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牧人鏡頭中的三江源——索南多傑和大自然攝影隊的故事(上)

2020-12-06 央廣網

冰川下的足跡。 資料圖片

高原精靈。 攝影:白吾·索南多傑

草原生活。

哺育。

康巴漢子。 攝影:白吾·索南多傑

在攝影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說這話的人,是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

說實話,此前採訪多年,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不甚了了,即便前些天,在翻看許多牧民手機裡拍到的雪豹、棕熊、石羊、藏野驢、藏羚羊、鷹、斑頭雁等野生動物時,從布局雜亂的畫面,缺少立意的構圖,晦暗變形的圖像,含糊不清的主題……看到它們,那一刻的真實想法是:這些東西留下來,究竟有多大意義?

5月26日上午9時,白吾·索南多傑、格萊尼瑪、尼達才仁3位大自然攝影隊的成員如約來到賓館。

他們三人是全縣80多個牧民的攝影老師。2016年9月,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國家公園大自然攝影隊正式成立,發起者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尕塔,最初成員有60多人,都是各個村社的牧民。

白吾·索南多傑今年62歲,來的時候,肩上背著相機,手裡還拎著一堆自己的攝影作品。

在房間坐定後,白吾·索南多傑用低沉的嗓音回答了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我是治多人,警校畢業後,在曲麻萊縣公安局上班,後來是刑警隊副隊長、隊長,公安局副局長、政委、局長,再到縣政法委、縣黨校、縣森林公安,現在已經退休7年了,經歷就這麼簡單!」

說每一句話時,他的目光都會盯著你的眼睛,語速不緊不慢,或許是因為帶著較重的牧區口音,讓你確定能聽清他發出的每一個讀音。

他說,工作近40年,退休後,單位裡的人叫他索多局長;大自然攝影隊的牧民叫他索多老師,家人叫他索多。

「我拍照的經歷也很簡單,上警校學了一些攝影常識。剛上班(20世紀80年代初)用的是傳統的120相機。那時全縣只有3輛小車,幹部下鄉都是騎馬,這對拍照來說特別好。

到縣政法委的第2年(20世紀90年代末),花3000多塊錢買了臺傻瓜相機。後面你們知道,條件就越來越好了。」說這話時,愜意的笑容一直掛在他的臉上。

人的一生當中有許多事情無法預測。即便在今天,白吾·索南多傑仍舊無法說清楚,為什麼2003年春節過後,他來到縣政法委書記的辦公室,要求調到縣委黨校。4年後,他再次對領導提出派他到縣畜牧局下屬的森林公安,並在那裡一直幹到退休。他說,自己下定決心走攝影這條路,就是從進縣委黨校那年開始的。

「哎,一定要到外面去,不可能你躺在家裡去構圖。要和大自然接觸,真正搞攝影的人心情非常舒暢,不覺得累,不覺得冷,不覺得餓……相機不僅是用來拍照的,還有一個用處— —就是觀察。」他說。

「比如,牧民天天和大自然接觸,就會有很深的感情了。看到一幅美景,從哪個角度,等多長時間,冬天好還是秋天好、夏天好,觀察好了再去拍,那照片就不一樣了。」在白吾·索南多傑的意識裡,時間和空間是拍照不可或缺的兩個必要條件。

大自然攝影隊的成員,除了幾個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幹部,絕大部分是山裡的牧民。他們生活、居住在基層,對曲麻萊的山山水水很了解。他們知道,東部巴幹鄉夏日寺的省級攝影基地拍風景特別美,有雪山,有河流,有森林,還有人文;西部曲麻河和麻多鄉就是蒼涼空曠的感覺,有藏羚羊,有雪豹,有野犛牛,有盤羊和石羊,野生動物非常豐富。

儘管白吾·索南多傑的描述雲淡風輕,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拍攝長江第一灣時,因為寒冷而不停顫抖的雙手根本壓不下快門,從發梢到腳趾甲都在用蜷縮表示抗議,甚至他的面部都有些扭曲。

毋庸置疑,任何人所拍到的江源永遠只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只是局部呈現的一個瞬間。然而,照片依舊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我們回憶歷史的依靠,是我們警醒自己的佐證。

今年春天,白吾·索南多傑站在治多縣索保查雅冰川前,這是三江源頭的古老雪山,亞洲最原始的冰川。

他在那裡停留足足4個小時,並且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記錄者,而非攝影師。他拍攝了大量的紀實照片——不同角度的全景和特寫。

最後,他站在一塊巨大的堅硬冰面上,前方是尚未消融的冰雪,身後是冰雪融化後匯聚的汩汩溪流。

他停了一會……心情糟糕到了極點。

有人說,每一張照片,都是時光的標本。 30多年過去,他在三江源拍攝的作品已超過20萬張,對自己的總體評價卻是:沒有成績,沒有結果,沒有交代。白吾·索南多傑的拍攝,似乎遠未達到他的期待。或許,這只是他的一種謙遜態度罷了。

