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與他人分享,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快樂與憂傷。
分享是一種緊密銜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最簡單有效的方式。無論分享的是什麼,好的壞的,對世界的認知或是感受,對他人的批判和讚美,都是一種讓他人了解的過程。
學會分享,才能讓他人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的。作為BA(需求分析師)/PM(產品經理)來說,分享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良好的分享方式會對工作更有利。學會分享,有很多好處。
分享的過程是滿足需求的過程
每個人在分享信息經驗或自己觀點的時候,心理運作的模式通常會假設有接收分享信息的「受眾」。
所以在分享的過程中分享者會自覺的思考如何滿足「受眾」的需求:
我要分享的「受眾」是誰,是哪一類人?我分享的內容對「受眾」是否有價值?我的「受眾」的需求是什麼?我分享的內容是否滿足「受眾」的需求?如果每次分享都有這個思考的過程,久而久之,分享會鍛鍊和加深我們對需求的洞察和把握。
分享能幫助明白「價值」的本質
每一次有效的分享,都會幫助我們獲得反饋。如果是有效的反饋,會幫助我們思考自己分享的內容有哪些不足,然後慢慢修正,最後我們會明白分享內容對於分享對象的「價值」。
這個過程會促使我們學會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產品。
當然有效的分享是指分享有價值的東西,如果分享的內容沒有價值或全部是負能量,不僅不會獲得反饋,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給對方留下發牢騷的印象。
如:祥林嫂在遭遇人生重創後,一次次向人們「分享」她的痛苦;人們由同情轉為厭倦。因為她的分享對別人毫無價值,除了有發牢騷的嫌疑甚至老生常談也會讓人厭煩。
主動分享能迅速提升溝通力
觀察我們身邊的人會發現,那些樂於分享的人,人緣都比較好,溝通也會很愉快。
每一次簡單的分享,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與他人的關係,改善溝通方式和提升溝通效率。
因為樂於「分享」讓我們保持一種願意與人交流的開放心態。這種心態會幫助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更清楚的闡述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會虛心接受別人的看法。
這樣的溝通過程才會很輕鬆,不至於發生產品經理與開發經理打架的事件。
舉例:作為PM的你正在學習java的相關內容,並虛心向技術宅男請教,同時也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這類技術男通常都會改變對你的看法,不會認為你什麼都不懂。等到下一次找他改需求,他不會反手就一句:又改,這根本就不是bug。
分享能加深對知識事物的理解
分享是一種加深理解的學習方式。
從我們的讀書生涯中就會發現:老師課堂上講解的內容,聽一遍好像很熟很懂。但做起題目來,並沒有熟練的用到老師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
但如果我們自己梳理一遍知識點,或是給別人講解一遍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如此,再去做題會遊刃有餘。當然講解的過程並不是簡單的複述,而是帶有自己的理解。
這就是分享加深理解的案例,按照學習金字塔理論,教別人應用自己的所學知識會讓我們對知識的保留率達到90%左右。
如果我們對所學知識沒有清晰的梳理,分享的過程是很難的,會感覺明明自己很理解為什麼就是講不出來。
分享的過程除了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也能幫助我們發現哪些不懂的地方。
對產品/需求而言,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幫助發現從來沒有思考過的角度,促使對產品需求的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審視。
分享會幫助保持開放的心態
也許有人會擔心「我把自己的東西分享出來了,別人超過我怎麼辦?」
這種想法很正常,就像學校時候,把自己的學習總結分享出來,會擔心被人比你考得好。可當我們經過要不要分享的思考後,會發現:分享並不會讓我們失去什麼。
相反,分享給別人,帶來的快樂超過獨享的快樂。俗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選擇分享意味著你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展示給別人,別人願意、樂意接受你的分享的同時,也是在接受你。
樂於分享,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會幫助我們看到更大更豐富的精彩世界,也包括更全面的需求背景。
分享會帶來額外的好運
樂於分享、有能力、實力分享的人,通常都會有意外的好運。因為他們樂於分享,同時別人也會樂於分享給他們。知識的傳遞就是這樣,分享會帶來好運。
所以,分享是個好東西!對於BA或PM而言,分享更是需求過程的一種有效工具和方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