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庫爾特·萊文(Kurt Lewin)開發了一種用於分析和管理組織問題的模型,稱之為「力場分析」。該模型相對易於理解並且易於可視化,模型可以識別組織內的驅動力和約束力。這些驅動力(例如環境因素)推動組織內的變革,而約束力(例如組織因素(如資源有限或士氣低落)則充當變革的障礙)。為了解組織內部的問題,首先確定並定義驅動力和約束力,然後可以計劃使組織的平衡朝著期望的方向發展的目標和策略。明辨利(驅動力)弊(制約力)是力場分析的核心。
力場分析的流程步驟:
1、 描述當前狀態;
2、描述期望狀態;
3、 辨認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的後果;
4、 列出朝向期望狀態發展的所有驅動力;
5、 列出朝向期望狀態發展的所有制約力;
6、對所有力量進行逐一討論與研究:它們是否真實有效?它們能否被改變?它們中的哪一些又是最為關鍵的?
7、 用1-10的數字對每一力量的強度進行判分,其中1代表力量最弱,10代表力量最強;
8、 在圖表上按比例標出力量箭頭,其中驅動力位於左側,制約力位於右側;
9、 通過力量分析,對變革或目標實現的可能及其過程進行判斷;
10、 分析討論如果減弱制約力或加強驅動力,對變革或目標實現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力場分析的作用:
1、促使項目團隊從正、反兩個方面考慮問題,明確積極和消極的意見,使不同的意見都能得到充分的考慮;
2、對決策或需要解決的問題呈現出贊成和反對兩種觀點,易於比較和分析;
3、鼓勵項目團隊或項目其他利益相關者對積極的和消極的意見進行系統的分析和對照,並對每一種意見相對優勢取得一致看法;
4、鼓勵項目團隊對問題的實際根源和解決辦法做出系統的分析和全方位的思考;
5、迫使項目團隊共同思考,如何加強贊成的力量,如何轉化反對的力量,使期望中的變化得以實現;
6、確保項目團隊思想上達成公識,行動上步調一致。
力場分析怎麼用?
1、在紙上寫一個T,在T的上面寫上計劃要分析的問題和當前的狀態。T的右上方寫出期望的目標和期望的狀態。
2、辯論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的後果(就是放棄這次活動)。
3、集中想出想要達到期望目標內在和外在的驅動力,包括支持力,好處,優勢等等。T的左邊列出朝向期望狀態發展的所有驅動力。
4、集中想出阻礙期望目標的制約力,包括反對力,壞處,弱點等。T的右邊列出朝向期望發展的所有制約力。
5、對所有力量進行逐一討論和研究,他們是否真實有效,他們能否被改變,他們中哪一些又是最為關鍵的?
6、用1-10分數對每一個力量強度進行評分,1分代表力量最弱,10代表力量最強。
7、在圖表上按比例標出力量箭頭,其中驅動力位於左側,制約力位於右側。
8、通過力量分析,對變革及改變的過程進行判斷。
9、分析討論,如果減弱制約力或加強驅動力對變革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通常有四種辦法來處理阻力:不予理睬、設法克服、繞開或使其中立。有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對阻力不予理睬,因為如果你「在乎」它,它就只會增長。但是你必須確認你能安全地忽視阻力。當我們不能忽視阻力時,最常用的辦法是努力去克服它,但是當你努力去克服阻力時,它通常就會變得更強大,這時你可能需要強權政治。繞開反對意見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常常導致長期的負面結果,因此應該少用此法。最有效的方法常常是找到某種辦法使反對意見中立,這意味著使負力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