的例子?
從前線進一步擴大到整個邊區,用廣大軍民的反映證明自己的論斷,證明第 二部分中兩個『二極端」的判斷是準確無疑的。
8.白求思同志共產主義精神具體表現在第三個方面是: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
這一部分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為什麼這一部分內容寫得少?
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法。白求思大夫是個傑出的醫生,他醫療技術的高超是 解放區軍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話作了概括,而不作過多的論述。
9.第二段哪些話是正面介紹白求恩?哪些話是側面介紹?側面介紹有什麼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極端的熱忱」是正面介紹;「從前線回來的人……無不為之感動」是側面介紹。
側面介紹是為了補充正面介紹的不足,通過別人的眼光來寫,增強了事實的可信度,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文章由簡單初中生(jd100cz)整理髮布
10.作者回憶了同白求思同志的交往,寫了哪些內容?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作者按時間順序先後寫出兩人的會面和通信。
11.「只見過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樣的心情?「後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說明了什麼?
「只」表達了一種遺憾之情。「後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可見白求思同志對中 國共產黨及其領袖那種傾心的熱愛和忠誠。
1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嗎?為什麼?
明確:不行。「是」在這裡有強調作用,語氣很沉重,樸實地表達了一種沉痛哀悼的心情。
13.向白求思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學生齊讀「從這點出發,……一個有益於人民的 人」。五個短語「一個……的人」組成排比形式,是從哪幾個角度來說的?
「高尚」指人格,「純粹」指品質;「有道德」指修養;「脫離了低級趣味」指志 趣;「有益於人民」指人生意義。
五個短語由短而稍長;氣勢越發榜席,內容五彩繽紛,有如讚美詩一般。
五、寫作特點分析
《紀念白求恩》這篇著名的文章,正像它的題目所表示的,是一篇紀念文。一般的紀念文往往包含敘事、抒情和說理的成分,這篇紀念文也是這樣。但是這篇文章裡敘事和抒情的成分佔的比重小,而說理的成分佔的比重大。這是為作者的寫作意圖所決定的。
1.夾敘夾議是本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本文夾敘夾議,激得簡明扼要,議得精闢懇切,為議而敘,論從敘出,二者有機結合。其中,一、三、四段都是先敘後議,第二段 分三層,每一層都是先敘後議,整個段落夾敘夾議的特點更加明顯。夾敘夾議,既能使 讀者由表及裡地認識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讀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學習什麼,為什麼向他 學習。「敘」和「議」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議論文,以「議」為主,「敘」是為證明論點提出事實根據,「敘」要扣住論點,「敘」得簡明、概括。記敘文也「敘」和「議」,記敘文以「敘」為主,「議」是用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意義,起畫龍點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議論文,運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談談課文是怎樣夾敘夾議的?
(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不幸以身殉職」是記敘,其餘是議論。先敘後議。先概括簡敘白求恩事跡,後讚揚他的國際主義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是記敘,其餘是議論。先敘後議。先簡敘白求恩對技術的鑽研和醫術高明,由此及彼聯繫兩種「一班人」給以批評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記敘,其餘是議論。先救後議。先敘述自己與白求恩的交往,然後分析和強調學習白求恩的意義。
(4)第二段可分三層,每一層都是先敘後議。
第一層: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體表現,後號召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他。
第二層:先聯繫「不少的人」的表現,後分析「不少的人」的實質。
第三層:先轉述從前線回來的人對白求恩的評價,後號召學習他的精神。
2.對比鮮明。文章二、三兩段都有對比。通過對比,白求恩的高貴品質更加突出, 更加有力地證明學習白求恩的必要性。文章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的?說說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討論並歸納: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與不少人和一些人對比
對比方法的好處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強調了向白求恩學習的必要性,明確了應該克服的缺點和今後努力的方向,從而有力的證明和闡述了論點。
