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中雷射雷達和傳感器技術的應用

2021-01-15 電子發燒友

來源: 傳感器技術

雷射雷達和與之競爭的傳感器技術(相機、雷達和超聲波)加強了對傳感器融合的需要,也對認真謹慎地選擇光電探測器、光源和MEMS振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感器技術、成像、雷達、光探測技術及測距技術(雷射雷達)、電子技術和人工智慧的進步,使數十種先進的駕駛員輔助系統(ADAS)得以實現,包括防撞、盲點監測、車道偏離預警和停車輔助等。通過傳感器融合實現這些系統的同步運行,可以讓完全自動駕駛的車輛監視周圍環境,並警告駕駛員潛在的道路危險,甚至採取獨立於駕駛員的躲避行動以防止碰撞。

自動駕駛汽車還必須在高速狀態下區分和識別前方的物體。通過測距技術,這些自動駕駛汽車必須快速構建一張約100m距離內的三維(3D)地圖,並在高達250m距離範圍內創建高角解析度的圖像。如果駕駛員不在場,車輛的人工智慧必須做出最佳決策。

完成這一任務的幾種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測量能量脈衝從自動駕駛車輛到目標再返回車輛的往返飛行時間(ToF)。當知道「脈衝」通過空氣的速度時,就可以計算到反射點的距離——脈衝可以是超聲波(聲納)、無線電波(雷達)或光(雷射雷達)。

美國西部光電展中濱松探測器雷射雷達應用演示

使用APD製成的DEMO即使用的ToF法

在這三種ToF技術中,雷射雷達是提供更高角度解析度圖像的最佳選擇,因為它具有更小的衍射特性和光束髮散度,可以比微波雷達更好地識別相鄰物體。這種高角度解析度在高速下尤為重要,可以提供足夠的時間來應對潛在的危險,如迎面碰撞。

雷射光源的選擇

在ToF雷射雷達中,雷射發射持續時間為τ的脈衝,在發射瞬間觸發定時電路中的內部時鐘(下文有圖示)。從目標反射的光脈衝到達光電探測器,轉換產生電信號輸出使時鐘停止計時。這種測量往返ToF Δt時間的方式可以計算到反射點的距離R。

如果雷射和光電探測器實際上位於同一位置,則距離由下公式確定:

中c是真空中光速,n是傳播介質的折射率(對空氣來說大約為1),影響距離解析度ΔR的因素有兩個:測量Δt時的不確定度δΔt和脈衝寬度的導致的空間誤差w(w = cτ)。

以第一個因素代表測距解析度ΔR=1/2cδΔτ,而以第二個代表測距解析度ΔR=1/2 w = 1/2 cτ。如果以5cm的解析度測量距離,上述關係式分別意味著δΔt大約為300ps,τ大約為300ps。

飛行時間雷射雷達要求光電探測器和其後的電子學系統具有很小的時間抖動(δΔτ的主要貢獻因素)以及能夠發射短脈寬時間的脈衝雷射器,例如相對昂貴的皮秒雷射器。目前典型的汽車雷射雷達系統中的雷射器產生約4ns持續時間的脈衝,所以減小光束髮散是必要的。

光束髮散取決于波長和發射天線尺寸(微波雷達)或透鏡孔徑大小(雷射雷達)的比值。微波雷達這一比值較大,因此發散度更大,角度解析度較低。圖中微波雷達(黑色)將無法區分這兩輛車,而雷射雷達(紅色)可以。

對汽車雷射雷達系統設計者來說,最關鍵的選擇之一是光波長。制約這一選擇的因素有幾個:

對人類視覺的安全性

在大氣中的傳播特性

雷射的可用性和光電探測器的可用性

兩種最流行的波長是905和1550 nm,905nm的主要優點是矽在該波長處吸收光子,而矽基光電探測器通常比探測1550 nm光所需的銦鎵砷(InGaAs)近紅外探測器便宜。

然而,1550nm的人類視覺安全度更高,可以使用單脈衝更大輻射能量的雷射——這是光波長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氣衰減(在所有天氣條件下)、空氣中粒子的散射以及目標表面的反射率都與波長有關。由於有各種各樣可能的天氣條件和反射表面,對於這些條件下汽車雷射雷達波長的選擇來說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大多數實際情況下,905 nm處的光損失更小,因為在1550 nm處的水分的吸收率比905 nm處要大。

光探測器的選擇

只有一小部分脈衝發射的光子可以到達光電探測器的有效區域。如果大氣衰減沿脈衝路徑不變化,雷射光束髮散度可忽略不計,光斑尺寸小於目標,入射角垂直於探測器且反射體是朗伯體(所有方向均反射),則光接收峰值功率P(R)為:

