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百餘年來,很多北大人改變北大、改變世界,現在輪到我們啦。」這麼激奮的口號,戴威從北大校園自願募集到2000輛共享單車,開始了共享單車項目的測試之旅,之後迅速風靡國內各個高校。
這個項目初期的火熱,吸引了金沙江創投總經理朱嘯虎的眼球,不僅拿出巨額的資金投資ofo這個初創公司,以獲取儘量多的股份,還帶來大量資源來給哺乳這頭幼獅,開始它的擴張之路。
2016年,在騰訊投資胡瑋煒主打舒適、效率出行的摩拜後,大量資本也看出了共享單車的風口,各個共享單車軟體蜂蛹而出爭奪市場份額,ofo戴威也因為市場的激烈競爭而感到資金壓力。
8月得到了滴滴出行的大額融資,開始制定新一輪的戰略,獲得當年大火的《小黃人》電影授權,製作擁有個性IP的小黃車,以輕便簡潔為主,在單車成本上只有摩拜單車的五分之一的優勢,以數量在國內各個城市迅速佔領街道、地鐵口,隨著這股風口愈演愈烈,從16年8月到17年7月ofo共進行了7輪融資,剛開始都由滴滴出行領投,後來阿里系也加入投資,E輪融資後估值高達30億美元,市場佔有率和第二名的摩拜單車相加更是達到了驚人的95%
這個時候人們的關注也都在這種輕適、方便、陽光環保的出行方式上,可以覆蓋方圓十裡的範圍,感覺這應該是未來甚至以後幾十年的主流短途出行方式。
在《2017胡潤百富榜》上戴威以35以元的身價成為首個白手起家的90後,公司年會上,戴威在也為這兩年來的創業而感到驚喜,在公司也發了很多大獎和獎金,為滿足員工的夢想送出一輛牧馬人跑車,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一切看似風光景象的背後都有越陷越深的坑,一家企業從無都有短短兩年時間就能達到數十億的美元,背後除了人們的需求以外,更加少不了資本的助推,而共享單車前期的投入特別大,營收則是細水長流的,這就使得共享單車對資本的高度依賴,去年下半年很多因資金鍊斷裂,而出現很多共享單車企業倒閉。
而一二線城市已經出現飽和,靠租金已經無法收回成本,不進行合併的話,很快就會進入惡性競爭。
行業巨頭如阿里、騰訊看中的是資源對接、導入和使用的價值,資本則更看重的是即時可見收益,而不是變成股東。
在資本的撮合下ofo和摩拜單車被推到了談判桌前,「ofo和摩拜和並,滴滴是ofo的大股東,由滴滴程維出任董事長,摩拜方王曉東出任CEO,ofo管理層則被清場。」
在幾乎所有股東都同意的情況下,最後時刻被戴威一票否決雖然對資本來說誰合併誰並不重要。但在戴威來說他不能接受這個結果。
他的執著也確實有他的資本,從小父親就是央企一把手,個人在北大學員也是學生會主席,初次創業就能找到風口,還是中國90後白手起家的第一人,接受不了這個結果。
也是從此共享單車項目開始全面遇冷,風口過去錯過最佳時機,資本也不再湧入。今年4月摩拜因資金難以為繼賣身美團,摩拜創始人胡瑋煒也從中分得大筆資金,也算是從漩渦中抽身而出。
ofo沒有新的資金湧入,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今年相繼爆出ofo資金鍊斷裂,供應商上門討債,挪用用戶押金等大量醜聞事件。爭議最大、影響越來越多的押金難退問題,持續數月得不到解決 。
在市場的方面來看,無論怎樣首先要保障消費者的利益,贏得消費者的喜愛,才能走得更遠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