文章由簡單初中生(jd100cz)整理髮布
3.用詞貼切,句式講究。
如第一段中「以身殉職」一詞,充分說明了白求恩為了中 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勇於獻身的國際主義精神。第二段中的兩個「極端」,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拈輕怕重」「冷冷清清」「摸不關心」「麻木不仁」是個人主義思想的生動寫實。多變的句式也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如「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 、身受到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一句中, 「凡親身...的工作的」是「軍民」的定語,為了突出這一定語,把它們的位置後移了。 「無不為之感動」,這一雙重否定句式加強了語氣。
結尾用「就是一個……的人」的排比句 式,從人格、品質、修養、志趣和人生意義五個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 「紀念」的重要意義,給人以巨大的鼓舞。
4.作者在語言上還用設問句,雙重否定和排比句。
(1)用設問句,引起讀者的注意。如:「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
(2)用雙重否定句,加強肯定的語氣。如:「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他,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3)用排比句,從人格、品質、修養、志趣、人生意義五個方面強調向白求恩學習的意義。採取排比增強了語言的氣勢,使讚頌的感情顯得熱情洋溢,同時也避免句子過於冗長,以此結尾,更加有力。如:「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篇議論文運用夾敘夾議的寫法,既能使讀者由表及裡的認識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讀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學習什麼,為什麼要向他學習。此外文章還運用對比手法,正面介紹和側面介紹,語言生動簡潔,說服力強。
《植樹的牧羊人》
一、重點字詞
棟(dòng):
(1)房屋的脊檁,喻能擔負重任的人:~梁。~宇。畫~雕梁。
(2)量詞,指房屋:一~房子。
揀(jiǎn):
(1)挑選:挑~。~擇。~選。挑肥~瘦。
(2)同「撿」。
戳(chuō):(1)用硬物尖端觸擊,刺:~穿。
(2)因猛觸硬物而受傷或損壞:~傷。~了手。
(3)豎立,站立:把棍子~住。
(4)圖章:~記。蓋~子。
慷慨(kāng kǎi):大方;不吝嗇。
帳篷(zhàng péng):用帆布或其他材料做的摺疊式住處。
廢墟(fèi xū):城鎮、市街或房舍遭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蕪地方。
坍塌(tān tā):崩塌。
呼嘯(hū xiào):(風)發出高而長的聲音。
滾燙(gǔn tàng):很燙
張揚(zhāng yáng):聲張宣揚。
溜達(liū dá):也作蹓躂。閒逛;漫步。
琢磨(zuó mo):
(1)琢和打磨[玉石]
(2)通過潤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3)思考;研究
文章由簡單初中生(jd100cz)整理髮布
酬勞(chóu láo):(1)用錢物酬報答謝出過力的人
(2)酬謝的錢物
硬朗(yìng lǎng):指身體健壯、強硬有力、敢於擔當。
水渠(shuǐ qú):人工挖掘的渠道。
流淌(liú tǎng):液體流動
光禿禿(guāng tū tū):形容沒有草木、樹葉、毛髮等蓋著的樣子。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
刨根問底(páo gēn wèn dǐ):比喻追究底細。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沉默:不出聲;寡:少。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二、文學常識
(1)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的醫生。他生前最後一句話:「努力吧!向著偉大的路,開闢前面的事業!」
(2)背景:這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片荒蕪、破落、毫無生氣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兒過著冷漠、孤獨的生活。有一個牧羊人,他一邊牧羊,一邊每天都種100棵橡樹。由於氣候不好,種十萬棵樹,最終只有一萬棵長成大樹。儘管如此,牧羊人沒有氣餒,沒有沮喪,依然堅持每天種樹。森林的規模不斷擴大,漸漸地,這個地區有了霧氣、水分、溪水、村莊、泉水、笑聲,整個地區都活了起來。作者為老人的見識、胸懷、堅持而感動,於是寫下了這篇文章以做紀念。
三、整體感知: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本文主要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無聞、堅持不懈、慷慨無私地為荒漠種樹創造綠蔭的故事。讚美了植樹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抒發了作者對植樹老人的無限敬佩之情。
四、文本細讀分析
1. 「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這一段在全文中起著什麼作用?
