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小夥連續3年與不同患者骨髓配型成功 創全國之最

2020-11-23 荊楚網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陳凌燕 鄭晶晶 通訊員章晟 馬遙遙 實習生葉喆媛 譚桂芬 攝影:記者王永勝

  2012年配型成功,他願意捐獻,但患者因病情復發放棄;

  2013年配型成功,他願意捐獻,但患者因經濟原因放棄;

  2014年他再度配型成功,這一次,他將捐髓救助一名14歲韓國女孩,一了救人心願。

  連續三年三次配上型,來自宜都的劉正強創下國內單人配型成功頻率、概率之最。

  前兩次捐獻都未能實現

  「之前兩次,都是進行到體檢複查階段就沒下文了。我覺得,對我和他們都是一種遺憾。」昨日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接受捐獻前體檢的劉正強說。

  35歲的劉正強在宜都市中醫院工作,參加工作以來,每年都義務獻血,2005年加入中華骨髓庫。加入該庫的大部分志願者等不到一次配型成功的機會,而劉正強不同。2012年起,每年他都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電話,也都欣然答應捐獻。然而,2012年、2013年連續兩次都因患者突生變故,捐獻戛然而止。

  「我這次又來做捐獻體檢,我愛人跟我開玩笑說,你要是再捐不成就別捐了吧。」劉正強笑著說。話雖這麼說,但從父母到妻子,家裡每個人都明白,只要有機會救助他人,劉正強不會說不。

  劉正強從小生長在農村,父母都以務農為生。他說,自己的成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得到過許多人的幫助。所以,只要能幫別人,他一定會幫一把。

  這一次他要救韓國女孩

  「今年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我想都沒想就說好。」劉正強說,生命短暫,如果能有機會救別人,一般人應該都不會放棄,「這是人的本性。」

  這一次,跟他配型成功的是一名14歲韓國女孩,因為患再生障礙性貧血正徘徊在生死邊緣。

  跨國捐獻程序更為複雜,昨日上午劉正強體檢,光血樣就抽了11管,此外還包括內外科檢查、心電圖、精神壓力測試等項目(如圖)。

  「我有個女兒,5歲。」劉正強柔聲說,女兒還太小,等她長大點,會把這些捐獻的事告訴她,希望她能為老爸驕傲。

  三次配型成功創全國之最

  中華骨髓庫湖北分庫工作人員介紹,骨髓捐獻配型成功機率並不高。目前中華骨髓庫庫容約186萬,能連續三年跟不同的患者配型成功的,僅劉正強一人。

  武漢市中心醫院血液內科主任王紅祥分析,捐髓者和受捐者是根據基因配型實現的,劉正強的基因型屬於相對常見的類型,因此配型機率比其他人要高,有些人可能是幾萬甚至十萬分之一的機率,他可能是萬分之一。

  對於這樣的低概率事件反覆發生在自己身上,劉正強笑稱沒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同,「這都是平常小事吧,我就是抱著一顆平常心做決定罷了。」

