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道培,89歲,我國著名血液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對中國血液病學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開創了中國異基因骨髓移植事業的先河,並促進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在中國的迅速發展。被譽為「亞洲骨髓移植第一人」。歷任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血液病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首席專家),現為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等國內外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重大獎勵。2002年當選亞洲血液學會(AHA)副主席,並被國際血液學會(ISH)推舉為第11屆國際血液學會(ISH-APD)2007年大會主席。
每逢周二,只要不是節假日,都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陸道培院士出門診的日子,這已經是陸院士堅持多年的例行工作。2020年春節之後,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陸院士的門診暫時取消了,但他心裡一直裝著病人。3月初,陸院士主動提出,疫情期間,門診停了,但病例討論學術會不能停,並且要求前來醫院參加病例討論。3月17日,又是一個周二,陸院士乘車奔波幾十公裡來到醫院,他說:「經常到醫院轉轉,查查房、看看病人,和臨床醫生討論一些疑難病例,拿出滿意的方案——工作的時候最快樂!」
陸道培,1931年出生於上海一個醫生世家,幼時最愛讀科學家的傳記,把他們作為自己奮鬥的榜樣。1955年,他從中南同濟醫學院(現名同濟醫科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中央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工作,1957年起,開始重點從事血液病學專業。
1964年,陸道培收治了一名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她有一位懷孕的孿生姐妹。陸道培為她成功實施了亞洲第一例骨髓移植。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由孕婦作供者的骨髓移植。術後供者與嬰兒均健康。32年後隨訪,病人依然健在。
1980年,陸道培前往英國皇家醫師進修學院研修半年,之後自費到歐洲各大骨髓移植中心考察,回國後組建了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並任所長。1981年,陸道培主持的國內第一例持久植活異基因骨髓移植獲得成功。患者是一位患急性白血病的女大學生。16年後隨訪,她哥哥的骨髓依然在為她造血,白血病被根治了。這次異基因骨髓移植的成功在亞洲僅晚於日本。這一項目獲得了首屆(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之後,陸道培當選國際骨髓移植登記組專家指導委員會的成員,還參加了中國紅十字會領導的中華骨髓庫的組建工作。
在陸道培院士的領導和推動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異基因骨髓移植的療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骨髓移植技術在全國蓬勃發展起來。陸道培院士團隊還在國內首先完成了血型不合的骨髓移植、骨髓去除T淋巴細胞的移植以及用異基因外周血幹細胞代替骨髓作移植等開創性的治療。
陸道培院士對中國血液病學的多方面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在中國發現3種遺傳性疾病,其中包括中國人的遺傳性凝血酶原缺陷和第Ⅷ因子缺乏症;首先確定和報告了紫草提取物對靜脈炎與血管性紫癜有明顯治療作用;在國際上首先確定繼發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有染色體受損,首先提出再生障礙性貧血應用睪丸酮和補腎中藥的治療方案;首先發現中國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病率與合黴素有密切關係,向衛生部建議停止生產合黴素,使得該病發病率有了明顯降低。上世紀80年代初,陸道培堅決要求國外公司收回未經消毒的凝血因子Ⅷ製劑,並提醒中國醫藥界避免使用可能汙染愛滋病病毒的血液製品,從而避免了愛滋病通過血友病人在中國廣泛蔓延。
陸道培院士著作等身,發表文章420餘篇/部論著,包括主編《白血病治療學》等4部專著,參與編寫19部著作。2002年當選亞洲血液學會(AHA)副主席,並被國際血液學會(ISH)推舉為第11屆國際血液學會(ISH-APD)2007年大會主席。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重大獎勵,曾榮獲何梁何利獎和陳嘉庚獎。榮獲國際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授予的2016年傑出貢獻與服務獎,是我國目前唯一榮獲此獎者。
陸道培院士始終不忘治病救人的初心。他囑咐年輕醫生:「你給人家看病,近期療效要緊,遠期效果更重要,要讓人家通過你的治療獲得安全感、幸福感,從而重歸日常生活,這是作為醫者最大的責任。一個醫生,有什麼比看到自己的病人康復出院更高興的事呢!」
2020年3月,疫情尚未結束,為了惠及大眾,陸院士藉助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健康科普中心監製的「醫學微視」線上平臺,科普血液病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相關知識,介紹中華骨髓庫創建過程。他說:「讓人們多了解一點醫學知識,健康就多一分保障。」 ▲(生命時報記者 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