總領全文,讚揚牧羊人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2. 第一次遇見牧羊人的時候「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進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在遊人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這裡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狂風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隻飢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房間裡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乾乾淨淨,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爐子上,還煮著一鍋熱騰騰的湯。看得出,他剛剛刮過鬍子。他的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
這些直接描寫牧羊人的細節內容,從正面刻畫了牧羊人的性格,從中可看出他是一個積極生活、態度認真、勤勞不懈、堅韌執著的人,凡事一絲不苟,不願馬虎度日。
文章由簡單初中生(jd100cz)整理髮布
3. 牧羊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個男人不太愛說話,獨自生活的人往往這樣。不過,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裡,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湧出的神秘泉水。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牧羊人時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湧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寫了「我」在乾涸的高原上喝了「甜絲絲的井水」後的特別感受,側面表現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將給這個荒涼的地方帶來灌溉滋潤和富饒豐美。
4.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義。
(1)牧羊人讓大狗看著羊群,然後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為他要來說我,嫌我一直跟著他。可是,他沒有。這本來就是他要走的路。他還說,如果我沒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體現了牧羊人安靜、忠厚、不張揚的性格特點。
(2)我們沿著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約兩百米。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後,他輕輕地往坑裡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
動作描寫,「爬」「戳」「放」「蓋」這幾個動詞寫出了牧羊人一絲不苟、執著忘我的勞動情景,同時也展現了植樹過程的艱難。
(3)他是在種橡樹!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他說不知道。
語言描寫,寫出了牧羊人的慷慨無私。
(4)「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語言樸素簡單,仿佛在不經意之間「隨便」道出了自己多年來執著地堅持義務植樹信念的簡單原因,更表現出牧羊老人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的可貴。
5. 再見牧羊人時,環境有什麼變化?
這一帶乍看好像沒有什麼變化。不過,當我來到那個廢棄的村莊旁,向遠處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霧,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
牧羊人還活著,而且,身體還很硬朗……他一直在種樹。種橡樹,種山毛櫸,還種白樺樹。牧羊人改養羊為養蜂並且一直堅持種樹。默默無聞長期奉獻的精神讓人敬佩!
6. 體會下列語句的含義。
他還指著一片白樺林說,這是五年前種的。他認為谷底比較溼潤,就把白樺樹種在那裡。他是對的。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
把白樺樹比喻成少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樺樹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顯回報。
7. 「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穿插於故事內容之間的這些議論,恰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僅僅是關於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尤其令人震撼。
8. 最後一次相見的環境又有什麼變化?
以前那種猛烈而乾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
1913年我來時見到的廢墟上,建起了乾淨的農舍,看得出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乾涸已久的地裡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裡,流淌著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著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
充滿生氣,富饒,幸福,舒適。
9. 1945年六月,我最後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那年,他已經87歲了……每當我想到這位老人,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這樣一件事,需要怎樣的毅力,怎樣的無私,我就從心底裡,對這位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普通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
劃線句子的議論有什麼作用?
謳歌牧羊人的堅毅、無私和偉大。
10. 作者在第17段說「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蹟」,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證「奇蹟」的具體描述嗎?
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乾涸已久的地裡又冒出了泉水。許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們的笑聲又開始在熱鬧的鄉村聚會上飄蕩。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
五、分析藝術特色
1. 抓住特點寫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語言、外貌、動作、細節等描寫將植樹老人平凡、孤獨、安詳、執著、無私、慷慨的性格生動具體地表現了出來。「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語言描寫);「他拿出一個袋子,從裡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動作描寫)等。
