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5)
問: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人為什麼要毀滅自己?
答:機器人戰勝的將會是邪惡的人,而誰是邪惡的人?這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識別與判斷,角色很可能轉換,機器人怎麼執行公平正義?問題的關鍵是,人之間有公平正義嗎?
問:強調公平正義,不是為了抑制有些人的邪惡與犯罪嗎?
答:問題的焦點是,為什麼有邪惡與犯罪?這些犯罪行為是在做什麼?邪惡與犯罪並不是盲目的或者無理性的行為,它恰恰是人為奪取自己的利益做出的合符邏輯的行為,只是或許違反了人們的某些約定與某些規則,侵犯了別人的利益,這些行為往往是生存理念的極端表現。
問:罪犯往往有自己的理由。
答:對,為什麼邪惡與犯罪層出不窮?因為他們都有犯罪的理由,這些理由無不出自於生存競爭理念,無不出自於自身生命利益的需要。所以,真正的罪惡不是出自於某人,而是出自於某理,某理的來源一定是人的生存理念,也就是說,正義與邪惡就是生存競爭理念有意製造的產物。人間相鬥是生命邏輯的需要,很顯然,人類奉行的理念與邏輯得出的必然結果就是痛苦的結局,無論遭遇痛苦的是甲方還是乙方。
問:難道人間的理念就不會產生出美滿與幸福?
答:人們都在幻想:正義戰勝了邪惡,從此人間太平,再無紛爭、再無罪惡、再無痛苦……人們安居樂業、平等相待、和睦相處、人人平安、個個幸福……人們這是改寫了生存理念和生命邏輯了嗎?用什麼來改寫的?用物質的極大豐富?用人們道德品質的普遍提高?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物質豐富了人就不再相爭了?思想品質提高了人就和睦友愛了?殊不知這與人類生存的理念不符,與生命獨立存在的邏輯不符。老虎不會因為肉大多了就變成貓,魚兒也不會因為能力太強就到天上去飛,人也不會因為環境條件的改變就沒有了人性。人性的獨立性、自私性、排他性不會改變,約束只是暫時的和相對的。在生命觀念下,人無法成為天使。
問:你這是否定了人類的理想。
答:人類的理想是南轅北轍,無異於沙堆上建宮殿、海面上起高樓。生存競爭邏輯模式的盡頭可能是不再競爭嗎?人性發展的極端是沒有人性嗎?人們的理想國只是解決了分配問題、人權問題、道德問題、只是改變了人所處的環境,並沒有改變人的本質,這樣理想國能理想嗎?
問:人類這些理想世界表達了什麼?
答:表達了人思維邏輯的窘境,人根本就想像不出什麼是理想的生活,只把在生存競爭邏輯模式下的需要和無法完成的目標進行極端化想像,結果就是:大道之世,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愛幼,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各盡其能、按需分配。平等互愛、和睦相處……還有那個極盡奢華的西方極樂世界(天堂)是什麼樣子?佛經裡告訴我們,那兒是黃金鋪地,有七寶蓮池、八功德水,當你有需要的時候,每個動植物都能唱出梵天妙音的佛法……鮮花美酒,應有盡有。人無所不能,物無所不有。人所需之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這些想像和描述,要麼非常低級簡陋,要麼完全自以為是,要麼竟然是孩童式的幻想,描繪得讓人忍俊不禁。想不到無所不思、無所不為、無所不能的智慧無比的人類在設想未來理想生活時表現得這麼無能和無趣,完全是想像力無奈與饋乏的表現,換句話說,就是全部實現了人們所理想的一切,竟然是這般模樣?那是些美妙的去處嗎?人去到那裡做什麼?在極盡豐富與奢華的物質世界中,人又能得到些什麼?錦衣玉食,穿金戴銀……可見,生存邏輯的極端結果不過如此,人顯得非常地理短詞窮。
問:你認為人們的理想世界很不理想?
答:非但不理想,而且是人間物質災難的繼續,人類真要是到了那種境地,恐怕只會有更多的難堪。
問:物質災難是個新詞啊,你發明的?
答:從將物質作為第一性存在開始,人就從存在者的身份變成了利用者,利用者來去匆匆,而物質永存,所以,物質成了偉大的存在,人只得成為棲居者。從唯物到拜物,人將自己的角色徹底異化,當拜物與拜金主義大行其道時,人自己在哪裡?在物質的埋沒與金錢的壓迫中喘息,有人說出"寧可在寶馬車裡哭"這種拜金主義的極端語言時,人的地位是何其的分明:寶馬車和哭什麼重要,顯然車比人重要,而今如此在物中哭泣的人比比皆是。人從物質中感知到痛苦,這難道不是物質對人構成的災難?更為嚴重的是,物質觀佔領一切,人不但相信物質可以完成一切,從物質裡可以找到一切,人恨不能從物質中找到精神的質量,並將其物理構成公諸於世。連康德也說,給我物質,我就能造出一個世界來。可見,物質洪流不但淹沒了每一個人,還摧毀了人類的智慧和理想,想想實在可悲。
問:你這純屬空論,人離了物質能活嗎?
答:關鍵問題是,人用物質來做什麼?
問:不就是用於生活和享受嗎?
答:用於生活與享受不就是獲得快樂的感知嗎?人從物質裡獲得了的需要的一切感知嗎?人需要的僅僅是物質的享受嗎?馬諾從寶馬車裡感知到什麼?不是屈辱、蔑視與尊嚴的踐踏嗎?否則她哭什麼?哭自己受到物質的欺凌而不知,哭自己放棄自己而不覺,哭人類的物質至上主義是多麼害人……物質是人需要的終極嗎?顯然不是,物質是人需要的快樂、舒適、愉悅、幸福的介質和到達的過程,人需要的物質後面的感知,絕不是物質本身。人需要黃金美玉等物質財富給人帶來的美感和喜悅感,但寶馬車給人帶來了什麼?人為什麼坐在裡面哭泣?當物質成為人精神情感的替代品和兌換品時,人意識到自己的悲哀沒有?物質過程謀殺了人的目的,不知道有多少馬諾還要在寶馬車裡哭多久?不知道這場人類自造的物質災難何時才能結束?
問:你是感到傷心還是在嘆息?
答:傷心到連連嘆息,人怎麼竟然迷失在物質中,這實在可悲又可嘆,物質是服務於人的感知目的的,不是來給人製造困境的,人這樣做,不但委屈了自己,也委屈了無言的物質。(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電子書:《感知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