相關焦點

  • 宜賓第二例 小夥配型成功捐骨髓
    此行是為了向一名素不相識的白血病患者捐獻自己的造血幹細胞。  昨日,宜賓市紅十字會賑濟部主任宋曉蓉表示,這是宜賓第二例造血幹細胞志願者與白血病患者成功配型,近10年來,四川省造血幹細胞配對成功僅50餘人。  曾留下血液樣本  「我2004年在遼寧當兵的時候,就加入了獻血志願者行列。」
  • 姐患白血病 弟配型成功拒捐骨髓
    原標題:姐患白血病 弟配型成功拒捐骨髓 來自蒙城的劉峰峰,半年前被確診為白血病,親弟弟配型成功卻不願意捐獻骨髓,理由是「捐獻骨髓影響精子質量,將來無法生子」。4月27日,劉峰峰丈夫胡蘭濤打進本報熱線求助,稱全家連一次化療的錢都沒了,只好帶妻回家籌錢。「醫生稱如果再不做骨髓移植,耽誤治療,我老婆只有三個月生命了。」
  • HLA配型與骨髓移植
    異基因的骨髓移植(allo-BMT)的供髓細胞在遺傳上與受者細胞起源不同,與腎、肝、心等器官移植相比,allo-BMT更易發生排斥反應,而一旦供髓植活後又可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故供、受者間要進行嚴格的組織配型,受者在移植前必須用免疫抑制劑預處理。二、  骨髓移植的適應症allo-BMT可糾正受者造血系統及免疫系統不可逆的嚴重疾病,目前已在下列疾病中應用並取得滿意效果。
  • 小夥為血癌患者捐獻骨髓 渝滬兩地上演生命接力
    渝滬上演生命接力 兩小夥捐出「生命種子」兩名志願者昨日為上海兩名血癌患兒捐獻骨髓空運到上海,配型成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本報訊(記者 葉惠娟)兩名重慶小夥,兩名上海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兩顆「生命種子」將素昧平生的雙方緊緊相連。昨日上午,我市兩名志願者沈海(化名)和苟林(化名)同時在新橋醫院進行了造血幹細胞採集。
  • 姐姐患白血病 弟弟配型成功拒捐骨髓
    據《安徽商報》4月29日報導,來自安徽省蒙城的劉峰峰,半年前被確診為白血病,親弟弟配型成功卻不願意捐獻骨髓,理由是「捐獻骨髓影響精子質量,將來無法生子」。而面對相似的經歷,另一位來自安徽的姐姐選擇卻截然相反,為了救白血病弟弟,無奈忍痛做人工流產,在兩難的親情之間,姐姐毅然選擇救弟弟。
  • 妹妹得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 姐姐配型成功卻拒捐
    經過組織配型,舒玉梅和姐姐的配型結果完全相符,這個讓人心生希望的結果卻遭到了姐姐的拒絕:「不是說親兄妹成功的概率也很低嗎?你們串通醫生來騙我。」此後,她的哥哥也拒絕了捐骨髓的要求。  然而,當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另一對姐妹身上時,結果卻截然相反———29歲的妹妹得了白血病,需要進行骨髓移植,姐姐配型成功後,卻拒絕給妹妹捐獻骨髓。  哥哥姐姐不願捐骨髓  這位不幸的女子叫舒玉梅,家住安徽省樅陽縣樅陽鎮長安村。
  • 貧血女童手術前骨髓捐獻者失聯 弟弟降生配型成功
    如果姐弟間幹細胞配型成功,那么女兒的生命將重獲希望。  下午5:30,配型報告單的結果出來:配型成功!據悉,兄弟姐妹間幹細胞配型成功的機率只有1/4,對於姐弟倆能配型成功,醫生都表示非常幸運。現在,範明豔期待著,兒子儲存的臍帶血幹細胞,能夠拯救女兒。
  • 我國骨髓移植志願者在初配成功後反悔率達20%
    今年7月14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嶺曾向媒體透露,全國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的反悔率達20%。洪俊嶺說,目前全國骨髓初配成功的有2000多例,但最後實施成功的只有270例。未實施成功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有20%是因為骨髓捐獻志願者中途反悔。
  • 女子急需骨髓移植,配型成功的兩個親哥反悔,丈夫跪求嶽父
    近日,一則「患病妻子骨髓移植當天,配型成功的倆哥哥突然反悔,丈夫跪求嶽父」的消息引發網絡熱議。
  • 27歲女子需骨髓移植救命,配型成功的兩個親哥哥卻都反悔了
    這幾天,一則「患病妻子骨髓移植當天,配型成功的倆哥哥突然反悔,丈夫跪求嶽父」的消息引發網絡熱議。
  • 小夥棄職捐髓救女童 捐贈骨髓有危害嗎
    工作對於成年人的意義十分重大,一份穩定又高薪的工作,能夠給家人及自己帶來美好的生活,而在黃岡卻有一位小夥,不顧家裡人反對義無反顧的辭去了項目監理的高薪職位,去救素不相識的小女孩,他說:「工作失去了可以再找,患兒的生命只有一次」。這樣的大愛之舉正是現代社會所欠缺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小夥的「英雄」之舉。
  • 中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患者病情或因此雪上加霜
    該事件讓骨髓捐獻者拒捐行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成為社會熱點問題,至今爭議不休。  我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中華骨髓庫已發展132萬餘名骨髓捐獻志願者,不過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的反悔率達20%。據報導,美國的骨髓捐獻志願者拒捐率曾高達近50%,日本學者統計亞洲志願者中有約60%最終拒絕捐獻,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壓力。
