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雖然一直以來給人一種積貧積弱的印象,但這一時期在藝術的造詣上卻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宋代在書畫上以隋唐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在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同時隨著宋代經濟的發展,民風越發的開放,在藝術領域展現出了多元化的面貌。
宋代有名的書畫相當之多,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這幅畫幾乎可以代表著宋代民俗畫發展到的高度。以張擇端為代表的宋代,還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民俗畫畫師,留下了一幅幅流傳至今的珍品。
比如南宋的李嵩,就是位非常著名的畫師。他在幼年時家境貧寒,曾靠做木工維持生計,但他非常喜歡繪畫。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被宮廷畫師李從訓收做了養子,他憑著本身的愛好和努力繼承了養父的畫技,最終也成為了一名非常著名的畫師。並且他曾在畫院為宋光宗、宋寧宗以及宋理宗待招作畫,被當時的人尊稱為「三朝老畫師」。
正是因為他年輕時的經歷,他做的畫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有宮廷的內容,同時民間的內容也相當豐富。他的民俗畫知名的有一組《貨郎圖》還有《花籃圖》等。他畫中的工筆人物,線條十分細緻,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因其師承李從訓,因此他的界畫十分精美,不用戒尺,也可以將亭臺樓閣畫的規規矩矩。
然而在李嵩存世的眾多民俗畫中,有那麼一副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中的畫,因其表現手法與其它風俗畫格外不同,在眾多書畫中顯得尤為突出。這就是南宋著名畫師李嵩畫的《骷髏幻戲圖》。單單是看到這幅畫的名字,就已經讓人不由得背後一涼,之後不禁疑惑骷髏怎麼能成為民俗畫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幅畫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
《骷髏幻戲圖》是李嵩創作的絹本設色團扇畫,乍一眼看過去畫面並不驚悚,甚至還有些其樂融融般的溫馨感覺,但很快目光就會被畫面中間偏左的一大一小兩個骷髏給吸引過去。畫面中只見一個頭戴綸巾,身穿透明紗衫的大骷髏席地而坐,一手提線操縱著身前的小骷髏木偶。
身前也就是畫面的右邊一個孩子正一臉好奇的爬向大骷髏,伸手夠向小骷髏,全無懼意,而孩子身後孩子的母親一臉慈愛望向孩子,雙手伸出跟在孩子身後,似乎是想攔住孩子將其抱起。大骷髏的身後,也有一個婦人,看圖上婦人懷抱幼兒正在給孩子餵奶。與之前的婦人相比,這個婦人的表情卻顯得平靜的的很,仿佛早就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就是這樣一幅圖不僅讓人心生疑惑,不由思考李嵩創作這幅畫的用意為何。仔細看打骷髏一旁放著賣貨郎的扁擔,裡面裝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有人猜測這幅畫其實是在表達,大骷髏是一個賣貨郎,因意外去世卻因思念孩子回家看望孩子。而孩子剛好看到了變為鬼魂的父親拿著小骷髏木偶給孩子表演,孩子這才會爬向大骷髏的方向。而孩子的母親出於對孩子的擔憂,所以才會伸出雙手跟在孩子身後想要保護孩子。
而左邊的夫人則是為了與右邊的婦人做對比,表達出了作者在思考生死的同時,還對動靜有一定的思索,因此左右兩個婦女呈現出的完全是動態和神情。元代畫家黃公望曾經為這幅畫題過詞。
《醉中天》沒半點皮和肉,有一擔苦和愁。傀儡兒還將絲線抽,弄一個小樣兒把冤家逗。是破格羞哪不羞?呆兀自五裡已單堠。
若是從這篇題詞的角度來看,黃公望認為這幅畫是在表達古時候賣貨郎孤身一人浪跡天涯、風餐露宿最終逃不過餓死化為一具白骨的悲慘結局。同時認為大骷髏手中的操控著的小木偶,實際是在表達貨郎對生活的無奈,為了維持生計只得被迫被生活操控。黃公望認為這幅畫李嵩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富貴也好,貧窮也罷,最終還是逃不過一死。
不過這些也都是猜測,創作這幅畫的李嵩究竟是怎麼想的已無從考知,我們在欣賞這幅畫之餘,不如將更多的關注放到對藝術的欣賞上。欣賞畫作之餘,還能感受一下宋代的風土人情,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更多歷史知識,歡迎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