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腫瘤顯微鏡可對腫瘤組織進行三維角度分析,簡化腫瘤診斷

2020-11-02 醫師報腫瘤頻道

來源:轉化醫學網



導言:傳統的腫瘤診斷是玻片成像技術,容易耗損病例組織,也不能全方面檢查病理組織,且處理周期長。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維也納工業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一起開發了一項新技術:不僅可以查看腫瘤周圍組織健康程度、切割乾淨程度以及判斷後續是否需要手術或放療。


目前臨床中病理檢查主要使用玻片成像技術(WSI),該技術可以掃描整個玻璃安裝的H&E染色切片。生成的圖像可以使用專門設計的軟體進行分析。


該檢查的缺點是局部切片,不能完全查看到病理組織的所有情況。由於這種方法的不可逆性,組織已完全用完,因此不再可用於某些分析,例如用於PD-L1的免疫組織化學測試。在PD-L1測試中,未染色的切片不應存放超過2-3個月,否則存在假陰性結果的風險。這意味著患者可能被剝奪了潛在的高效抗腫瘤免疫療法。而且,這項檢查費時費力,因此很難應用於臨床


近年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通過發明新的病理組織成像技術,改善這種狀況。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穎的組織清除和光學方法,該方法具有很高的潛力,可以為腫瘤及其微環境提供全面的三維視圖。這項方法價格便宜、快速且易操作,因此可廣泛應用臨床術後病理檢查。


最近,維也納工業大學(維也納)和慕尼黑工業大學一起開發了一項新技術,文章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題為「3D histopathology of human tumours by fast clearing and ultramicroscopy」。這項新技術可以用3D方式去除病理組織,而無需腫瘤切片,顯著提高癌症診斷的可靠性!


圖 文章發表 來源:《科學報告》


拯救生命的組織樣本


維也納工業大學固體電子研究所的 Hans Ulrich Dodt 教授說:「在顯微鏡下,您可以看到切除的腫瘤是否被健康組織所圍繞,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患者只需要等待恢復。如果不是這種情況下,患者需要進行後續手術或放射治療,尤其是乳腺癌經常發生這種情況。」


切片問題在於,永遠不可能完全檢查到整個腫瘤組織。通常,每5毫米組織製作一個約4微米厚的切片。這意味著只檢查帶了整個腫瘤體積的千分之一。而且在關鍵區域,還需要選擇更精細的間距,但是不可能以此方式研究到整個組織。


超顯微鏡的出現


但是,一種超顯微鏡技術可以使整個腫瘤可以以3D模式呈現。Inna Sabdyusheva開發了一種化學方法來「清除」乳腺癌樣品,然後使它們變得透明,但結構保持不變,所以癌細胞仍然可以被識別。


腫瘤3D顯示


然後在超顯微鏡下檢查透明樣品,薄層雷射束即所謂的「光片」穿透組織。然後對樣品進行逐層分析,即使從未切過腫瘤,計算機也可以顯示腫瘤的所有切片。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看到被癌細胞堵塞的乳腺導管。


超顯微3D腫瘤顯微鏡操作步驟


為了清除腫瘤,我們提出了一種製備技術,該技術包括三個步驟

(a)用福馬林/ 5-磺基水楊酸固定和增強組織自發螢光

(b)用2,2-二甲氧基丙烷進行的超快活性化學脫水

(c)在最高56°C下與二苄基醚匹配的折射率

清除後,對腫瘤切除部位成像。圖像經過計算處理後以增強對比度和去除偽影,然後進行3D重建。


用pathoDISCO進行組織處理

(a)實體腫瘤的可逆組織清除和3D成像工作流程

(b)樣品的體積收縮率比較(%),用pathoDISCO和3DISCO清除(n = 16)

(c)從手術到3D重建的組織處理時間表


圖像採集


使用定製的超顯微設置獲取了基於選擇性增強的腫瘤切除部位自發螢光的圖像。我們建立了最佳的自發螢光激發是通過使用488 nm波長的雷射實現的。所發出的螢光通過光學帶通濾光片過濾,截止波長為550±49 nm。


記錄後,對獲取的圖像進行對比度受限的自適應直方圖平衡(CLAHE)46,通過頻域47中的定向空間濾波去除條紋偽影,以及對最終清晰度進行銳化掩蓋。我們發現,按此處理步驟,可以顯著提高對比度。為了通過CLAHE獲得最佳結果,圖像中的灰度級數應儘可能高(例如,對應於65,535灰度級的16位),因為該算法會將不明顯的小亮度差異轉換為人眼可以很好感知的較大差異。


