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人們首先要糾正對原子結構的錯誤認知,其次是深刻理解能量的產生的根源,才能徹底解釋清楚。
過去人們把原子的存在形式理解為由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我認為這樣理解原子的存在形式,使人們對電磁場和能量的產生和傳導都產生了誤解,為什麼這樣說呢?
由於人們對事物認知方法上的錯誤,使得人們只能看到現象,而看不到本質。我認為事物的穩定狀態是一種平衡狀態,也就是中性的。無論組成事物內部的各種元素怎樣的運動,表現在事物這個層面上都必須是平衡的,也就是中性的。否則這個事物就不會穩定。而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由組成事物相對穩定的最小單元的本能所決定的,而且事物的穩定狀態是分層級的,外層級的穩定狀態是由內層級的組成它的相對穩定的最小單元的本能的交互作用所決定的。
用以上對事物的認知作為基礎,去分析原子的存在形式,我們可以看到,原子是一個穩定的層面,那麼組成原子最小單元的相對穩定的層面又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原子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中子是個相對穩定的單元。單獨的看電子和質子,它們都不是穩定的單元,而事實是它的外部表現原子卻是穩定的。那麼我們就只有一種可以理解原子這種現象的通道,就是把質子和電子放在一起,相互作用,把單獨的看質子和電子的不穩定性相互抵消,表現在原子層面就成了穩定狀態。
原來人們理解的原子是由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高速運轉而形成的,而質子是存在於原子核之中的,其實這樣理解是錯誤的。
我的理解是,既然外層的表象,也就是原子是由內層組成它的相對穩定的最小單元的本能所決定的。那麼組成原子相對穩定的最小單元就只有中子,中子的本能決定了原子的形態。這樣來看電子和質子存在的形態,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另外一種中子的存在形態,也可以說質子和電子是中子分解成的又一種存在形式,它們共同組成了原子。
過去人們總是習慣於把事物的兩方面單獨的一方面拿出來去思考,實際上這樣思考問題的方法是非常錯誤的。事物的表現形式都是由事物的兩方面共同產的,沒有正,哪有反,沒有上,哪有下,沒有反怎麼用正去解釋正,沒有正怎麼用反去解釋反?所以說,我們不能把質子和電子分開去解釋,那樣是永遠解釋不清楚的。我們對原子存在形態的錯誤認知就是這樣來的。因此,為了讓原子保持穩定,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電子和質子是共生共滅的,無論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單獨的存在。由於電子和質子相吸引的本能,要想在原子層面表現出中性,它們就必須圍繞著同一圓心做高速運動產生離心力,外部原子的表象才會是穩定的。由於電子和質子具有正反兩方面的性質,它們的高速運轉產生了最基礎的場,也就是人們所理解的所謂的電磁場,也就是能量。我的理解是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電場和磁場之分,這也是人們對事物的錯誤認知,使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陷入迷茫的原因。
下面我解釋一下,我對能量的產生和傳導的理解。我認為能量的產生來自於物質結構的變化,能量藉助於物質的傳導,也來自於物質結構的變化,只是傳導的物質性質沒有改變而已,改變的只是原子當中質子和電子所形成的場的排列方向而已,但要清楚改變排列方向是需要能量的。事物都有趨於穩定的本能,這種本能才是傳導物質不遭到破壞,而能傳遞能量的本質。
我的理解是能量是個場,它的傳導過程沒有物質的交換,有的只是物質結構的變化。比如說有線能量的傳播是依靠導線內部結構的變化,但導線的性質不變化,傳播過能量以後還能恢復成原來的結構。而無線能量的傳播,比如說雷射大到一定程度直接可以讓被擊中的物體產生結構的變化,變成別的物質。但無論是有線也好,無線也好,能量在傳遞過程中都沒有物質的流動。
我們理解了人們以前所為的電磁場的來源,本質上都是由產生電磁場最小單元的本能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那麼找到這個最小單元,我們就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對形成電磁場最小單元的交互作用進行控制,以實現人們對電磁場強弱變化的控制。
我認為形成電磁場的最小單元就是一對做同心圓高速運轉的質子和電子,它是組成電磁場的最小的電磁體。對它的運轉方向的有效控制,我們就可以實現對電磁場強弱的有序控制,理解了它,對我們現實中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讀者認為我的這篇文章還有意義,希望你把他推薦給所有你能推薦的人,在這裡我深深的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