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沒有人把電子雙狹縫實驗做個視頻演示呢?

2021-01-15 網易新聞

今天跟小夥伴們聊一下,電子雙狹縫衍射實驗這個話題。可能會有很多小夥伴都很好奇,這個著名的實驗,那麼多人做過,又是量子力學的基礎性實驗。網上關於這個實驗的說法很多,為什麼就沒有人錄一個實驗視頻放上來共大家觀看呢?

其實這裡的奧妙很簡單,那就是實驗過程根本無法錄製成視頻。由於老郭也是物理系畢業的,雖然後來沒幹專業,但是這類實驗還是了解的。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實驗準備。可能有的小夥伴會問,這麼簡單的實驗有啥好準備的。其實您錯了,這個實驗要準備的地方非常多,這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實驗

一、電子源準備

這個實驗需要運動的電子來穿過雙縫。而我們根據物質波的公式可以知道,電子的波長跟入射電子的動能是成正比關係,在速度遠低於光速的情況下,與電子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我們實際上就需要一臺電子加速器。

二、雙狹縫準備

可能有不了解的小夥伴再次好奇,雙狹縫有什麼可準備的。其實,這是實驗中的一個難點,甚至有可能是決定實驗成敗的一個關鍵設備。這是因為,電子的波長很短,跟X射線的波長差不多。所以製作這個雙狹縫的材料就需要有說法,得等造得出來跟電子波長接近的狹縫,同時還要控制兩個狹縫之間的距離,這個材料還不會被其它的電子轟碎。難度是很大的。

三、接收屏

需要用特殊材料,因為電子的波長很短,所以,形成的條帶間距也很狹窄,所以我們要把接收屏和狹縫的間距放得遠一點,才能分辨得出來。差點忘了說了,這不能是普通得相紙,必須是能讓電子成像的相紙。為了精確,一般這種都是玻璃底片。

四、抽真空

我們要把所有的實驗設備,都放到一個真空環境當中。否則,電子流,也就是貝塔射線流其實在空氣中的穿透能力很弱。如果真空度不夠,我們根本看不到衍射條紋。我以前做阿發粒子實驗的時候,我那臺老的真空泵要工作三天,然後還有油汙染影響我的實驗結果。

五、冷卻

如果是實驗精度要求非常高的,諾貝爾級別的實驗,比如單電子雙狹縫衍射,還需要進一步製造真空環境,怎麼辦呢,必須冷卻。把整個系統中的溫度降到接近絕對零度,這樣游離的氣體粒子就少了。

六、雷射測量

如果是單電子衍射實驗,用接收屏根本什麼都看不見,只能是用雷射,然後觀察光子的運動改變來判斷電子的路徑。我寫這個,主要是想說,其實根本沒辦法錄像。全程都是看不見的。怎麼錄呢?

總結一下

電子的雙狹縫衍射實驗,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十分複雜。單電子雙狹縫衍射實驗的難度,不會比LIGO引力波探測器簡單多少。這是一個全程無法拍照的過程,因為可見光的進入,已經會影響到電子的路徑了,所以沒法拍攝,我們自然也就不會在網上看到這個實驗的視頻了。