(a)超顯微設置:用於螢光激發的藍寶石雷射器單元(未顯示),分束器立方(BSC),45度銀鏡(M),兩個光片發生器單元(LSG),兩個可移動的線性平臺(LS)沿光束傳播軸(z)的LSG單元,用於將光片的中心疊加在生物樣品的中心;計算機控制的平臺,用於將樣品垂直移動通過光片(VS);石英容器(QC) ,其中裝有成像介質(DBE)。檢測單元包括配備有用於補償折射率失配的調製器(MO)的×2,×4或×16物鏡,配備有帶通濾光片(BPF)輪的管狀透鏡(TL)和CMOS相機。(b,c)以×2放大率記錄癌症樣品。



由於所有應用的圖像處理步驟都在2D圖像上進行操作,因此它們在計算上不會耗費大量成本,例如3D反卷積方法(需要輸入三維數據)。因此,整個記錄處理鏈基本上可以在記錄過程中使用最新的多處理器計算機實時地執行。


3D重建


預處理後,使用可視化軟體AMIRA 6.7(德國Thermofisher)三維重建了600–2,000張圖像的堆棧。由於腫瘤記錄是單色的,因此必須通過其特徵性自發螢光強度來區分不同類型的組織(圖 1 d1,e1,f1)。我們發現最高的自發螢光強度對應於紅細胞和微鈣化,血管結構和膠原纖維。因此,血管結構和膠原纖維用2×或4×放大倍數(圖變得可見 1 D2,E2),紅細胞(圖 1 F 2,4 G)可以使用16×放大率被識別。核(放大16倍)(圖 4d,f)和脂肪細胞(放大2倍或4倍)(圖2 d,e,3 d)由於自身螢光較低而顯得較暗。


圖1


3D組織病理學應用於人類乳腺腫瘤。突出顯示與癌症相關的組織結構。(a,b)未清除的乳房組織標本。(c)化學組織清除後的同一標本。(d – f)標本的3D重建的代表性圖像。(d1)以×2放大率記錄的DCIS樣品的選擇平面。(d2)具有突出顯示的血管的相同3D重建。(e1)以×16放大率記錄的乳腺癌標本的3D重建選擇平面。(e2)相同的3D重建,突出顯示了血管和有絲分裂活動部位。(f1)以×16放大倍數記錄的乳腺癌樣品的3D重建。(f2)分別觀察同一樣本的血管(參見補充材料中圖4的電影 )。


02

03

04


為了簡化人類視覺對相關組織結構的檢測和識別,我們開發了幾種顏色圖,可將亮度差異轉換為顏色差異。我們還執行了基於強度的閾值分割,以突出顯示3D重建中與診斷相關的結構。我們可以證明這可以可視化某些癌症標誌。


病理學的革命


Hans-Ulrich Dodt 說:「我們堅信這種方法將徹底改變病理學。在比以前更少的時間內,可以實現更高的檢查可靠性。此外,新的3D方法還為將來的癌症發展提供全新的見解。」


3D腫瘤顯微鏡的使用使病理學工作變得更加容易。Hans-Ulrich Dodt 表示:「病理學家將不再需要在顯微鏡下檢查大量的組織切片,而是可以使用滑鼠在圖像上滾動,這與放射學家現在的工作方式類似。」 Dodt認為,在此過程中生成的大量圖像數據也為人工智慧領域帶來了全新的機會,這樣的電腦程式可以在將來加快並簡化腫瘤診斷。」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0-cancer-diagnostics-glimpse-tumor-d.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71737-w



