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們在大自然裡充滿了弱肉強食,稍有不慎就會遭到天敵攻擊,落入掠食者的陷阱。即使是不存在天敵的獅子和老虎,也要面臨食物短缺、疾病等問題。而作為本身不具備掠食性的那一部分動物,在我們看來其生存更加艱難。
有人可能會覺得,像野兔和野雞這類體型小、戰鬥力弱的可能生存充滿危機,但如大象、犀牛、河馬這些體型龐大、攻擊力極強的動物,怎麼可能生存充滿危機?
特別是河馬,它本身皮糙肉厚,又多生活在水中,沒事還欺負欺負鱷魚,怎麼看都不像是「生存艱難」吧?反而有些愜意!
的確,有這種想法不無道理。河馬能長到5米左右,體重平均都在1噸以上,擁有5釐米左右的厚皮,約1800磅的咬合力遠超獅子和老虎,以及可以張開到150°的超級大嘴,這一切似乎都在為它作著證明。更遑論一對60釐米左右的下犬齒也足以彰顯它的彪悍特質。
但,大家別忘了那裡是大自然,並非動物園。且不說小河馬要時刻面臨鱷魚、獅子等掠食者的捕殺,就算是成年河馬也有「挨啃小王子」之稱。比如圖片中這隻落單的河馬。
就算這隻河馬還在水中,斑鬣狗依然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然後各自分開轉移河馬注意力,將河馬團團包圍,伺機下口。這是斑鬣狗典型的捕獵方法,它們喜歡群起而攻之,深知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斑鬣狗眼裡,只要它們數量足夠多,沒有什麼不能成為獵物。
而在自然界,體型越龐大一般以預示著它們約缺乏靈活性。所以如河馬這般體型的動物大多會在這種情況下衝向對手,首先發起進攻打亂對手節奏,為逃跑爭取機會。因為一旦陷入持久戰,體力耗盡之後,結構可想而知。
也許這是它們在成長曆程中,自我總結出來的生存經驗,也許是它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已經融入基因深處的本能。但不管怎麼說,即使在現在看來這種做法依然是最正確的。
如果是一隻幼年河馬,就沒這麼幸運了。比如這個小河馬落單後,被一隻兇猛的鱷魚發現了。小河馬沒有來得及反應,就遭到了鱷魚的襲擊,這時的河馬媽媽可能還不知道自己的幼崽已經遭遇不幸。
獅子也是河馬的潛在捕食者,當然獅子們很少會捕食成年河馬,但並不缺乏捕食青年河馬的案例。非洲獅子幾乎可以殺死任何東西,在非洲有一些地區的獅子甚至有殺死大象的記錄。
然而以上都不能算是河馬最大的生存危機。除了人類捕殺以外,它們面臨的最大危機是水!
河馬不同於所有其他大型陸地哺乳動物,它具有半水生習性,而且河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汗腺,需要在水中降低體溫。
在非洲近年來河馬幾乎每年都要面對乾旱帶來的危機,由於缺水而被迫遷徙的河馬,與當地居民發生了更多衝突,當地人都知道這種衝突往往非常極端。而導致乾旱的原因有氣候因素,還有修建水利設施等人為因素。
看到這裡,你覺得河馬在野外生存中還算愜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