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物主義不能直達幸福 生活裡不能只有金錢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從追求物質過渡到追求幸福的時刻

  不久前,清華大學顏寧教授關於「幸福」的一次演講火了。學生曾問她,與電視劇《歡樂頌》的主角安迪相比,你付出的努力更多、名望更高,賺得卻很少,會感覺不平衡嗎?答曰:金錢不能成為衡量幸福感的標準。一問一答,道出了多數人「想要與得到」的掙扎。

  現代人面前都擺著一道「幸福難題」。就像斯基德爾斯基父子在寫《金錢與好的生活》這本書時,他們的朋友問道,「你們不是打算告訴我們,你們認為多少錢才夠吧?」這本從哲學和經濟學角度探討金錢與美好生活關係的著作,正是聚焦於此,「多少錢才夠」「夠是相對於什麼來說」等問題伴隨始終。

  之所以是「難題」,是因為有關金錢與幸福感相關性的討論,從未停止過,結論更是懸而未決。即便在馬克思看來,「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的資本主義,也沒能滿足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追求。相反,經濟上的不知足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這種渴望植根於人的本性。

  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經濟增長几乎就等同於美好生活。美國「大蕭條」時期,很多人對資本主義不抱有任何幻想。凱恩斯在1928年對劍橋大學本科生做了一次演講,題為「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他預測,「100年後,先進國家的生活標準將是今天的4—8倍」,並且描繪了舒適工作和美好生活的前景。研究表明,自1930年後70年裡,人均收入增長了4倍,而工時預計到2030年才能達到每周35個小時。「一個無須工作的未來」並沒有到來,在一些國家,富人的工時甚至不降反升。

  在當時一些經濟學家看來,減少工作時間或者用更多自由時間做喜歡的事情,代表了一種美好的生活。現實情況是,經濟增長並未實現預言中的美好,大多數人還需要辛苦地工作,考慮到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科學技術、世界形勢等多重因素的變化,「凱恩斯」們的失敗預測也不足為奇。

  經濟增長或財富增加,確實是實現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但是對國家而言,單純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加重汙染、擠壓閒暇、貧富分化等經濟增長負效應可能會逐漸凸顯。1974年,經濟學家理察·伊斯特林在對多國進行幸福感與GDP的調查後,發表了論文《經濟增長是否能改善人類命運?》,他的答案是「可能不會」,這是著名的「伊斯特林矛盾」。

  對個人而言,美好生活裡不能只有金錢。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的錢包逐漸變鼓,但也帶來「你幸福嗎」的困惑。金錢沒有「原罪」,與美好生活也密切相關,但當一個人把對生活的追求框定於物質與金錢時,就會像傳說中的邁達斯國王,雖被賦予點石成金的魔力,最終卻被餓死。

