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大的長戟大兜蟲、漂亮的拉克達爾鬼豔鍬形蟲、奇特的魯尼佛深山鍬形蟲……
誰能想到在偏僻的麗水山區,竟藏著全國最大的蟲社。
7年前,憑著對甲殼蟲的熱愛,高中生黃賽和夥伴開始創業。7年後,他們已擁有138個品種的甲蟲,活體數量超過10000隻,半年銷售達18萬元。
「牧野蟲社」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甲蟲養殖館
一間小平房,白牆上畫了4隻色彩斑斕的巨型甲蟲,在海拔1000米的高山深處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裡便是黃賽和劉海東合夥經營的「牧野蟲社」。
麗水雲和縣崇頭鎮黃家畲村,與「雲和梯田」景區毗鄰,海拔近千米。剛下過雨,車在盤山公路上行駛,如在雲霧中穿行。
黃賽告訴記者,這裡盛夏時節涼爽的溫度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甲蟲生長提供了溫床,他把開在溫州鬧市區的甲蟲店搬進了山裡,和蟲友劉海東搭起了夥。經過努力,眼下「牧野蟲社」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甲蟲養殖館。
以蟲會友,高山建「蟲社」
2010年5月,黃賽在溫州開了一家甲蟲店。甲殼蟲在圈內的蟲友中,被當作寵物飼養,它們在蟲友當中的需求也非常大。由於國內沒有專門的養殖場,要想獲得不同品種的甲蟲只能和圈內的蟲友交換或者收購。店中所飼養的甲蟲品種不過40種,活體不足500隻。
「那時候沒掌握養殖技術,繁殖也慢,差不多收幾隻賣幾隻。」黃賽說,「前兩年市場打不開,溫州玩甲蟲的人很少。」
1980年出生的劉海東比黃賽年長12歲,是蟲友,更是生意合伙人,在離溫州數百公裡外的黃家畲村,利用自家的閒置農房建起了蟲社。目前,他們在周圍的深山中已找到17個品種的甲蟲。
記者隨劉海東進入養蟲室,一股菌絲混合著昆蟲的氣味撲鼻湧來,眼前的貨架上整整齊齊碼放著上千隻塑料盒,每個盒子上貼著醒目的黃標籤,寫著蟲子的種類與學名。而每一隻盒子代表一隻甲蟲一生的家。
「有成蟲,有幼蟲,還有蛹。」黃賽打開了一隻盒子,拿了一隻碩大的長戟大兜蟲放在手背上。「這只是拉克達爾花金龜,這個是魯尼佛深山鍬形蟲,那個是波利菲夢斯花金龜……」他如數家珍般地告訴記者不同蟲子的種類與習性,而且因為這海拔千米的小山村生態環境特別好,甲蟲們長得特別好。現在蟲社擁有138個品種的甲蟲,活體數量超過10000隻。
「據我和海東所知,國內沒有甲蟲養殖館在種類和數量上超過我們的。」黃賽自信地介紹道。
創業坎坷,甲蟲難飼養
別看現在蟲社小有規模,但在規模養殖的道路上他們也是歷盡坎坷。「從2014年7月室內養殖開始到今年年初,因為研發食物的失敗,死了的成蟲至少有3000隻,光是鬼豔鍬形蟲因為沒摸透其習性,就死了360多隻。」
合適的食物是飼養的核心,如果不具備調製食物的技術而依靠國外進口,那在資金上根本無法滿足規模養殖。
幼蟲主要食用發酵木屑和菌瓶。記者看見蟲社的「獨門武器」——菌瓶和製作香菇的菌棒外形上沒有差別。
「主要是核心配方不一樣,原理倒是相同,靠菌絲生長,分解木屑,這也是幼蟲主要的食物。」劉海東說。
成蟲就比較簡單,吃一種昆蟲果凍,用紅糖和瓊脂調製,加入甲蟲所需的維生素B,可大大延長甲蟲的生命周期。只要溫度適宜,食材合適,甲蟲的繁殖是迅速而穩定的,一隻母蟲一生可以生20-50隻幼蟲。
黃賽告訴記者,甲蟲飼育對生態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它們攝取木屑和瓊脂,同時它們產下的卵和幼蟲都生活在肥沃的腐殖土或者朽木裡,不會給食物鏈造成多餘的負擔。
而人工飼養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甲蟲在中國受保護的品種非常少,僅陽彩長臂金龜等幾種,餘下幾百種皆可供愛好者飼育把玩。
棄學養蟲,為夢想打拼
「為了養甲蟲,我高二都沒念完,我確定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黃賽說得很鎮定,也很誠懇。
2009年4月,黃賽收到了人生中第一隻甲蟲——中國扁鍬形蟲。同學送的一隻平凡無奇的甲蟲,卻打開了他邁向甲蟲世界的一扇門。
從此他沉浸在國內外甲蟲論壇中,樂此不疲,就連上課都要帶著蟲子。高二退學前,黃賽家裡已有近40個品種的甲蟲。從溫州帶著「甲蟲夢」來到雲和,黃賽說慶幸做了這個選擇,在這裡每天呼吸的空氣和喝的水都是甜的,甲蟲們也散發著光澤。他們把蟲社的圖片發上網後,這裡的好環境還吸引了不少蟲友從外地趕來。
「牧野蟲社」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盈利,半年時間銷售額便達到了18萬元。
「我們還在成長期,3年後想擴大養殖規模,利用雲和梯田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知名度,走旅遊+科普觀賞的路線,打造甲蟲館,品種達到500種。」劉海東說。
全世界觀賞性甲蟲共有2400餘種,500種的養殖規模意味著世界上五分之一的甲蟲品種,都可以在雲和這個深山蟲社中找到。
據樂清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