2. 分清主次定結構
課文按時間順序寫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首次見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筆墨,對牧羊人進行了全方位的細緻描繪,同時,對高原惡劣環境的描寫堪稱細緻入微,這是伏筆,為下文突出高原的變化之大巧設鋪墊。所以詳寫。第二、三次見面,則突出地描寫了牧羊人艱辛植樹的情景,還有高原環境的巨大變化,為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升華文章主旨而略寫。這樣的結構安排,主次鮮明,主題突出。
3. 敘議結合顯主題
本文通過講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憶,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男人默默無聞種樹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僅僅是關於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象徵——「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如果一個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蹟」。
六、拓展延伸
楊善洲:退休後義務植樹22年。
原任雲南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已於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1988年退休後,他主動放下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幹就是22個春秋,帶領大家植樹造林5.6萬畝。去世前,他把當地20萬元個性貢獻獎全部捐出,價值3億元的林場也無償上繳給國家。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說: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麼?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頒獎詞】綠了荒山,白了頭髮,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60年裡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重點字詞
灼(zhuó):
(1)燒,炙:~熱。~傷(燒傷)。焦~。心急如~。
(2)明白透徹:真知~見。
(3)鮮明:~~。~亮。~然。
扒(bā):
(1)抓住,把著:~車。~牆頭兒。
(2)刨開,挖:~坑。~堤。
(3)剝,脫:~皮。~掉偽裝。
(4)拔:勿剪勿~。
(5)撥動:~拉。~開草棵。
[ pá ] 1.用耙摟,聚攏:~草。
2.搔,抓:~癢。
3.燉爛,煨爛:~羊肉。
趴(pā):通常指肚子向下臥倒或身體向前靠在東西上。
酷熱(kù rè):極熱。多指天氣。
厭倦(yàn juàn):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不願繼續做。
附和(fù hè):隨著別人說或做。
突兀(tū wù):專有名詞,指的是猝然;突然。
怦怦(pēng pēng):擬聲詞,形容心跳的聲音。多描寫人幹了錯事後緊張不安的情緒。
嘲笑(cháo xiào):諷刺挖苦別人。
暈眩(yūn xuàn):眩暈。感覺本身或周圍的東西在旋轉。眼睛昏花。
哭泣(kū qì):有聲稱哭,無聲稱泣;泛指小聲地哭。
呻吟(shēn yín):指因痛苦而發出的聲音。
恍惚(huǎng 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暮色(mù sè):黃昏時的天色。
安慰(ān wèi):安頓撫慰。用歡娛、希望、保證以及同情心減輕、安撫或鼓勵。
凌亂(líng luàn):雜亂而無條理。
驚訝(jīng yà):驚異;驚奇。
畏懼(wèi jù):害怕;恐懼。
文章由簡單初中生(jd100cz)整理髮布
參差不齊(cēn cī bù qí):差:長短、高低不齊。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齊。
哄堂大笑(hōng táng dà xiào):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褒義)
驚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失措:失去常態。由於驚慌,一下子不知怎麼辦才好。 (貶義)
二、文章結構梳理
(1)記敘的六要素。
時間:七月的一天
地點:空地邊的懸崖上
人物:我,小夥伴們
起因:玩其它遊戲玩厭了,很久沒爬懸崖了
經過:我爬上後不敢下來,經父親的啟發,終於戰勝困難。
結果:順利爬下懸崖。
(2)複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參考答案:費城七月裡一個悶熱的日子,「我」和五個小朋友因為玩彈子遊戲玩厭了,就想去爬懸崖。當「我」爬到懸崖的石架上時,由於害怕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小朋友們卻棄我而去。最後在父親的指點下,「我」擺脫困境,爬下懸崖。這次冒險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文章脈絡:
(一)起因(1――3)遊戲玩厭,去爬懸崖
(二)經過 (4——15) 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16——22)父親指點 ,擺脫困境
(四)啟示( 23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3)悟出的生活哲理:
參考答案: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三、文本細讀分析
1.文章開頭為什麼突出「悶熱」?
點撥:開頭一段主要寫孩子們為什麼想到去爬懸崖。寫天氣的悶熱,就寫出了孩子們想去爬懸崖的原因,即想爬到懸崖上去涼爽涼爽。
兩個「悶熱」,既點明了事件發生的氣候狀況,說明這一天給人印象深刻,又是下文爬懸崖納涼的情節起因。後一個「悶熱」起強調作用。
2.文本連結:
(1)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暮色開始四合。
(2)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
這兩句話是什麼描寫?請簡要分析起其作用。
這是典型的環境描寫,很好地烘託了「我」的恐懼心理。
2.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如何理解「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的含義?
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而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3.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
「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是指什麼經驗?
是指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克服困難的經驗,使作者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對付一切。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4.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義?