  亞里斯多德曾說,「人活著的目的應該是讓自己開心,但人們終其一生忙碌又受罪,想到這些還真是讓人不解。」如今,我們的國家正在面臨著從高速增長過渡到可持續增長的階段,我們每個人則面臨著從追求物質過渡到追求幸福的時刻。全面小康帶給人們的意義,就是在可物化的指標之外,還要補全健康、安全、尊重、個性、閒暇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等種種目標。在發展起來的語境下,更多人的人生選擇將不再是被迫或者孤立的。未來幾十年,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拜物都將退位成生活的附屬品,而探尋可能性、關注幸福感、為愛好打拼,一定會成為公共空間中不斷出現的新風尚。(記者 李洪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拜物主義不能直達幸福
    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從追求物質過渡到追求幸福的時刻      不久前,清華大學顏寧教授關於「幸福」的一次演講火了。學生曾問她,與電視劇《歡樂頌》的主角安迪相比,你付出的努力更多、名望更高,賺得卻很少,會感覺不平衡嗎?答曰:金錢不能成為衡量幸福感的標準。
  • 周志強:拜物主義風尚已成「中國病」 催生「精神分裂」
    原題:拜物主義催生的「精神分裂」 拜物主義思想正在主導著我們的生活,塑造著當前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一種拜物主義的風尚已經成為當前的「中國病」 如果做點較真的事情,「拜金主義」和「拜物主義」是可以大致分開的。
  • 受賄女獄中感悟:金錢不能給人幸福
    在記者採訪她的幾個小時裡,她不止一次地對記者說:金錢不能給人幸福。人,應該守法做人,愛心做事。這或許是她在獄中這些年,所獲得的最大感悟。  開始的時候我真的是想退給人家,但是,人家說「現在是市場經濟了,都這樣」,於是稀裡糊塗就拿了。慢慢的,對這些錢就比較麻木,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  我被抓的時候正好31歲。而在此前,我的生活道路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 研究:金錢能買來幸福嗎?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研究:金錢能買來幸福嗎? 2017-06-01 09:26 來源:滬江 作者:   幸福感是個很難定義的東西,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有不同的標準,不過,單純從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上來說,也的確可以區分出幸福、不幸福、將就將就還算幸福的區別。
  • 金錢,並不能代表成功的人生,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金錢
    什麼是金錢?人應該怎樣看待金錢?這可是一門大學問。取得金錢只表示財務上的成功,而財務成功只是成功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活在世界上,追求的應該是成功的人生。成功的人生並不僅僅是取得財富,它是一種心態,在這個心態中你覺得安詳、寧靜、滿足。
  • 啥是幸福?好像沒有答案,但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理論裡能發掘出秘密
    幸福關乎精神,也關乎物質。美國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論裡給了我們一個相對客觀的理論指引,您接下來可以來學習和核對一下。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需求,反映的是人類對物質的需求,人只有在吃穿住用行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正常生活有可靠的保障時,才能追求精神上的幸福。一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居無定所的人,是沒有心情奢望在精神上獲得多大的享受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必要的物質條件,但如果把物質當成了幸福的全部要義,你所能體驗到的幸福就只是低層次的幸福,是絕對感受不到心靈富足所帶來的極致快樂的。
  • 英語聽力視頻:金錢能買到幸福嗎?(雙語)
    儘管我們很多人在人生過程中想著要追求財富,我們常常被告知金錢不能買到幸福。但這個說法有何真理?金錢和幸福之間有關連性嗎?而若有的話,我們該如何善加利用它呢?   Humans are very sensitive to change. When we get a raise or commission, we really enjoy it.
  • 綠色和平組織指出:服裝綠色消費需真正實踐拜物主義
    綠色和平組織指出:服裝綠色消費需真正實踐拜物主義 2017-09-27 15:45:25 來源:慧聰網 快時尚的興起,讓消費者能以更便宜的價格入手時裝,而更高的棄置率也滋生了更嚴重的環境問題
  • 調查研究:金錢不能買到幸福?那是你不會買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調查了美國、加拿大、丹麥和荷蘭的6271受訪者,發現買時間和生活滿意度之間也有同樣的關係,而且與整體收入水平無關。同樣,研究人員也調查了他們生活的滿意度和平時日程是否緊張。   整個調查顯示,那些花了金錢使自己空閒時間更多的受訪者整體生活滿意度更高,他們在時間上的壓力更小,心情也更好。
  • 生活不能將就,喜歡和不喜歡沒有替代品!