在縣文化局局長尕松尼瑪和副局長索南東周的陪同下,我們一起來到曲麻萊縣文化展示中心,走進偌大的展廳,四面牆壁上陳列的300多幅作品,出自大自然攝影隊的牧民之手。

它們分為動物、風景、民俗、人像、鳥類5個板塊,全景式展現著曲麻萊的自然人文風貌。

在草色枯黃的曠野中,一隻藏野驢被七匹狼圍獵,已經整整一個下午。它的雙腿血跡斑駁,卻依舊從沒蹄的溪流中拼命奔向草原。沒人知道,它能否熬過即將到來的這個夜晚?遺憾的是,照片上看不到藏野驢的眼睛。

在被夕陽染紅天際的世界,山巔上,兩匹蹲著的狼擋住了一隻藏羚羊的去路。暖色的畫面中,彼此的對峙卻像一座冰冷的雕塑。可以肯定,藏羚羊身後的空間,註定是日落後生死角逐的戰場。只可惜,鏡頭失焦,照片模糊……

對參展圖片中的一些瑕疵,白吾·索南多傑頗不以為然,他說:「好的作品分兩種,一種從拍攝角度說,是用光、構圖、色彩的和諧,達到一種形式上的完美;另外一種是從內涵方面說,儘管畫面不行,但表現的思想很深刻。」

這樣的事情,在牧民的周圍不斷發生。他們常常目睹野生動物的生死角逐,抑或是互不侵擾地享受短暫平靜的和諧時光。對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而言,每個物種的生存都是相互關聯的,千百年來江源大地給予牧民很多啟示,這是關於自然的力量和生命脆弱的古老一課。

記得白吾·索南多傑在點評格萊尼瑪的作品《尕朵覺悟雪山》時曾說過,這件作品是所有相同題材照片中最好的一幅,不僅抓住了雪山的神秘,更關鍵的是,他拍出了心中的尕朵覺悟!

關注大自然攝影隊拍攝的每一幅作品,就像在注視鏡頭後的那雙眼睛,你能感受到牧人心中的三江源頭,或恬靜,或淡然,或憂鬱,或歡喜,或蒼涼,或壯闊,或驚覺,或悲愴……也許,這不是江源最美的畫面,但卻是他們用情最深的那幅圖像。(記者姚斌 張多鈞)

