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及病理學診斷中的相關技術及應用|病理學|肝組織|...

2021-01-16 健康界

來源: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年第32卷第23期

作者:張玲,天津市南開醫院病理科

摘要:肝臟病理學檢查對於疑難肝臟疾病的確診以及指導臨床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臨床實踐中,病理醫生通過肝穿刺活組織檢查,依託科學的病理學技術觀察肝臟組織的形態學改變,在此基礎上明確病因並做出科學的診斷。本文概述了肝活組織病理學診斷的常用技術,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近年來,肝臟基礎研究以及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肝臟疾病臨床診斷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3]。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肝臟影像學彈性成像技術、血清學指標為代表的無創評價手段越來越受到業內的重視。受此影響,臨床對於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的需求有了一定的減少。但是,在疑難肝臟疾病的確診以及臨床治療的指導等方面,肝穿刺活組織檢查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基於此本文概述了肝組織活檢術的臨床應用,並總結了常規病理學技術和新興病理學技術在肝臟病確診中的進展,旨在提升肝臟疾病的臨床診治水平。

1.1 肝組織活檢術的適應症

通常情況下,臨床治療過程中常將肝活組織檢查作為疾病診斷評估治療的重要手段,比如慢性肝病的分級與分期,不明原因肝功能異常等病因的診斷、肝脂肪性病變綜合評估等等。據報導,非肝臟專業病理學者的錯誤診斷率高於25%,因此對於慢性肝炎的分級和分期,建議採用3-4個類別的簡化評分系統,如表1所示[4-5]。


1.2 肝組織活檢術的分類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醫護人員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肝組織活檢術,但總體來說,主要包括皮下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外科腹腔鏡肝活組織檢查、超聲內鏡引導下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等5類。

其中,經皮下穿刺活組織檢查在現階段的臨床中應用最廣,這種肝組織活檢方法常常需要藉助超聲或CT的引導,其優勢在於藉助同軸穿刺技術,可以多次取樣,進而保證穿刺樣本量,避免重複穿刺造成的風險。

經頸靜脈肝穿刺活組織檢查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該方法適用於病態肥胖、肝硬化明顯的患者。在操作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專門的穿刺設備,還需要操作人員具備影像知識,因此該檢查方法難以在基層單位普及。

外科腹腔鏡肝組織活檢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檢查方法,常常在外科手術中同步進行。這種方法在臨床實際操作中,需要外科醫生具有專業的技術,並且費用較為昂貴。

栓塞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對於肝移植術後等高出血風險的患者較為適用,該方法基於經皮穿刺活組織檢查,通過栓塞膠原纖維等材料降低患者的出血風險。

超聲內鏡引導下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具有較好的安全性,該方法藉助超聲內鏡進行肝穿刺,可以實現多次取樣保證樣本量的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患者的疼痛,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專門的醫療設備和操作人員,在實際中結合實際情況酌情選擇。

對於肝穿刺樣本的質控,美國肝病學會AASLD認為肝組織穿刺樣本長度應該在2cm以上並且顯微鏡下包含11個匯管區,如果數量不足,需在報告中明確說明可能會導致診斷不準確。而我國肝膽腫瘤及移植病理協作組則認為需要包含6個以上完整的匯管區。當前為了獲取更多的肝組織面積和匯管區,臨床上常常採用16G穿刺針,進而避免因取樣量過少造成誤診的可能[6-7]。

其中下圖1表示的是不同口徑穿刺獲得的肝活組織樣本,圖A表示16G切割針獲取的2條2.7cm長標本;圖B表示18G切割針獲取的3條4.8cm長標本;圖C表示16G抽吸針獲取的破碎活檢組織;圖D表示18G針獲得的0.5cm長標本;圖E表示20G穿刺針獲取的1.5cm長標本。

在肝穿刺樣本的預處理方面,需要提前與病理科醫師溝通,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標本處理方法。此外,在肝穿刺活組織檢查時,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確保患者知情同意,並注意患者是否使用了抗凝藥物等[8-9]。

該部分主要介紹HE染色、組織化學染色等常見病理學技術在肝臟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在臨床中,通過常規的HE染色,根據肝臟組織學的鏡檢結果判斷基本病變。其觀察的主要內容包括肝細胞病變(如肝細胞變性、肝細胞凋亡與壞死、肝細胞再生等),肝竇間質細胞改變(包括淋巴細胞、肝竇內皮細胞等),肝纖維化(如匯管區肝纖維化、橋接纖維化等)以及膽管損傷與膽汁淤積性病變(如膽管損傷、肝硬化等)等等。

Romil Saxena等人將肝臟疾病形態學改變分為匯管區細胞浸潤、小葉損傷、膽管反應、佔位病變、纖維化等七種模式[10]。通過綜合分析病理學模式的改變,可以較為準確地對其歸類,並綜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和臨床病史,逐步明確病因,最終提高診斷水平。此外在臨床病理診斷中,為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往往選擇特殊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來判斷病變程度。臨床上常常採用的組織化學染色包括顯示纖維化及網狀支架、細胞內成分或沉積物顯示以及病原微生物觀察等。