網上傳的1974年有一位科學家做了一個用高速攝像機去拍攝電子通過哪條狹縫的實驗,說是觀測影響了電子的行為,這是純扯淡。即使是今天,有沒有能小到X射線波長尺度的攝像機呢?還弄出來一個什麼細思極恐的雙縫實驗,就是騙人的。電子位置的測量,只能通過接收屏或者是雷射,而雷射祛測量,就會產生擾動,從而影響測量結果,就這麼簡單。電子路徑的逆推,是通過在接收屏上顏色條紋位置的測量,然後通過計算逆推得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真相:電子雙狹縫實驗,吃瓜群眾對量子力學的誤會究竟有多深?
    昨天我在文章《解讀真實的電子雙狹縫實驗,闢謠對量子力學的誤解,科普有責任》給大家介紹了真是的電子雙狹縫衍射實驗的一些小細節和過程。今天我們就以這個實驗為基礎,從經典走向量子。特殊強調一下:本文的分析和結論都與實驗結果完全符合。
  • 電子的雙狹縫實驗引發的爭議:波函數的迷霧
    最近幾天正在寫五分鐘量子力學系列科普文章,其中提到的實驗就有您說的這個實驗。嚴格的來說,這個實驗的名稱應該叫做雙狹縫電子延遲衍射實驗。1、這個實驗證明不了觀察對結果會產生影響。這源自對觀察這個詞的誤解,應該解釋成測量更合理。
  • 深層解讀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對實驗的誤解到底為止!
    所以實際上電子束需要通過磁場來進行聚焦,也就是用磁場把電子控制在一起,沿著一個方向運動。以現在的技術,這個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在上世紀20年代,實現起來就非常困難了。1.2、第二個難點:雙狹縫製造如果沒有足夠小的狹縫,電子就不能發生衍射現象,或者說衍射現象就看不到。製作出足夠狹窄的、間距滿足要求的雙狹縫就是這個實驗能否做出效果的關鍵點。那麼做這個很難嗎?
  • 小實驗大道理:奇妙的「雙曲狹縫」(文末有挑戰!)
    雙曲狹縫是科技館裡一個常見的演示項目——將傾斜一定角度的直棍沿著一條中心軸旋轉,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直棒可以順利地從一個平面上彎曲的縫隙中通過。
  • 令人吃驚的實驗:1個粒子居然可以同時通過2個狹縫?
    但是一個粒子怎麼能同時通過兩個狹縫呢?這在我們宏觀世界簡直無法想像,可惜微觀世界就是這樣神奇,具體有沒有實驗可以驗證這個現象呢?當然有,那就是著名的「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實驗的具體方法就是剛剛說的,準備兩個狹縫,狹縫的長度肯定不能太大,小到讓一個電子能通過即可,在狹縫後面放一個擋板,只要電子通過狹縫就會在後面的擋板留下一個亮點。把以上儀器準備好後就可以進行實驗了,實驗的具體方法是:把電子一個一個的往兩個狹縫扔(不一定非要瞄準兩個狹縫扔,隨便自由扔過去,大方向是朝向狹縫即可),讓電子通過狹縫打到後面的擋板形成亮點。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Physics World,2020,(2): 31)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
  • 雙縫實驗中,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最近幾天,老郭正在動手DIY一個「乞丐版」的光學幹涉儀,準備錄製一些實驗視頻。在測量狹縫到接收屏的距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類似,但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 雙縫實驗中,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最近幾天,老郭正在動手DIY一個「乞丐版」的光學幹涉儀,準備錄製一些實驗視頻。在測量狹縫到接收屏的距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類似,但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電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
  • 揭秘:世界上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之一的雙縫實驗
    雙縫實驗是一種光學實驗,卻有很多人說光縫實驗其實很恐怖,它讓人對世界上看到的東西現象都產生了懷疑。在量子力學裡,雙縫實驗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在這種更廣義的實驗裡,微觀物體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
  • 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挑戰了因果律了?
    這種現象可以簡單的解釋為:不管觀測不觀測,以及何時觀測,電子都是確定地只通過了一個縫隙。至於為什麼觀測了就沒有條紋了呢?因為觀測這種行為和手段本身就破壞了電子之間相互幹涉唄?破壞了相互幹涉使得其本身的波粒二象性裡只剩下「粒」性而沒有了「波」性,自然就不存在幹涉條紋了唄。
  • 用雙縫實驗來檢測電子的物理行為
    假若光束是由經典粒子組成,將光束照射於一條狹縫,通過狹縫後,衝擊於探測屏,則在探射屏應該會觀察到對應於狹縫尺寸與形狀的圖樣。可是,假設實際進行這單縫實驗,探測屏會顯示出衍射圖樣,光束會被展開,狹縫越狹窄,則展開角度越大。在探測屏會顯示出,在中央區域有一塊比較明亮的光帶,旁邊襯託著兩塊比較暗淡的光帶。
  • 最神奇的物理實驗——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拿光的雙縫實驗來說,在暗室中,用一束光照射具有兩條平行狹縫的不透明擋板,便可以在後面的偵測屏上觀測到明暗相間的條紋,如下圖所示:後來,科學家用電子做了類似的實驗,發現電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至此,高中物理課本關於這一塊的知識就結束了。然而這個實驗的複雜性遠遠不止於此,近代的物理學家在改進了一些實驗條件後,觀測到了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
  • 五個不可思議的實驗會讓你相信現實只是幻覺!
    你需要知道最重的事就是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完全解釋量子力學是什麼東西。
  • 量子力學與意識 五個不可思議的實驗會讓你相信現實只是幻覺!
    波函數是個數學函數,專門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或處於某種運動狀態的機率。測量的動作(觀察者)造成了波函數塌縮,原本的量子態機率塌縮成一個測量所允許的量子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神不會玩骰子」而反對這詮釋。不過所有計算與估計的準確性證明哥本哈根詮釋是對的。不過他的支持者在減少中因為最大的原因就是實驗裡波函數塌縮的神秘現象。
  • 「九章」計算機再次演示量子霸權
    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的論文顯示,其結果是76個被探測到的光子,這遠遠超過了先前創下紀錄的5個被測光子以及經典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報導稱,與利用矽處理器構建的傳統計算機不同,「九章」量子計算機是一個由雷射器、反射鏡、稜鏡和光子探測器組成的精密桌面裝置。它不是有朝一日可以發送電子郵件或存儲文檔的通用型計算機,但它卻可以展示量子計算技術的潛力。
  • 為什麼說「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在量子力學的相關實驗中,「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那麼為什麼人們會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其實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本身並不令人「毛骨悚然」,它只是量子力學中一種演示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實驗。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美媒:中國「九章」演示「量子霸權」
    阿倫森稱,在許多年的時間裡,玻色取樣實驗一直局限在只能探測到大約3到5個光子的程度上,這與量子霸權「相去甚遠」。他說:「擴大規模是很困難的,向他們致敬。」報導稱,在過去幾年裡,量子計算技術已經從原本的默默無聞一躍發展為一項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事業,其對國家安全、全球經濟以及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基礎的潛在影響也得到了承認。
  • 「可怕的」雙縫幹涉實驗:世界還是你看到的那樣嗎?
    什麼是雙縫幹涉實驗?在量子力學裡,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可怕的」雙縫幹涉實驗及其延伸雙縫幹涉實驗假若光束是由經典粒子組成,將光束照射於兩條相互平行的狹縫,則在探射屏應該會觀察到兩個單縫圖樣的總和。但實際並不是這樣,如下圖所示,在探射屏顯示出一系列明亮條紋與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樣。
  •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到底恐怖在哪裡?
    不過當時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光是波,因為身為粒子的光無法解釋光的衍射現象,而且如果光是微粒的話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兩束光發生碰撞呢?這個人就是惠更斯。 靈異實驗:雙縫幹涉 也許微觀世界有它自己的本質,也許它真的跟宏觀世界不一樣,也許宇宙真的需要兩套不同的理論去解釋,也是事物真的存在兩面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而我們只是各執一詞、盲人摸象罷了。 那麼光到底是什麼?科學家決定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可以完美探測波和粒子的不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