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55年: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受眾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骨髓移植55年 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受眾

2月22日,有媒體報導6歲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女孩琪琪正在天津尋求骨髓移植救治,由於中華骨髓庫的供者體檢出現問題,臺灣骨髓庫的供者悔捐,她仍在等待。

通過骨髓移植手術救治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方法,在我國已經有55年的歷史。1964年2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為一位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成功施行移植手術,採用的是這位患者的同卵雙胞胎姊妹的骨髓,這是第一次在亞洲成功進行骨髓移植手術。

「很多病人對骨髓移植,現在叫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太了解,還可能存在一種恐懼心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主任醫師姜爾烈說,實際上,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無論從供者還是受者來講,安全性都已經大大提高。

不再骨髓穿刺 發掘更多造血幹細胞源

「我接受骨髓移植的時候有些糾結,可能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一位曾經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講述了的經歷,她是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組,但在最開始沒有選擇造血幹細胞移植,「最開始我選擇了化療,我當時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復發了,不行了我再考慮移植。」

人們對骨髓移植安全性的顧慮,使得不少患者不太傾向於做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當時她的供者是她的兒子,是『半相合』,這樣移植的風險可能會更高一點,所以她當時在第一次緩解期的時候沒有選擇。」姜爾烈解釋。

所謂半相合,是指HLA半相合。HLA又稱人類白細胞抗原,它是位於染色體上的一種糖蛋白,這種糖蛋白如果相合就意味著不同來源的骨髓能夠相互接受,不產生排斥。而半相合則是由於生物學父母兄弟姐妹中至少有一半是相同,另外還可有部分可能相同。

「HLA全相合的同胞供者曾經是異基因移植的首選。近年來隨著半相合移植技術的改進,移植成功率不斷提高,為更多患者解決了造血幹細胞供者來源困難的問題。」姜爾烈說。

最後,姜爾烈為這位患者實施了半相合的骨髓移植手術,並取得成功,至今已3年有餘。而文章開頭提到的琪琪在始終無法尋找到合適配型的情況下,也將選用直系親屬的半相合配型進行治療。

55年來,骨髓移植技術有了很多進展,使得能夠獲得該技術救助的患者越來越多,患者也因此有了「保底」的餘地。

「最初,造血幹細胞需要從患者的骨髓中獲得,從骨髓中獲取造血幹細胞需要通過骨髓穿刺技術,對供者傷害較大。」姜爾烈說,隨著人們對造血幹細胞研究的深入,發現正常生理狀態下外周血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造血幹細胞。但是外周血中的比例並不高,可能無法滿足需求。

1988年,科學家發現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動員造血幹祖細胞從骨髓中大量轉移到外周血,這意味著外周血也可以攜帶出健康者的造血幹細胞。1994年成功實施了首例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動員後的外周血已逐漸取代骨髓造血幹細胞,成為造血幹細胞新的來源。這大大提高了供者的安全性。

此外,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也發現了臍血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幹細胞。1988年世界上首例臍血移植並取得成功。隨後,全世界各國政府或科研機構出資興建臍血庫。臍血幹細胞的發現和應用,為造血幹細胞移植提供了一個新的細胞來源。目前全球已有40000例以上的兒童和成人患者接受了臍血移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發掘不同的造血幹細胞源泉,大大緩解了來源缺乏的限制,使得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多。

治療百萬患者 復發風險低可自體移植

經典電視劇《藍色生自戀》中的配型無果橋段曾在不同的電視劇中反覆出現,而近些年電視劇中的橋段逐漸轉變成等待配型、在絕望時忽然傳來配型成功消息的情節,這些細微的變化其實也是實際生活中的反應。

除了技術的進步,保障體制也不斷完善。我國建立了中華骨髓庫,臺灣省建立了慈濟骨髓庫,另外很多省份如北京、天津、山東、江蘇等都有自己的臍血庫。姜爾烈說,至今已超過100萬患者接受和得益於這種治療技術,這是第一個進入臨床實踐的再生方法並對醫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事實上,骨髓幹細胞移植並不一定都需要他人作為供體。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來自兄弟姊妹的同胞供者減少,198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嚴文偉教授成功開展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前認為,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不健康不可對自己進行移植。嚴文偉查閱國外資料,經充分論證,成功開展了首例自體骨髓移植。針對不同特點的血液病,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各有優缺點。

「自體造血幹細胞來源於自身,所以不會發生移植物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也就是俗稱的『排異』。」姜爾烈表示,自體移植併發症少且無供者來源限制,移植相關死亡率低,但在治療惡性血液病時,因為不能「取他人所長補己之短」,缺乏移植物抗腫瘤作用以及移植物中可能混有殘留的腫瘤細胞,復發率高,更多用於復發風險較低的血液病。

而基因造血幹細胞來源於正常供者,無腫瘤細胞汙染,且移植物有免疫抗腫瘤效應,故復發率低,長期無病生存率高,適應症廣泛,甚至是某些疾患唯一的治癒方法。但供者來源受限,有「排異」,且需要長時間使用免疫抑制劑。