相關焦點

  • 【新技術】3D腫瘤顯微鏡可對腫瘤組織進行三維角度分析,簡化腫瘤...
    生成的圖像可以使用專門設計的軟體進行分析。該檢查的缺點是局部切片,不能完全查看到病理組織的所有情況。由於這種方法的不可逆性,組織已完全用完,因此不再可用於某些分析,例如用於PD-L1的免疫組織化學測試。在PD-L1測試中,未染色的切片不應存放超過2-3個月,否則存在假陰性結果的風險。這意味著患者可能被剝奪了潛在的高效抗腫瘤免疫療法。而且,這項檢查費時費力,因此很難應用於臨床。
  • 「新技術」3D腫瘤顯微鏡可對腫瘤組織進行三維角度分析,簡化腫瘤診斷!價格便宜易操作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維也納工業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一起開發了一項新技術:不僅可以查看腫瘤周圍組織健康程度、切割乾淨程度以及判斷後續是否需要手術或放療。目前臨床中病理檢查主要使用玻片成像技術(WSI),該技術可以掃描整個玻璃安裝的H&E染色切片。生成的圖像可以使用專門設計的軟體進行分析。
  • 超顯微技術有助於三維可視化腫瘤組織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癌症手術後,關鍵的問題是:是否有可能留下可以繼續生長的癌細胞,還是整個腫瘤都被切除了?為了找到答案,病理學家對腫瘤進行了檢查。 到目前為止,都是製作薄片,然後在顯微鏡下進行分析。
  • 腫瘤早期診斷(下)——腫瘤標誌物檢測
    點擊查看 癌症患者如果能早期發現,自愈率可大幅度提高。如何早期發現,準確的診斷、及時有效的治療是腫瘤診治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目前的臨床中,病理切片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 為何病理診斷對腫瘤患者意義重大?
    如何做出病理診斷 組織病理學診斷是對腫瘤進行空芯針穿刺、鉗取、切取或切除活檢組織後,製成病理切片進行組織學檢查切片或塗片被放置在玻片上,然後浸入一系列染料中,以改變組織、細胞及亞結構的顏色。這些顏色使細胞更容易在顯微鏡下觀察。對於大多數活檢標本,這種染色處理是必要的。
  • 顯微鏡下看到的腫瘤細胞是與非
    關於健康檢查的問題,我們先就拿甲狀腺腫瘤這種病變來說,也許大家就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健康檢查的本意是好的,是想讓大家早日明確自己是否患有某種潛在的疾病。但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舉例來說,20年多年前,芬蘭醫學家將死於其他病因的屍體的甲狀腺,以每2.5毫米取出一片切片檢體的方式,置於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發現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有36%!
  • Biofabrication:3D列印腫瘤三維模型
    2014年4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中國和美國一組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技術成功地創造了腫瘤三維模型。該模型中,宮頸癌細胞覆蓋「支架」纖維蛋白,腫瘤三維模型有助於新藥的發現,有助更好闡述腫瘤如何發展,成長和擴散到整個體。
  •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引入先進病理診斷管理
    腫瘤良惡性的準確判別、惡性腫瘤的分類對於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和預後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一切都有賴於高質量、精準的病理診斷。病理診斷是通過對活檢或手術切除的腫瘤標本進行固定、取材、染色後,在顯微鏡下進行的組織學檢查以診斷疾病,是指導臨床治療和預後評估最可靠的依據,是公認的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也是目前任何手段都無法替代的終末診斷。
  • 分析前因素與腫瘤的異質性
    通過時間和空間模式對腫瘤內部的異質性進行研究。因此,認識和區分真性和假性的異質性非常重要。假性異質性可能與不恰當的分析前條件相關。分析微環境相互作用中不同的異質性克隆是非常正確且必要的。目前看來這些分析猶為重要,不僅僅是因為研究方面需要區別這些克隆,而且診斷方面也特別需要區別。實際上區別不同克隆的重要性在於腫瘤間的異質性變異範圍常常超出了現有的分子分類的定義。
  • 手持診斷「鋼筆」 十秒判別腫瘤——組織良惡性分析準確度達百分之...
    》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一種類似鋼筆的手持式診斷裝置,能在手術過程中快速識別腫瘤組織,僅需10秒鐘即可提供準確結果,效率是現有方法的150倍以上。研究人員稱,這種名為MasSpec Pen的診斷裝置,能快速為外科醫生提供有關切除或保留目標組織的精確信息,有助於提升手術治療效果,並降低患者癌症復發的機率。手術後,癌症患者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腫瘤組織清除得不徹底,因為殘留的腫瘤組織會讓病人癌症復發的風險大大增加。