    就像,明明想喝的是星巴克的咖啡,為了蹭瑞幸咖啡的折扣,卻得來不喜歡的口感,花掉的金錢並沒有帶來預期的享受。是退而求其次了很多次,才終於明白,喜歡的東西是沒有替代品的,任何的退步,得來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只會浪費了金錢與心境。生活如此,婚姻更是。
  • 直達生命的源頭
    那為什麼我們還繼續玩一個抓取金錢,抓取美好關係,抓取健康的一個遊戲呢?也許只是為了體驗生活,體驗人的七情六慾,經歷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了這些體驗後,原來發現生命這麼美好,一切都已存在於當下了。 沒有了體驗,估計也難以直達生命的源頭。總是有了對比,才知道好壞,才知道對錯,才知道高低等等。
  • 愛因斯坦的日常生活輕看金錢懂得快樂
    夫人不懂得相對論    愛因斯坦曾用極簡明的例子解釋「相對論」,即:一個美麗的姑娘伴你對坐一小時,你好像覺得只有一分鐘般的短暫;要是你在火爐上坐一分鐘呢?你又覺得像有一小時般地長了!這話一聽,好像很正確,仿佛那就是相對的。但若是讓我們試驗一次,就明白是因為人願意與美人對坐而不願意坐在火爐上的緣故。
  • 富人定律:金錢到底是不是萬能的?一個故事告訴你答案,醍醐灌頂
    所以,有些人把追求金錢當作了生活的全部內容。這樣一來,他們就再也無法享受到生活的寧靜美好,反將自己搞得身心疲憊。要知道,痴狂地追求金錢就必為金錢所奴役。在當今社會,假如把錢財看得太重,認為金錢萬能,結果往往是對自己無益的。最終金錢不但不是為自己服務,自己反而會被金錢所奴役。那麼,金錢到底是不是萬能的?
  • 萬物的本質都是能量,能量的本質是頻率,金錢的頻率是什麼?
    那麼財富、金錢也是能量,也是頻率,他們的頻率是什麼?同頻相吸,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頻率與其相同,吸引財富到我們身邊來?既然有相吸那就有相斥,如果你潛意識裡對金錢、對財富有負面的意念,那你是吸引不了財富的!
  • 權利、金錢、性的三大信仰
    浪子可以回頭,失足女可以從良,但是狗能不能改了吃屎就不一定了。在特殊的社會,權利、金錢、性慾是特殊群體的三大信仰和日常追求。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金錢:對物質世界控制能力的數量化表現。金錢,可能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因為金錢可以衡量大部分具體事物的價值,也為人類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使人類從以物換物的營商手法進步到現代的社會中有股票、地產、金融等等的公開交易平臺,這全是金錢的功勞。金錢雖然對人類有很大的功用,同時也製造出一連串的問題。
  • 拜物主義的災難:被愚昩摧殘的人類!
    問:難道人間的理念就不會產生出美滿與幸福?答:人們都在幻想:正義戰勝了邪惡,從此人間太平,再無紛爭、再無罪惡、再無痛苦……人們安居樂業、平等相待、和睦相處、人人平安、個個幸福……人們這是改寫了生存理念和生命邏輯了嗎?用什麼來改寫的?用物質的極大豐富?用人們道德品質的普遍提高?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物質豐富了人就不再相爭了?
  • 人人都需要金錢 但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託爾斯泰說:「沒有錢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錢過剩則更加悲哀有了錢,人的生活可以更舒適,人的交往可以更自如;沒有錢,人的生活會很拮据,人的交往會很尷尬。  錢,可以給人帶來幸福和美好,也可能給人帶來糾結和煩惱。為了錢,人們四處奔波、人們苦心積慮、人們挖空心思。為了錢,人們埋頭苦幹、人們努力拼搏、人們鋌而走險。錢,使一些人奮發向上;錢,也使一些人自甘墮落。
  • 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金錢財富or專業能力
    物質社會,金錢財富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追求適當的物質享受是人生的目的之一,金錢的重要性得到認可,也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但是,若人人皆無休止地追求金錢,都不專心做好本職工作,那便會有釀成拜金主義之風的危險了。金錢至上,誰擁有的錢多,誰就是本事大,誰就是成功者。
  • 娛樂圈的這對昔日情侶告訴你:相愛卻不能相守,只有這一個原因
    ,卻不能陪你走到最後。曹駿年少時有過不少經典的作品,中途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淡出了觀眾的視線,導致這幾年都沒有能夠讓觀眾記住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這也為他與藍盈瑩之後的情感糾糾葛埋下了不能長久的原因!藍盈瑩可以說是一個從小泡在蜜罐裡長大的孩子,基本上沒有為生活發過愁,父親是開公司的。
  • 老人說「男人不能怕受,女人不能怕透」,什麼意思?
    在農村中總能聽到很多的老話,這些話語在農村的的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指點意義。很多的話語表面上是一個意思,實際上理解起來卻是另一種道理。那麼在農村中經常聽到「男人不能怕受,女人不能怕透」,如何理解?一、「男人不能怕受」在農村中,男人是家庭的頂梁柱,只有男人扛起身上的責任,才能讓一家人的生活有所保障,畢竟男人有著更多的體力,他們理應有更多的擔當,需要去外面打拼奮鬥才行,用自己的拼搏讓家人都能踏實的生活。特別是在古代,一般都有男主外的觀念,在那個小農的時代裡,勞動力的需求很高,因此男人一定要站在家庭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