走完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要認真地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個小困難克服之後再克服另一個小困難,最終克服大困難。
5.當「我」被棄於懸崖時,「我」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請從文中找出描寫作者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的詞句。
「我」的心理狀態是顫抖、恐懼
詞語:心驚肉跳,頭暈目眩。
句子:我的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裡咚咚直跳。
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
6.概括出「我」爬下懸崖的心理變化過程。請注意示範內容,按照這樣的格式概括。
7.談談你對文中父親這一形象的理解和認識。
父親是一個善於引導、懂得教育、幫助孩子成長的好父親。父親懂得怎樣訓練孩子,自己只給以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父親要讓孩子認識到,路要自己走,不能總是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裡接受經驗。課文中的父親看到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他並沒有跑上去救孩子。因為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毫無長進。父親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證明,作者確實獲得了永生難忘的經驗。
文章由簡單初中生(jd100cz)整理髮布
8.你如何看待傑利的行為?
從整個故事來看,傑利是一個真誠、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為當暮色蒼茫「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石架上時,是傑利不放心「我」,把父親叫來幫我脫險。傑利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嘲笑「我,而是幫助「我」,這說明傑利是一個好孩子。但是傑利看到「我」害怕的樣子,雖然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沒有安慰和幫助「我」,這是傑利做得不好的地方。
9.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作為同學和朋友,不會置自己的朋友於危難之中不給予幫助,會和朋友一起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10.本文作者莫頓·亨特從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種以小見大、由事推理的寫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請結合本文具體分析。
點撥:小懸崖:不著眼巖石,不想著距離有多遠——走完一小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要害怕困難——一個個小困難克服——取得成功。
《誡子書》
一、文學常識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苟全姓名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注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
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後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他效忠先主,輔佐後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徵平叛,北抗強魏,先後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為後人傳誦。
二、重點內容理解
1. 理解重點詞語
以:用來; 廣才:使……廣博
成學:成就 勵精:振奮
年與時馳:年華 意與日去:意志;歲月
遂成枯落:最終;枯敗,凋零。
2. 理解重點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
(2)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2.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裡,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文章由簡單初中生(jd100cz)整理髮布
三、問題探究
1. 本文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你能再補充一個論據嗎(道理或事實均可)?
A. 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B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修身要靜,學習要靜,獲得成功也取決於靜,把失敗歸結於「躁」字,把靜、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的效果。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薛譚學謳,自足而歸,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樂羊子學一年即返,後被妻子感動,復返求學,終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2. 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麼?
告誡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3. 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A. 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 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 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四、文章結構
本文如何提出論點,進行論證的?
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勸戒惜時,有所為
A. 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 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 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 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名句賞析
(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邏輯學中「雙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
「淡泊」、「寧靜」,看起來是不想有所作為,但現在「不為」正是為了將來「有所為」。「淡泊」、「寧靜」正是韜光養晦、臥薪嘗膽的階段,等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更加有所為。「淡泊」與「寧靜」,不是消極頹廢的無奈感傷,而是以「明志」與「致遠」為終極目標和遠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無聲誓言,是積極向上和進取的,是催人奮進的。「淡泊」與「寧靜」,不是消極地逃避現實,而是志在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所倡導的,「無為」的結果是「無不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雖只寥寥八字,卻被諸葛亮鐘愛一生,而且貫穿諸葛亮一生,成為他的精神的集中體現。
(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1. 非學無以廣才
無論人處於什麼階段(少年,中年,晚年),學習與志向總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寧有種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誡兒子「非學無以廣才」的話語既是很普通的諄諄告誡,也是亙古未變的哲理。他不但告誡兒子要學習,而且還要珍惜時間,發憤學習,並要注意學習方法:要「靜」、「志」,不能「淫慢」、「險躁」,並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的無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的人生無奈與悲嘆警醒兒子。
2. 非志無以成學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北宋•蘇軾)沒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們不是行走於世,而是隨波逐流。他們的人生註定將是碌碌無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後只能「悲守窮廬」。「志不強者智不達。」(戰國•墨翟)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學業的。東晉時期的葛洪就說:「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沒有堅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學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人是靠肉體生存於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撐生存於世的。肉體上倘若出了問題疾病是可以用湯藥治癒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問題疾病卻是很難治癒的。「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思想上的絕望。思想上的絕望比任何難以治癒的頑疾都要可怕千萬倍。「人無志,非人也。」(三國•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動物。人若無志,則與動物何異?心中沒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無味。沒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虛、靈魂縹緲的一副軀殼,即使苟活於世,也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