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鼠是我們常聽卻不常見的一種動物,而且一旦提起小白鼠,我們就不免跟「實驗」聯繫到一起。事實上上,小白鼠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主要的用途就是當作實驗對象,而且通常是用在醫學實驗上。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用小白鼠做實驗,而不是其他的動物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小白鼠
小白鼠顧名思義就是白色的小老鼠,如果你了解了小白鼠是「何方神聖」,你可能對拿小白鼠做實驗就不那麼牴觸了。首先,小白鼠其實就是一種家鼠,不過是原產於印度的小家鼠的變種。至於變種很好理解,簡單的說就是白化,就好比孟加拉白虎是孟加拉虎的變種是一個道理。
早在20世紀的40年代,小白鼠就被引入了我國的實驗室中,其目的就是實驗對象。從生物學分類上看,小白鼠屬於鼠科老鼠種下的白鼠亞種,因此,小白鼠作為小家鼠的變種,同樣是「四害」之一它除了一身白色的毛髮外,與其他老鼠其實是沒有本質的區別的。
當然,小白鼠除了用作醫學實驗外,也會被當成寵物以及餵養寵物的食物(比如蛇類寵物)。而且小家鼠的變種並非小白鼠一種,像小棕鼠、小黃鼠等等。
簡單的了解了一下小白鼠後,你是不是突然覺得拿它做實驗也沒有那麼不可理解了?畢竟作為「四害」之一的老鼠,可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存在。
為什麼選擇小白鼠作為實驗對象?
01 數量
隨著醫學的進步,許多醫學科研成果的誕生造福了人類,並且幫助了許多被病痛折磨的人,而這些科研成果要對人使用之前必須要經過層層的實驗,尤其是活體實驗。因此,就需要足夠多的單一動物來滿足需求,而小白鼠數量眾多,且繁殖能力與家鼠無異,這就滿足了對數量的需求。這是原因之一。
02 基因相似度
既然這些醫學的科研成果最終是用來造福人類的,那麼這種接受實驗的動物首先就要是與人類一樣的哺乳動物,其次這種哺乳動物與人的基因相似度必須要高。在現存的動物中,與人基因相似度最高的就是黑猩猩,但是這種靈長類動物已經成為了瀕危動物,顯然不能當作實驗對象。而繁殖能力強且數量較多的小白鼠的染色體數量為20對,比人類的染色體數量少3對,數量相對接近,更主要的是小白鼠與人的基因相似度高達85%,而且其染色體上的鹼基對(形成DNA、RNA單體以及編碼遺傳信息的化學結構)與人類的也非常的接近。
這是選擇小白鼠做實驗對象的第二個原因。
03 穩定性
從20世紀40年代,小白鼠被引入我國後,在經歷了無數次人工繁殖後,小白鼠的遺傳基因穩定性是最強的,也就是說,不同個體間小白鼠的基因相差最小,而且其遺傳基因也沒有出現大的突變和衰減。這顯然是更有利於實驗結果的平行觀察的。
綜上,數量較多,屬於「害獸」、與人基因相似度高且遺傳基因穩定,是小白鼠成為最常見的實驗動物的主要原因。
許多小夥伴會說:小白鼠也是生命,這樣做好嗎?
其實,這個問題有著兩面性。從生命平等的角度看,小白鼠的生命確實與其他生命一樣。但是,在我們人類的眼中,動物卻有好壞之分,而小白鼠恰好是「害獸」,是對我們人類「弊大於利」的一種動物。比如我們的生活大都離不開肉食,而肉食的主要來源就是豬、牛、羊、魚類等動物,這些動物也是有生命的。但是,由於這些動物相對飼養成本低,繁殖能力強,且攻擊性相對較差,所以被選為我們人類的主要肉食來源。
這本是就沒有好不好或者是公平不公平的一說,畢竟我們不能因為老虎、獅子捕殺其他食草動物就把它們定義為好或者不好。而且對於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超強的老鼠來說,人類也已經成為了自然界中制約它們的一分子。況且小白鼠並沒有因為成為實驗對象而受到生存的威脅,比起那些瀕危動物,它們明顯要好多了。
總結
小白鼠作為老鼠的一種,本來是對人類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動物,現在被當作實驗對象,也可以說是「物盡其用」了。相比較老鼠對人的危害,這也算是扯平了。換句話說,如果老鼠是現在的人類,它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將人類當成「小白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