P0是發射雷射脈衝的光峰值功率,ρ是目標的反射率,A0是接收器孔徑面積,η0是光學系統透過率,γ是大氣消光係數。

該方程表明,隨著距離R的增加,接收功率迅速減小。為了合理選擇參數,R=100 m,探測器的活動區域上返回光子的數量大約是幾百到幾千,而通常發射的光子超過1012。這些回波光子與背景光子同時被探測,而背景光子沒有任何有用信息。

採用窄帶濾波器可以減少到達探測器的背景光,但不能減少到零,背景光的影響使檢測動態範圍減小,噪聲(背景光子拍攝噪聲)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典型條件下地面太陽輻照度在1550 nm處小於905 nm。

報告:面向自動駕駛Lidar的核心半導體器件介紹

擺脫ToF法的限制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雷射雷達加速自動駕駛汽車發展
    當然,深度相機還分近距深度相機和遠距深度相機,近距深度相機精度高,工作距離短,可用於工業檢測、無序分揀、人臉識別等。遠距深度相機識別精度低,工作距離遠,可用於手勢、動作和姿態識別,無人駕駛避障、路徑規劃等,其中自動駕駛系統中常用的雷射雷達就屬於遠距深度相機。
  • 雷射雷達:從光電技術角度看自動駕駛
    雷射雷達和與之競爭的傳感器技術(相機、雷達和超聲波)加強了對傳感器融合的需要,也對認真謹慎地選擇光電探測器、光源和MEMS振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4/378522.htm  傳感器技術、成像、雷達、光探測技術及測距技術(雷射雷達)、電子技術和人工智慧的進步,使數十種先進的駕駛員輔助系統(ADAS)得以實現,包括防撞、盲點監測、車道偏離預警和停車輔助等。
  • 雷射雷達廠商開啟自動駕駛激戰
    在自動駕駛行業加速發展的推動下,國內雷射雷達市場的應用落地也進一步提速,北科天繪、禾賽科技(百度投資)、北醒光子、大疆等一批領先的企業,也藉此機會迅速崛起。雷射雷達借勢起航作為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核心產品,雷射雷達在自動駕駛技術應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技術層面來看,能夠感知環境信息的雷射雷達,可以說是智能汽車的「眼睛」。
  • 成像雷達傳感器在自動駕駛汽車中的應用解析
    成像雷達傳感器在自動駕駛汽車中的應用解析 與非網 發表於 2019-09-24 14:52:56 業界對三種主要傳感器(攝像頭、雷達和LIDAR)在汽車中的不同作用
  • 漫談自動駕駛雷射雷達和新型探測技術
    不過,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並不知道我們熟悉的這個「雷達」概念,而是利用光來進行探測和定位的手段——「雷射雷達」。什麼是雷射雷達?如今,「雷射雷達」已不是什麼陌生的概念了,特別是隨著自動駕駛的熱潮,它也備受矚目。
  • 智能駕駛車載雷射雷達關鍵技術與應用算法
    車載雷射雷達(laserdetectionandranging,LiDAR)因其具有可準確獲取目標的三維信息、解析度高、抗幹擾能力強、探測範圍廣、近全天候工作等優點,在智能駕駛環境感知系統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智能駕駛這一特定情境對車載雷射雷達的硬體技術與應用算法的性能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應用於Level3由SAE提出的智能駕駛自動等級。
  • 雷射雷達疊加雷達,解決霧天自動駕駛
    但現階段,自動駕駛在技術等層面上依舊面臨桎梏。比如,惡劣的天氣條件就給自動駕駛汽車帶來了挑戰。通常,自動駕駛汽車使用雷射雷達和雷達來探測前方道路上的障礙物,但這兩種系統依舊有其局限,尤其不善於在霧氣環境中識別車輛。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自動駕駛的環境監測傳感器主要包括攝像頭和雷達兩類:1)攝像頭通過圖像識別技 術實現距離測量、目標識別等功能;2)雷達利用發射波和反射波之間的時間差、相位差 獲得目標物體的位置和速度等數據,按所使用的不同類型的波,雷達可以分為毫米波雷達、 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三類。
  • 實現高級自動駕駛,一定要用雷射雷達嗎?
    用沃爾沃集團CTO的話來說就是,雷射雷達的應用是汽車邁向全自動駕駛的關鍵一步。既然雷射雷達是實現全自動駕駛的「關鍵一步」,那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這一說法想必一定會得到國內外數十家雷射雷達廠商的紛紛點讚。所以,現在還來討論高級自動駕駛要不要配備雷射雷達的話題,似乎已經有些「不合時宜」了。對於自動駕駛來說,估計再也沒有比安全更重要的事情了。