神藥尚未出現 移植仍是臨床「法寶」

「用新的造血幹細胞替代患者的造血幹細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從而治療疾病,仍是目前最為有效、又是唯一可以治癒某些血液疾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實體瘤的最佳治療方法。」姜爾烈強調。

隨著靶向藥、基因治療等全新技術的出現,不少患者也會尋求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治療方法,其中也不乏一些人抱著「神藥會出現」的僥倖心理。

「對於復發難治的白血病,沒有哪一種新藥是確切地能夠治癒這個疾病,基本上都是能夠使病情得到控制、得到緩解。」姜爾烈提醒,獲批上市的療法才符合臨床上安全、有效、可控的要求。而在患者之間、患者家屬之間流傳著所謂的偏方更加不可信。

「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醫生會根據專業知識和治療經驗判斷,根據病情選擇國內外的循證證據已經證實可靠、療效最好的方案進行醫治。」姜爾烈說。

在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時,方案也不盡相同。疾病診斷和狀態、排斥風險、復發風險等因素都會影響方案的選擇。在移植前患者會進行放療或者化療,「掀掉」腫瘤細胞庇護所。因病種而異、因人而異的更加個體化的預處理方案也是造血幹細胞移植領域研究追求的目標。

一例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是不是成功一般要經過五大關口:移植前預處理關、移植關、移植後免疫排異關、感染關、復發關。五關之後,還需要在移植後兩年內反覆進行殘留病變監測和供者細胞嵌合度檢查,若在患者體內實現供者細胞完全嵌合,沒有殘留病變,且血象及重要臟器檢查正常、無明顯症狀,才算真正成功。

據統計,約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異基因骨髓移植後可以達到3年以上的生存期,其中一些已經達到6年左右。這部分患者基本上可以認為已經治癒,因為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後6年以上復發的情況極為罕見。而55年前我國首次實施的骨髓移植手術,患者在30年後隨訪時造血功能仍正常,當時屬世界上移植後存活時間最長的兩例病例之一,目前仍是難以打破的治療後生存紀錄。(張佳星)

(責編:李依環、熊旭)