相關焦點

  • 華為P40 Pro鏡頭下的可可西裡:大自然的神奇原來這麼震撼
    4月22日我們即將迎來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世界地球日的首要主題是「氣候行動」。世界地球日的創辦主旨是希望人類對於日趨嚴峻的環境保護工作得到警醒和反思。每年的4月22日,很多的社會團體和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都會行動起來,參與到世界地球日的宣傳當中來。在4月18日,《中國國家地理》公布了他們使用手機拍攝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裡絕美大片。
  • 最後的獵人和最後的牧人
    老家牧區的變化越來越大,總擔心著不久將來的一天她會消失在草原上,山谷間。
  • 招募 | 陪伴昂賽的60個夜晚,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批科學志願者計劃
    三江源,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河流從這片土地上流淌而出,高原溫暖陽光裡的波光粼粼是屬於生命的躍動,一路往下,河流的兩岸則是文明的燦爛蓬勃以及歷史的百轉千回。從2018年開始,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以及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的支持下,我們在昂賽,開始了自然體驗的嘗試,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體驗者,是參與和認識國家公園的一部分。而國家公園內,另外一個無法被忽視甚至應該發揮重要作用的,則是科學志願者。
  • 我省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
    4月28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植被生態質量較近十年平均整體略偏好,典型湖泊面積與近十年相比整體增大,局部湖泊形成高原湖鏈。
  • 《中華水塔》:探尋三江源的風情與質地
    《中華水塔》的寫作延續了陳啟文一以貫之的田野調查風格,「這十多年來我幾乎成了一個江湖浪人,我已走遍中國七大水系,在2017年夏天我又穿越了中華水塔三江源」。作者在「後記」中所說的這句話,看似平凡,實則非凡,體現出作家鮮明的求真意識、責任擔當和堅韌品格。
  • 福建省林草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昭瑜一行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在王湘國副局長陪同下考察組一行參觀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展示館、AR全景體驗館、黨建走廊、生態大數據中心和遠程監控系統,詳細聽取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探索實踐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生態修復、創新管護模式、擴大社會參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科技支撐作用等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考察期間,考察組與管理局相關業務處室座談交流。
  •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 三江源,鳥類棲息的樂園
    金雕常在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上空飛行,它強勁的雙翼既是速度的象徵,也是空中王者的榮耀。  黑頸鶴的翅膀不僅用來飛行,還是優雅的求愛工具。在為心生愛意的雌鳥翩然起舞后,比翼齊飛便成為彼此相伴一生的永恆風景。  飛行給了鳥類許多優勢,但它們生命中有一個階段必須回到地面——這就是繁衍季。這段時間對它們來說最為危險,因此它們必須找到一個儘可能安全的地方。
  • 感知自然秘境 華為P40 Pro全程記錄三江源科考行動
    三江源地區是黃河、瀾滄江和長江的發源地,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華為P40 Pro手機作為便攜的記錄工具,感知自然秘境,拍攝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裡的一組精美樣張,將神秘的大自然美景帶到我們面前。,滿目儘是純粹之感,對於身在城市中的小夥伴們來說,這樣的景觀或許只有在電視上或者網絡上才能夠看到,高原冰川地區沁人心脾感撲面而來。
  • 西藏革吉:鹽湖邊的新牧人
    安靜祥和的畫面讓人不忍想起當年生活的苦澀和馱鹽路上的風聲雨聲。圖為革吉縣鹽湖鄉卡慶措鹽湖 攝影:趙二召作為高寒牧區的革吉縣鹽湖鄉並不產糧,可喜的是大自然給鹽湖鄉群眾賜予了豐富的鹽礦資源。早在1000多年前,當地人大都靠馱運鹽和畜產品到阿里地區普蘭縣乃至尼泊爾一帶交換糧食布料等生活用品。
  • 三江源國家公園多次捕捉到雪豹影像
    位於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世界雪豹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人民政府,同阿里巴巴公益、愛德基金會合作,在治多縣境內共布設58臺紅外相機,截至目前已多次捕捉到雪豹活動影像。此前報導:西寧地區首次拍攝到雪豹清晰影像「這是西寧地區首次捕捉到雪豹的清晰影像,這意味著西寧地區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 科學團隊監測分析顯示 三江源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區及祁連山國家公園即將正式掛牌成立。為進一步摸清這兩個地區野生動物分布情況,去年底到今年初由相關專業科研機構和管理部門聯合組成的調查隊伍連續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近日,從近年監測到的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科學團隊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土撥鼠學名旱獺,因為繁殖能力強,家族龐大,又與牛羊一起啃食牧草,而且有一個頗為令人頭疼的習慣——酷愛挖坑打洞,刨斷草根,一度被認為是草場的破壞者而遭到滅殺。
  • 【生態玉樹】三江源國家公園丨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電視專題片)
    【生態玉樹】三江源國家公園丨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電視專題片) 2021-01-12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野生動物向周邊擴散
    「當時天馬上就黑了,山裡忽然下起了冰渣子,藏棕熊就在鏡頭裡出現了。開始還在樹林間若隱若現,後來它跑到一個光禿禿的山下,看得非常清楚。它狀態很好,非常健壯。」李理介紹。很快,大家又發現了第二隻。當時隊員們的衣服都打溼了,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非常冷,但還是給相機做好防水,拍下這寶貴的畫面。第二天傍晚,還在同一地點,前一天晚上觀測到的一隻藏棕熊再次出現,不過這次,它帶了兩隻小熊。
  • 鄱陽湖保護區赴三江源國家公園參加水鳥同步調查活動
    9月13日至9月20日,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派員參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共同組織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水鳥同步調查活動。此次調查區域涵蓋了黃河源、瀾滄江源以及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調查隊員分別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西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野外識鳥專家和觀鳥愛好者。
  • 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
    61歲的趙新全是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孜孜探索「生態合理,經濟可行,農牧民可接受」的草地生態科學生產方式,他38年的學術歷程熠熠生輝:牽頭組建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開展國家公園草地承載力方法及草地與食草動物平衡的理論研究,開創生態與民生協同發展、科研與生態工程相結合的研發體系支撐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
  •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隊員在青海三江源地區發現罕見藏棕熊
    在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邊界地帶,正在這裡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三名隊員,發現了四隻罕見的藏棕熊。這對於外地進入三江源地區的野調組織來說非常難得,而且可以證明三江源國家公園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種群已經向周邊擴散了。
  •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時間:2020-10-03 21: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 9月30日、10月1日傍晚,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邊界地帶,正在這裡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三名隊員
  • 這裡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
    這裡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有著「中華水塔」的美稱。 旅行戶外時光說起國家公園,何為國家公園?上世紀末,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三江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下降,湖泊減少、冰川萎縮、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 容中爾甲《牧人之歌》:追尋藏民族的心靈之歌
    容中爾甲有極好的漢語文學基礎,同時又有極其強烈的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所以他能從流行音樂的喧囂中超拔出來,製作藏民族心靈舞劇《藏迷》。這次,他用了八年的時間創作唱片《牧人之歌》,完成了向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的致敬與頌讚。《格薩爾》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博大精深,文辭瑰麗,故事蜿蜒曲折,情節驚心動魄,卻完全靠民間藝人口口相傳,已知的詩句有110多萬行。