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西亞布蒂王朝
普西亞布蒂王朝(印地語:पुष्यभूतिराजवंश,IAST:Puṣyabhūti-vaṃśa),也稱伐彈那王朝,為6至7世紀印度北部的一個王朝。其疆域在最後一位統治者曷利沙伐彈那治理下達到頂峰,佔據了印度北部及西北許多土地,向東延伸至迦摩縷波,向南拓展至了訥爾默達河。王朝統治中心起初位於坦尼沙城(今印度哈裡亞納邦塔內薩爾),但曷利沙將都城遷移至了曲女城(今北方邦卡瑙傑),並在此一直統治到公元647年。
1.名稱
根據宮廷詩人巴納所著的《赫夏查利陀》,王朝名為Puṣyabhūti或Puṣpabhūti。在《赫夏查利陀》手稿中,其寫法為後者,但喬治·比勒認為正確寫法應該為前者,後者為抄寫錯誤。現代學者多使用後者,但也有部分人使用前者。
也有一些現代書籍稱其為「伐彈那王朝」,因為其國王名字的後綴為「伐彈那」。但也有其他王朝的國王名字裡擁有相同後綴,故有可能造成混淆。
2.起源
王朝的起源已不可考。公元7世紀巴納所著的《赫夏查利陀》中對其起源的描述頗為傳奇,並稱普西亞布蒂為其建立者。普西亞布蒂定都於坦尼沙城,他是溼婆追隨者之一,因受到一位來自「南方」的老師Bhairavacharya影響,在一次儀式後皈依了怛特羅密教。之後一位女神為其灌頂加冕,並祈願王朝光輝偉大。
《赫夏查利陀》中的普西亞布蒂可能為虛構形象,因為這個名字在其他來源中未有提及。
3.歷史
普西亞布蒂王朝起初只統治著首都薩他泥溼伐羅周圍的一小片土地。阿底亞伐彈那娶了後笈多王朝統治者的妹妹,其繼任者——光增王波羅羯羅伐彈那通過武力擴張了領土,並將女兒曷邏闍室利嫁給穆克裡國王伽羅訶伐摩,此後普西亞布蒂王朝與穆克裡王國關係日漸緊密。
根據《赫夏查利陀》記載,光增王死後,摩臘婆國王在高達國王支持下進攻曲女城。穆克裡國王伽羅訶伐摩被殺害,王妃曷邏闍室利被囚於城內。巴納未提及其名字,但歷史學家推測他是後笈多王朝統治者提婆笈多。光憎王長子曷羅闍伐彈那將其擊敗,但遭到高達國王殺害。
《赫夏查利陀》又記載道,次子曷利沙伐彈那發誓要為兄長報仇,並消滅高達國王及其同盟。同樣,書中未記載高達國王的名字,但歷史學家認為他就是設賞伽。曷利沙還與迦摩縷波國王拘羅摩結成軍事同盟,東西兩面夾擊設賞伽,迫使其撤退。606年,曷利沙伐彈即位,是為戒日王。其統治了印度北部的廣大區域。
曷利沙伐彈那最終定都曲女城,612年,伐彈那王朝與穆克裡王國合併,是為戒日王朝。曷利沙伐彈那一直統治到647年,但他死後並無子嗣,導致王朝終結。
4.統治者
以下列出了普西亞布蒂王朝統治者的姓名及稱號:
普西亞布蒂(可能為傳說)
那羅伐彈那(約500年至525年)
曷羅闍伐彈那一世(約525年至555年)
阿底亞伐彈那(日增王,約550年至580年)
波羅羯羅伐彈那(光增王,約580年至605年)
曷羅闍伐彈那(王增王,約605年至606年)
曷利沙伐彈那(戒日王,約606年至6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