該部分主要介紹免疫組化染色、分子雜交技術、PCR技術、電鏡技術、基因及分子檢測技術等新興病理學技術在肝臟病理診斷中的應用[11-13]。其中免疫組化染色技術因操作簡單在肝臟病理檢查中廣泛應用,比如肝組織內結構成分、腫瘤來源等方面的檢測。對於肝細胞結構成分的標記,常見的有標記膽管的CK7,標記淋巴管的D2-20,標記肝毛細膽管的CD10等等。

分子雜交技術主要用於EB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HIV-1RNA等方面的診斷,通常指的是原位雜交技術。PCR技術即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地檢測微生物病原體的DNA片段,作為診斷特殊病原體感染的依據。此外也有部分學者利用該技術研究HBV致病機制及抗病毒治療等。電鏡技術在常規病理的診斷中應用範圍有限,但是對於遺傳代謝性肝臟疾病等少數疾病的診斷,具有較大的價值,如線粒體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等。基因及分子檢測技術是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臨床研究的發展快速興起的技術,目前主要集中在科學研究領域,常用的手段包括基因晶片檢測技術、測序技術等等。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臨床應用的迫切需求,該技術將逐步應用於臨床治療決策。

臨床治療中病理醫師會綜合患者的病史、實驗室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初步判斷疾病的性質,是否為腫瘤性病變,根據判斷結果選擇合適的病理學相關技術[14]。對於非腫瘤性病變,在進行肝穿刺活組織檢查時,建議應用固定的染色方法,在遇到特異性的情況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換選擇其他方法,比如針對肝功能異常,可以考慮使用HE、免疫組化染色、特殊染色等病理學技術[15]。對於肝細胞癌、肝細胞增生性病變等腫瘤性病變,需要考慮特殊染色中的網狀纖維染色。對於腫瘤性病變的診斷,為了避免誤診現象的發生需要酌情選擇免疫組化指標,其中常見的腫瘤性病變肝活組織檢查的免疫組化指標選擇如表2所示。