相關焦點

  • 骨髓移植55年 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受眾
    骨髓移植55年 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受眾  本報記者 張佳星  2月22日,有媒體報導6歲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女孩琪琪正在天津尋求骨髓移植救治,由於中華骨髓庫的供者體檢出現問題,臺灣骨髓庫的供者悔捐,她仍在等待。  通過骨髓移植手術救治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方法,在我國已經有55年的歷史。
  • 星爺捐骨髓變老了?說說骨髓移植那些事
    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恢復到原來水平。按照醫生的說法,人體的造血幹細胞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捐獻骨髓不但不影響身體健康,還能刺激造血幹細胞生成,使生命力更旺盛!
  • 什麼是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你的血液病適合骨髓移植嗎?
    正常人的造血幹細胞通過靜脈輸注到患者體內,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此 一過程既為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通常分為三大類:  由患者自己提供骨髓。供髓的前提是腫瘤患者經治療後,瘤細胞在體內明顯減少甚至基本消失或瘤細胞未侵犯骨髓時可取自身骨髓移植。
  • 骨髓移植大概需要多少錢
    目前,骨髓移植在臨床上被用來治療白血病,由於這種治療方法的費用較高,大多數家庭不能負擔,甚至可以負擔,對其費用的問題也十分關注,那麼,骨髓移植大概需要多少錢?
  • 骨髓移植的應用和誤區
    目前臨床進行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和臍帶血移植。10年前,骨髓移植用的還是老辦法"骨髓移植"。骨髓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鬆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由於造血幹細胞通常存在於人體的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兩端的紅骨髓中,只有極少數會到血液中"旅行"。
  • 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兩哥哥反悔,骨髓捐獻真的對身體有損害嗎?!
    近日,騰訊新聞所報導的《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倆哥哥反悔》一文一經發出,立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兩位哥哥因為顧忌到捐獻骨髓對人體的害處及手術不高的成功率,在本來該移植的當天選擇了放棄捐贈。那麼,捐獻骨髓真的會對捐獻者的身體造成傷害或後遺症嗎?
  • 白血病骨髓移植的風險
    骨髓移植是近年來治療白血病的一項突破性進展。白血病患者,因造血組織惡變,產生異常的白細胞,抑制了正常血細胞的功能。傳統的治療方法僅用化療來摧毀白血病細胞,大部分患者的白血病會復發。而骨髓移植是指將他人骨髓移植病人的體內,使其生長繁殖,重建免疫和造血的一種治療方法。目前骨髓移植還是首選異體的骨髓進行移植。
  • 有什麼病不能做骨髓移植?什麼情況能做骨髓移植?謝別錄工作室
    導讀:骨髓移植是指將他人的骨髓移植到患者的體內,並使其生長繁殖,重建免疫和造血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那麼有什麼病不能做骨髓移植? 一、有什麼病不能做骨髓移植?
  • 哪些人不能骨髓移植?白血病移植能活多久?
    核心提示:骨髓移植是指將他人的骨髓移植到患者的體內,並使其生長繁殖,重建免疫和造血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骨髓移植是當今治療白血病、再障等嚴重血液病的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案,因為一旦骨髓移植不成功,患者幾乎失去了其他的治療機會。下面來看哪些人不能骨髓移植,如果白血病患者進行了骨髓移植,他們又能夠活多久。
  • 揭秘「神秘」的骨髓移植
    父母帶她到武漢來看病,在武漢兒童醫院確診患有「高危」型白血病,病情危重,不得不剃光頭髮、堅持做化療。好在,她和14歲的哥哥配型成功,移植了哥哥的造血幹細胞後,小雨順利康復。👀造血幹細胞移植民間統稱「骨髓移植」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已為眾多血液疾病患兒帶來生機 聽似神秘的「骨髓移植」
  • mds骨髓移植成功率多少?應該移植嗎?
    mds是患者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骨髓造血功能出現異常而引發的惡性血液疾病。截至目前,對絕大多數的mds是可以通過各種醫療技術手段進行治療的。相比之下,mds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還是骨髓移植,因此,骨髓移植的成功率成為很多患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
  • 白血病都需要骨髓移植?
    近年來,白血病患者苦尋合適的骨髓捐獻志願者,或因高額的移植費用而無法手術的消息不時見諸報端,於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緊密聯繫起來,認為若沒有合適的骨髓移植患者就只能等死,甚至有的家屬在病人確診白血病後,對醫生所要求的馬上進行化療的做法並不認同,並且會質疑為什麼不做骨髓移植
  • 陸道培,亞洲骨髓移植第一人
    陸道培,1931年出生於上海一個醫生世家,幼時最愛讀科學家的傳記,把他們作為自己奮鬥的榜樣。1955年,他從中南同濟醫學院(現名同濟醫科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中央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工作,1957年起,開始重點從事血液病學專業。
  • 骨髓移植大概費用多少
    骨髓移植的成本與許多因素有關,比如骨髓移植的時間,所以骨髓移植要儘早進行,因為遲早要進行手術治療,那麼,骨髓移植大概費用多少?
  • 骨髓移植後愛滋病人「痊癒」
    2012世界愛滋病大會公布這一病例,被發現30年後愛滋病可能不再是絕症 愛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HIV),1981年發現,30年後的今天,曾因發現愛滋病毒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法國女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宣稱,治癒愛滋病已成為可能。她提出這一觀點的依據是,美國一名愛滋病毒攜帶者接受骨髓移植後奇蹟般地被「治癒」。
  • 【關注】骨髓移植的13個實用問題,骨髓移植到底能治療哪些疾病?
    造血幹細胞來源於紅骨髓,可以經血流遷移到外周血液循環中,不會因獻血和捐獻造血幹細胞而損壞造血功能。什麼是造血幹細胞移植?  正常人的造血幹細胞通過靜脈輸注到患者體內,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此一過程既為造血幹細胞移植。
  • 骨髓移植大概多少錢
    骨髓移植大概多少錢?實際上做這樣的移植手術,是因為每個患者的體質不同,而且相應的治療方案也有很大的差異,並不是說每個人都選擇了相同的方法做移植,所以在這期間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所需的成本也有很大的不同。
  • 骨髓移植成功率有多大?
    骨髓 骨髓移植成功率受諸多因素及時間考驗,一般要經過五大關口:1,移植前化療關. 2,移植關 3,移植後免疫排異關. 4,感染關 5,移植後化療關.只有依次順利通過以上這五關,並在半年後作基因檢查,在患者體內發現供髓者的基因表達,且骨髓、血象及重要臟器檢查正常、無明顯症狀,才算真正成功。 臨床上常見有些患者在移植出艙後一月、三月、六月甚至一年後出現復發的。這與患者病情類型、機體臟器功能、自身免疫反應、移植過程的併發症及供髓者與患者的基因位點匹配相符率、移植醫院的綜合水平又有相當關係。
  • HLA配型與骨髓移植
    HLA配型與骨髓移植 來源:丁香園論壇 2007-07-13 20:57 一、  骨髓移植概述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 惠安一媽媽骨髓移植現併發症 醫藥費讓他們犯難
    她到廈門醫院檢查,被確診為「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她想不明白,電視劇裡才有的病,咋會讓自己攤上。  婉玲低落了一陣子。但想到自己還年輕,女兒又小,不甘心就這樣倒下。她暫別女兒,到廈門接受了3個療程的治療。病情不見好轉,她的血細胞驟減,只剩下1/3了,必須儘快骨髓移植。  後來,他們轉院到福州,女兒一別好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