  • 雷射為源的光片顯微分析用於癌症的診斷,將同CT診斷一樣簡單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TU Wien 和TU Munich的聯合研究小組,發展了一種新的顯微分析技術,以雷射為光源,可以實現更加可靠的癌症診斷結果。這一技術可以允許腫瘤在外科手術後進行3D分析,而不需要對腫瘤進行切片分析。不在需要切片,同CT診斷技術一樣非常簡單.
  • 30分鐘內即可成像,新型顯微鏡用光完成腫瘤樣本「切片」檢測
    在乳房腫瘤切除手術中,除了消除所有癌組織,醫生同時希望儘可能多的保留健康的乳腺組織細胞。這項任務非常艱巨,目前人們還沒有辦法通過顯微鏡來確認切除組織邊緣的癌細胞是否切除乾淨。通常,病理醫生通過觀察分析被切除腫瘤周圍的樣本,如果仍有癌細胞殘存,則需繼續進行手術。
  • Cell觀點文章|癌症登月計劃之人類腫瘤圖譜網絡的建立
    人類腫瘤圖譜網絡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癌症登月計劃的一部分,它將建立一個臨床、實驗、計算和組織框架,為各種不同的腫瘤類型生成信息豐富和可訪問的癌症轉移三維圖譜數據集。
  • 腫瘤分子標誌物:引領腫瘤精準診療新思路
    日前,在廈門舉辦的第二十一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 2018 年 CSCO 學術年會期間,羅氏診斷腫瘤精準醫療衛星會邀請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和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共同擔任主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彭俊傑教授和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長張緒超教授就腫瘤分子標誌物及其檢測技術在肺癌和結直腸癌領域的最新應用與進展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探討。
  • ctDNA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
    比如說,淋巴瘤的基因重排或是EWSR1的FISH檢測能輔助軟組織腫瘤的診斷,也就是說,在傳統的形態基礎上加入分子檢測可以讓腫瘤的診斷更加精確。3. 分子病理檢測也有助於腫瘤的分子分型。比如說,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病人對於化療或內分泌治療的響應可能是不一樣的。
  • 顱底腫瘤外科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垂體手術所經歷的開顱手術-顯微鏡下經蝶竇入路手術-開顱手術-顯微鏡下經蝶竇入路手術的歷程也從側面反映出顱底腫瘤外科的發展。 在影像學診斷方面,CT、MRI、PET已廣泛應用於臨床。顱底腫瘤術中尤其應注意對重要血管的保護,如果腫瘤包裹血管,則手術切除困難,例如,海綿竇區腫瘤累及頸內動脈時,如果不進行血管重建,術中難以全切除腫瘤。目前,國內正在開展根據手術所需要血管的管徑和流量,選擇大隱靜脈、橈動脈、顳淺動脈等進行血管搭橋,進而術中孤立腫瘤,提高手術安全性和腫瘤切除率。
  • Nature亮點 | Phenoptics™組織微環境分析方案深度解析腫瘤免疫...
    、Vectra多光譜成像和inForm智能組織定量分析技術,可以實現傳統分析方案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從而更好的實現對於腫瘤患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me Galon教授研究組題為Immune evasion before tumor invasion in early lung squamous carcinogenesis的研究論文,該文利用了PhenopticsTM組織微環境分析方案對於肺癌病人樣本的腫瘤免疫細胞進行了深度的分型分析
  • 第五節 上皮組織腫瘤免疫細胞化學
    第五節 上皮組織腫瘤免疫細胞化學   上皮組織來源的腫瘤是人類最常見的腫瘤。病理組織學上具有上皮特徵的高分化腫瘤,一般不需要免疫標記即可明確其上皮性質。但對本質上為上皮組織來源而病理組織學上為低分化的腫瘤,僅靠病理組織學特徵有時難以明確其起源,此時即有必要進行免疫標記。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除了被批評為過於簡化通過複雜的成像儀器捕獲的複雜腫瘤的幾何形狀外,還對此類標準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提出了質疑,例如在骨性病變的情況下,並未導致化療(已證明可改善生存率)由RECIST測量的影像學反應。然而,基於人工智慧的監控能夠在一段時間內捕捉到大量不同於人類讀者測量的圖像特徵。
  • 一文讀懂腫瘤標誌物,ctDNA腫瘤早篩的重要性
    它主要存在於人體的血液、細胞、組織或體液中,當達到一定水平時,即可反應某些腫瘤的存在。 檢測腫瘤標誌物,是對早期發現無症狀微灶腫瘤的重要途徑,對腫瘤的診斷、療效和復發的檢測、預後的判斷有一定的價值。 下面是一張腫瘤標記物在體內的分布圖,裡面的字母英文組合是腫瘤標誌物的英文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