  • 大立科技:紅外技術可與雷射雷達等其他傳感器一道為自動駕駛汽車...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7月17日訊,有投資者向大立科技提問, 貴司的產品能否用於無人自動化駕駛?有沒有相關的研發、合作、訂單?公司回答表示,紅外技術在自動駕駛領域具有獨特優勢,紅外成像傳感器可在特殊的天氣條件下,如黑夜、大霧、霧霾、沙塵,對面強光照射等情況下依然具有感知識別能力。公司的大面陣非晶矽紅外成像探測器可提供更高速、更細膩紅外圖像,滿足高動態、大視場的應用需求,特別適合高速運動平臺使用。可與雷射雷達等其他傳感器一道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解決方案。感謝您的關注,謝謝!
  • 雷射雷達傳感器的不足之處,遠紅外線技術(FIR)是完全駕駛車輛的...
    打開APP 雷射雷達傳感器的不足之處,遠紅外線技術(FIR)是完全駕駛車輛的感知方案 李倩 發表於 2018-05-15 11:23:34
  • 無人駕駛之雷射雷達(一):那些你不知道的技術原理和應用領域!
    雷射雷達是一種採用非接觸雷射測距技術的掃描式傳感器,其工作原理與一般的雷達系統類似,通過發射雷射光束來探測目標,並通過搜集反射回來的光束來形成點雲和獲取數據,這些數據經光電處理後可生成為精確的三維立體圖像。
  • LIDAR : 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傳感器
    正如下圖中的 Uber 和 Baidu 的自動駕駛汽車,它是安裝在汽車頂部的不斷旋轉的笨重盒子。雷射雷達技術的50個應用同時雷射雷達技術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正在變得越來越流行。2005年第二場比賽中,大衛霍爾發明了基於3D雷射的實時系統並申請了專利,這為Velodyne當前的雷射雷達產品奠定了基礎。在2007年第三次DARPA挑戰中,大多數團隊的感知系統使用的就是這項技術。大衛·霍爾的發明現在在史密森學會中被認為是實現自動駕駛的根本性突破。
  • 雷射雷達vs純計算機視覺 自動駕駛的兩大流派
    雷射雷達流派和純計算機視覺流派一直在自動駕駛技術中的感知層解決方案上喋喋不休。雷射雷達派認為純視覺算法在數據形式和精度上的不足;純視覺流派則認為雷射雷達不必要且過於昂貴。本文將對雷射雷達、攝像頭以及毫米波雷達等主流傳感器、各自動駕駛公司的解決方案以及傳感器市場格局作介紹。
  • 雷射雷達是什麼?為什麼自動駕駛必不可少?
    上期文章我們介紹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有個軟肋,就是對於靜止的物體有可能探測不到,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傳統的雷達不能有效識別靜態物體。當然,這個問題並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那就多種傳感器的配合使用。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大多數自動駕駛汽車都會搭載三類傳感器:攝像頭、雷達和雷射雷達。
  • 自動駕駛傳感器種類及布置方案
    自動駕駛汽車是一個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運動控制、多級輔助駕駛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系統,它集中運用了計算機、現代傳感、信息融合、V2X通訊、人工智慧及自動控制等技術,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依次可以分為環境感知、行為決策、路徑規劃和運動控制四大部分。而自動駕駛關鍵的環境感知用來採集周圍環境的基本信息,也是自動駕駛的基礎。
  • 雷射雷達技術應用的詳細分析
    雷射雷達技術產品種類繁多,性價比高,在我國眾多行業領域得到「大」規模應用,尤其是環境監測、電力、汽車、城市規劃、鐵路、林業、礦山、海岸線、考古等領域。隨著計算機技術、GPS和其自身技術發展和完善,雷射雷達技術應用最近幾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 自動駕駛離不開雷達,分兩種不同類型
    」就是車上的雷達傳感器,雷達最初是為軍事和航空電子應用開發的。 雷達傳感器的應用範圍廣泛,多種多樣,在汽車應用中,主要使用調頻連續波(FMCW)雷達,FMCW雷達使用間接距離或氣行時間測量,使用發送信號和接收信號之間的頻率差作為間接測距手段。
  • 自動駕駛的眼睛 細述單線雷射雷達的作用
    實際上,目前我們提到的,包括自動駕駛、機器人、測繪用到的雷射雷達,基本上屬於這種直接探測類型的雷射雷達。有比較特殊的,比如測風、測速之類的雷達,一般會採用相干體制。  按應用分類,我們可以分得更多,比如:雷射測距儀、雷射三維成像雷達、雷射測速雷達、雷射大氣探測雷達,等等。
  • 深度解析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原理、感知系統的發展趨勢
    原標題:深度解析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原理、感知系統的發展趨勢   目前,機械旋轉雷射雷達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