  • 三江白血病少女尋親 姐妹骨髓配型結果全部相合
    一家人相隔14年再度重逢,為楊澤輝點燃了生命的希望(本報3月18日4版、3月22日5版曾作報導)。3月22日,楊澤輝的大姐熊瑤趕到柳州,為澤輝抽血配型。如今,骨髓配型結果顯示,10個點位全部相合。而骨髓配型位點相符程度越高,術後排斥反應就越低。這為成功進行骨髓移植手術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nbsp&nbsp&nbsp&nbsp得知這一消息,楊澤輝的養父母、親生父母及姐姐弟弟都很高興。
  • 巴基斯坦小夥來滬接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兩個星期後,患者有望重新恢復正常造血功能,不再需要用輸血來維持生命。此次移植的成功,不僅寓意著中巴友誼的延續,更開創了外國人使用中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先例。  2018年3月初,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接收了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患者。
  • 央視東方時空:大陸骨髓庫首次捐獻臺灣患者骨髓
    解說:  藍色儲運箱由臺灣的志願者護送踏上挽救臺灣白血病患者的徵途。今年3月底和4月中旬,中華骨髓庫收到了兩位臺灣患者的配型申請,工作人員馬上在60萬人的資料庫中進行了各種指標的配型,經過近10天的篩選,他們終於找到了和這兩位臺灣患者配型都很適合的志願者,這兩位志願者分別來自湖南和江蘇。
  • 小夥捐骨髓被告知今年任務已完成 明年再捐
    在西安工作的小夥納悶:骨髓庫每年採集骨髓為啥限人數  在西安工作的小魏準備捐獻自己的骨髓,誰知血站和骨髓庫均表示,今年採集骨髓的任務已經完成,要捐獻只能等到明年3月,小魏不明白:「怎麼捐獻骨髓還有任務?」
  • 骨髓配型結果「出爐」 閆娜與姐弟「半相合」
    最泰安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王丙寅)自3月29日,白血病女孩兒閆娜與大姐、弟弟完成高分辨骨髓配型採樣後,很多市民都牽掛著她
  • 骨髓移植55年 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受眾
    1964年2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為一位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成功施行移植手術,採用的是這位患者的同卵雙胞胎姊妹的骨髓,這是第一次在亞洲成功進行骨髓移植手術。  「很多病人對骨髓移植,現在叫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太了解,還可能存在一種恐懼心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主任醫師姜爾烈說,實際上,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無論從供者還是受者來講,安全性都已經大大提高。
  • 骨髓移植55年: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受眾
    1964年2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為一位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成功施行移植手術,採用的是這位患者的同卵雙胞胎姊妹的骨髓,這是第一次在亞洲成功進行骨髓移植手術。 「很多病人對骨髓移植,現在叫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太了解,還可能存在一種恐懼心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主任醫師姜爾烈說,實際上,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無論從供者還是受者來講,安全性都已經大大提高。
  • 挑戰「60歲禁區」 67歲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滬骨髓移植成功
    據了解,老年患者的移植失敗率較高,而半相合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受術者原則上更是要控制在60歲以下,此次成功移植對於今後老年患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據介紹,去年3月王先生因痛風在北京住院期間被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經化療後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轉變為了急性白血病。之後一年半,王先生接受了7次化療,但依然療效甚微,腎功能反倒受到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