註:參考文獻略

本公眾號發布所有內容,版權均屬衡道醫學病理診斷中心及相關版權方所有。純屬學術交流,如涉及版權疑議,請聯繫我們刪除!  
歡迎個人形式轉發,謝絕媒體、網站等未經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如需轉載請提前聯繫本公眾號,並在文首註明「來源:衡道病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肝穿刺 這幾類人不適合做肝穿刺
    2.了解肝臟病變的程度和活動性肝穿刺活組織檢查是一種能直接了解肝組織的病理變化,並可以做出較客觀、精確診斷的檢查方法。有不少慢性B型肝炎患者,感染肝病病毒時間很長,但抽血化驗發現轉氨酶異常可能僅有半年時間,肝病病毒含量水平也不高。這樣的病人通過肝穿刺能發現慢性肝病是否處於活動期,並能推斷其病變的輕重程度。
  • 肝纖維化診斷及治療共識
    肝纖維化診斷和評估 1.1 肝活檢組織病理學 目前,肝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仍是肝纖維化診斷的「金標準」。為進一步降低肝活檢的風險,建議需嚴格把握適應證和禁忌證,並推薦在影像學引導下的肝活檢。
  • 呼吸內科完成高難度CT引導下經皮穿刺肺活檢術
    近日,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王麗華主任親自「上陣」,成功地在72歲老人心膈角位置實施了高難度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為患者明確診斷提供了依據,為下一步診療指明了方向。張大娘是鉛山縣人,雖年逾古稀,但身子骨一直很硬朗。
  • 中國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臨床應用指南
    因此原指南已不能完全適應目前臨床實際工作需要,就目前為止國內也沒有關於這一技術的指南或共識。2016年由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超聲內鏡學組的多名專家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循證醫學證據及參考ESGE的指南共同制定了本指南。在這次發布的指南中包括了EUS-FNA從術前準備到標本處理以及臨床應用範圍等多方面內容,特別是其中還涉及了可提高細針穿刺準確率的許多相關技術。
  • 肝細胞癌癌前病變的篩查與診斷|指南共識
    我國HCC的發生大多基於慢性B型肝炎相關肝硬化的基礎之上。目前病理學上對HCC癌前病變的認識通常為:在慢性B型肝炎等肝病背景下,肝組織出現一定的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上的異型性,形成具有潛在惡變風險的異型增生結節(DN),常見病理類型包括低度異型增生結節(LGDN)和高度異型增生結節(HGDN),兩者的惡變風險依次增加。
  • 穿刺活檢是癌細胞「幫兇」?很多人想錯了
    病理檢查是診斷癌症的金標準。病理檢查有許多手段,比如無創影像診斷技術。雖然目前這方面的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但臨床上還是需要活檢技術來獲得病變組織的病理學診斷。
  • 為何病理診斷對腫瘤患者意義重大?
    惡性腫瘤的確診需要足夠充分的證據,醫生從不會僅憑臨床診斷或影像學檢查就給患者「下判決書」。 一般來講,腫瘤的診斷需要經過五個步驟,分別為臨床診斷、影像診斷、手術診斷、細胞病理學診斷、組織病理學診斷。
  • 皮膚病免疫病理學檢查都有哪些方法?
    免疫病理學檢查是一種皮膚病的常用檢查方法,主要適用於大皰性皮膚病、結締組織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皮膚病的診斷,免疫病理學檢查包括直接免疫螢光法、間接免疫螢光法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法。
  • 2020年後,WHO婦科病理學變化的格局
    許多年來,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的多灶性現象頗具爭議,Casey和Singh應用二代測序技術闡明其發生的分子基礎,有利於腫瘤的決策及後續處理。 對於卵巢癌,常規的光鏡檢查和基於細胞特徵的分類可以明確具有不同危險因素的腫瘤類型、分子特徵、轉移途徑和癌前病變。而子宮內膜癌卻與此不同,尤其是高級別腫瘤,尚不能確切地判斷其潛在的分子學改變。
  • 特發性門靜脈高壓症的影像學診斷
    依據2017年日本的門靜脈血流動力學異常相關疾病診治指南、2015年歐洲肝病學會肝臟血管病臨床實踐指南和2015年BavenoVI共識,IPH需綜合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結果方可準確診斷。
  • B肝肝功能正常,病毒定量偏高,是否需要治療,要不要做肝穿刺
    但是,令黃先生擔心的是,hbv-dna定量多年來的檢查始終居高,一直在10的4次方左右浮動,浮動的也不多,每次檢查基本在300上下。黃先生擔心,這麼高的病毒量,如果不採取抗病毒措施,萬一發病了怎麼辦。當地醫生建議,如果實在擔心,就做個肝穿刺檢查,看看肝臟的具體情況。可黃先生又有些猶豫,肝穿刺畢竟損傷肝臟,不知道做肝穿意義大不大。
  • 【經頸靜脈肝穿活檢】張冠華 歐曉娟 王宇《 中華肝臟病雜誌》:61例經頸靜脈肝臟穿刺活組織檢查術臨床應用的評價
    經頸靜脈肝活組織檢查 14 例分析 [J]. 中華肝臟病雜誌 , 2019, 27(10): 799-801. DOI: 10.3760/cma.j.issn.1007-3418.2019.10.012.Ma FQ, Li WZ, Li PJ, et al.
  • [Nature] 開啟單細胞組織病理學新篇章,Hyperion助力臨床腫瘤分類...
    在臨床上,對腫瘤的分類是癌症診斷、判斷預後以及治療方案選擇的重要依據。目前這種分類主要是依據腫瘤組織學特徵以及少量Marker的表型進行的。近年來,隨著單細胞分析技術的發展,腫瘤患者個體間以及個體內普遍存的異質性被不斷被揭示出來,這些複雜的單細胞表型及空間信息並未反映在組織學分類中。
  • NGS技術落地病理科,加速分子診斷臨床應用發展
    在這一趨勢下,以新一代測序(NGS)技術為代表的靶向精準檢測方法逐漸從科研實驗室走向臨床病理科的實際應用中。 2019中國病理年會期間,在羅氏診斷主辦的「NGS助力分子病理臨床研究專題研討會」上,我國多位分子病理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NGS在分子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前沿進展。
  • 非常流行的肝硬度檢查,B肝患者為什麼要做?
    完全靜止的肝硬化患者,即使肝穿刺已經有濃厚密集的膠原纖維束,也不一定有肝纖增高,因為肝纖維已經很穩定堅固了,沒有新的形成和舊的破壞,就不會有這些成分釋放到血液中來。另外當超聲波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肝硬化的時候,肝臟病變其實已經非常明顯了。當然醫生也可以通過肝穿刺,在顯微鏡下對肝臟的纖維化程度進行分級。
  • 【新技術】航空總醫院病理科開展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
    其發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有可能由於甲狀腺FNA在術前診斷甲狀腺結節中的應用。甲狀腺FNA早在20世界80年代就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廣泛應用,並逐漸在我國流行,成為甲狀腺結節性腫塊的常規標準診斷方法。什麼是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FNA是最常見的細胞學操作程序之一,即通過細針將甲狀腺腫塊部位的細胞抽吸到注射器中。抽吸出來的細胞會被均勻塗抹到載玻片上,或是液基保存瓶內,固定、製片、染色,病理醫師根據細胞片做出細胞學診斷並出具書面報告。目前超聲引導下穿刺細胞學已經成為甲狀腺術前病理診斷的最常用方法。
  • 什麼是骨髓穿刺?一文了解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術(bonemarrowpuncture)是採取骨髓液的一種常用診斷技術,其檢查內容包括細胞學、原蟲和細菌學等幾個方面。骨髓活組織檢查會從骨髓中採集少量的骨組織、骨髓腔中的液體和細胞(骨髓),骨髓穿刺只採集骨髓。這些檢查通常是為了找出多種血液疾病的原因,並用於查明腫瘤細胞或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擴散到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