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裡蘇丹國(一):奴隸王朝
德裡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於1175年後佔領和徵服納爾默達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之後的德裡總督於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蘭王朝。首一個王朝庫特布沙希王朝是古爾王朝留在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的突厥語族奴隸創立的,因此又稱為「奴隸王朝」。之後的後繼王朝依次是: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由於這些王朝首都始終位於德裡,故而被統稱為德裡蘇丹國。
第一位國君名為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在1206年於德裡自立為王,自稱是德裡阿曼蘇丹。最著名的國君是伊勒杜迷失,他是古德卜手下的欽察部落奴隸,在1229年,伊斯蘭哈裡發批准他成為蘇丹。他另一件事是收留當時已經在1220年被蒙古帝國的大軍給徹底滅亡的花剌子模帝國(1194—1220年)末代沙阿札蘭丁。但是札蘭丁在1223年陰謀反對他而被其驅逐出境。由於德裡蘇丹國由奴隸建立,因此不重視出身,重視能力,很多賣身為奴的欽察人得居高位。在14世紀中期,疆域到達印度南部的馬杜賴。其中有一位蘇丹名為巴爾班(1266年-1287年),他以抗擊蒙古軍隊著名,蒙古察合臺汗國的軍隊每次入侵都被擊敗。
1398年,德裡蘇丹國遭到帖木兒的入侵,此後不斷衰敗。1526年,帖木兒後裔巴卑爾帶著從西邊奧斯曼土耳其進口來的大炮和奧斯曼土耳其火槍教練替他訓練的火槍手入侵印度,當時還在使用老舊的冷兵器和人海衝鋒戰術的印度軍隊完全不是巴布爾的大炮和火槍隊的對手,巴布爾挾著西方進口的大炮和火槍如摧枯拉朽般輕易的擊敗了末代德裡蘇丹易卜拉欣·羅第,王國正式滅亡,由突厥化蒙古人的莫臥兒帝國取代之。
1.奴隸王朝
奴隸王朝(英語:MamlukDynasty、波斯語:سلطنت مملوک、烏爾都語:غلام خاندان)13世紀印度德裡蘇丹國的第一代王朝(1206~1290)。又稱庫特布·沙希王朝。因創建者庫特卜-烏德-丁·艾巴克等三位皇帝為奴隸出身,故名。
(1)王朝歷史
王朝最初管轄印度半島北部,建都德裡,為印度穆斯林王朝建都之始。其後4個蘇丹王朝均建都德裡,故又統稱德裡蘇丹國(1206~1555)。
奴隸王朝共歷經11代君主,長達84年。創建者庫特卜-烏德-丁·艾巴克(1206~1210在位)原系中亞一突厥人家族的後裔,先後被賣給波斯內沙布爾首席法官和古爾王朝總督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古裡。由於他效忠古爾,屢建戰功,深受古爾的器重和信任。1206年古爾被刺身亡後,因未留下子嗣,艾巴克被選繼位,並宣布為蘇丹。他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執政期間頗有建樹,不僅在國內恢復了和平秩序,而且在穆斯林區域興建清真寺和學校。
在德裡附近米勞裡修建的庫特布丁清真寺,至今尚存有著名的庫特布尖塔和一些拱頂遺蹟。其繼任者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1211~1236在位)原出身於突厥人伊勒巴裡族(欽察)的貴族家庭,後淪為奴隸被轉賣給艾巴克,因勇敢有為而深受龐愛。
1211年在艾巴克逝世一年後自其子阿拉姆沙手中接管了王權。繼任後克服重重困難,安定了邦國領土,並於1229年受到巴格達阿巴斯王朝哈裡發穆斯坦綏爾(1226~1242在位)的賜袍和冊封。他鼓勵發展伊斯蘭學術研究,在穆斯林中享有盛譽。
王朝後期蘇丹吉亞斯-烏德-丁·巴勒班(Ghiyas-ud-dinBalban,1266~1287在位)亦系由突厥貴族後裔淪落的奴隸,1232年被轉賣給蘇丹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他先後服務於伊勒圖特米什及其後代繼任者,逐步晉升到侍衛大臣的顯要地位。
1266年初,巴勒班繼德裡王位。執政期間以執法嚴明著稱,並多次擊退蒙古人的入侵,使蘇丹國得以穩固。1287年巴勒班逝世後,王朝逐漸衰退。1290年6月13日,賈拉勒-烏德-丁·菲魯茲·卡爾吉(Jalal-ud-din Firuz Khilji)發動政變,建立卡爾吉王朝,奴隸王朝遂亡。
(2)君主世系
庫特卜-烏德-丁·艾巴克(Qutb-ud-dinAibak,1206–1210),(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古裡的奴隸)
阿拉姆沙(Aram Shah,1210–1211)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Shams-ud-dinIltutmish,1211–1236)(奴隸)
魯克-烏德-丁·菲魯茲(Rukn-ud-dinFiruz,1236)
拉齊婭-烏德-丁·蘇丹娜/拉茲亞特丁·蘇丹娜(Raziyyat-ud-dinSultana,1236–1240)
穆伊茲-烏德-丁·巴拉姆(Muiz-ud-dinBahram,1240–1242)
阿拉-烏德-丁·馬蘇德(Ala-ud-dinMasud,1242–1246)
納希爾-烏德-丁·馬茂德(Nasir-ud-dinMahmud,1246–1266)
吉亞斯-烏德-丁·巴勒班(Ghiyas-ud-dinBalban,1266–1287)(奴隸)
穆伊茲-烏德-丁·凱庫巴德(Muiz-ud-dinQaiqabad,1287–1290)
(3)庫特布丁·艾伊拜克
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土耳其語:KutbiddinAybek;阿拉伯語:قطب الدين أيبك;波斯語:قطب الدین ایبک;?-1210年),印度德裡蘇丹國奴隸王朝第一位國王,他本來是阿富汗古爾王朝一位欽察突厥族奴隸。
他在1206年6月12日-1210年在位4年,在1210年在拉合爾打馬球時墮馬而死。
(4)阿拉姆沙
阿拉姆沙(Aram Shah,在位時間約1210–1211年)是印度德裡蘇丹國奴隸王朝第二任蘇丹。
阿拉姆沙與奴隸王朝第一任蘇丹庫特布丁·艾伊拜克(Qutb-dinAybak,1206~1210在位)的關係至今仍有爭議。一些記載認為他是艾伊拜克的兒子,但據Minhaj-i-Siraj記載,艾伊拜克除三個女兒外沒有任何後代。阿布·法茲勒(Abul Fazl)發表了「驚人的聲明(astonishing statement)」,稱他是蘇丹的兄弟。現代學者認為,「他與艾伊拜克沒有血緣關係,但無論如何,他有繼位的權利。
早期蘇丹國沒固定的繼承規則,阿拉姆沙是由在拉合爾的突厥族埃米爾擁立的,但他不是合適的統治者。不久,Chihalgani(四十人集團)背叛了他,並邀請布道恩(Badaun)州長沙姆斯丁·伊勒圖特米什(Shams-din Iltutmish,1211~1236在位)一同起事,以推翻阿拉姆沙的統治。伊勒圖特米什接受了他們的邀請,並率領他的軍隊,於1211年在德裡附近的bagh-i Jud平原打敗了阿拉姆沙。之後阿拉姆沙下落不明,不知其是因叛徒出賣,戰死還是被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